近年来,昆明市富民县大营街道围绕建设“山水园林卫星城、休闲康养目的地”的目标定位和实施“九化富民”行动战略,坚定不移实施融城发展战略,结合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创建工作,依托小水井村特色苗族文化和当地自然资源优势,采取多种手段发展村庄特色产业,引入优质项目,发掘新型增长点,促进“农旅、文旅、康旅”融合发展,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效,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因地制宜,发展壮大特色农业

小水井村党支部根据小水井村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经多方实地考察研究,综合分析小水井村现状,实施农旅融合产业化发展项目。农业产业化发展,土地整合是关键,村委会党员干部带头广泛开展土地流转宣传,通过村党支部牵头协调,党员干部带头,共流转土地建成种植有中、晚熟桃和蜂糖李、半边红李等特色经济林果1000余亩,着力打造成林果种植示范基地。在果园间空地套种适应当地气候生长条件的白菜、土豆等时鲜蔬菜200余亩,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经济效益。2020年以来,已陆续有72户村民加入林果和蔬菜种植行列,135多户村民参与流转土地,每亩增收1500元,每户村民年均能增收1.3万元左右。

通过引进项目建设,对基地的生产道路和灌溉系统进行修建完善,解决制约该基地1000余亩连片土地发展的道路及灌溉问题,依托县、镇、村三级“农民业校”,针对村民缺乏种植经验和种植技术的实际,分类别举办种养殖培训班,提高村民的生产技能,有效提高村民和村集体的经济收入。

为拓宽致富渠道,小水井村引入农业龙头企业,与富民锐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发展养殖业,成立山地鸡养殖专业合作社,流转村民土地建成山地鸡养殖基地20余亩,完善配套基础设施,新修生产道路1500米。通过采取“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联合体发展经营模式,进一步提高当地种养殖业规模化、组织化、标准化程度,着力推进合作社等新型农业主体的培育和发展。

完善设施,改善提升人居环境

小水井村于2019年基本实现村内道路硬化,村内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善。为进一步改善提升人居环境,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创建工作,小水井村以创建“美丽庭院”为主题,以美化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为目标,2021年对村内1500米长的机耕路路面进行硬化,以改善村民生产和运输条件,降低生产成本。新建500立方米蓄水池2个,200立方米蓄水池4个,25立方米水窖150个,以保障旱季村民生活用水和农业生产用水需求,助力农旅产业项目发展。

开展村容村貌整治,村党支部发动全体村民重点对影响村容村貌的乱堆乱放进行彻底整治,拆除厕所53座,清理垃圾20余吨,利用废旧木料修建小花园、小菜园、小草坪50余个,栽植花草500平方米,村级绿化率达80%。实施村民集中养殖畜圈建设项目,结合爱国卫生创建“七个专项行动”,在村外规划土地新建养殖畜圈3500平方米,有效整合村民牛圈、猪圈、羊圈现实需求,实现人畜分离,从根本上解决村内“五堆”问题。通过对基础设施的改造提升,村内环境卫生焕然一新,从原先的脏、乱、差变为现在的净、洁、美,村庄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初步实现“庭院美、室内美、厨厕美、家风美”的创建目标,为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打造村庄靓丽名片奠定了坚实基础。

多措并举,拓宽文旅融合致富路

作为昆明市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小水井村苗族文化历史悠久。2002年,小水井苗族农民合唱团成立,同时,小水井村建设了民族表演舞台、观众席,并配置了座椅、舞台灯光、音响、话筒、钢琴、手风琴等乐器设备设施。多年来,凭借着“小水井苗族农民合唱团”文化名片,“小水井苗族农民合唱团”将来自大山深处的声音传递到了各个地方,让更多的人知道了山坳里的小水井村,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了解和体验当地民族风情。

为走出一条文旅融合的乡村振兴致富路,小水井村通过“政策扶持+企业投资+村民自筹”的方式,建成直径约40米的圆形斗牛场、阶梯式观众席和特色美食小吃区。为丰富游客体验,完善了小水井苗族文化博物馆室内装饰、布展包装提升,对文化博物馆讲解员进行专业培训,建成小水井村苗族文化大舞台和文化长廊。此外,小水井村每年还会定期举办的民族节日盛会“花山节”。

通过系列举措,小水井村走出了一条农旅、文旅、康旅“三旅”融合的乡村振兴致富路。

富民县委组织部、大营街道党工委供稿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