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返乡创业

谯城区双沟镇孙集行政村闫庄,一个近600平方米的窝棚里,一只只漂亮的孔雀在散步、栖息,不经意间一只雄孔雀开屏,五彩斑斓,让来客惊诧不已,一位年轻小伙子却拿着饲料淡定地穿梭其间。

他叫闫国强,大学毕业后返乡创业,创办了家庭农场养殖孔雀。如今,闫国强的“美丽事业”已如孔雀开屏“美不胜收”。

“门外汉”艰辛创业养孔雀

闫国强,1985年出生。勤劳打拼一辈子的父母对他影响很大,大学时就酝酿“创业梦”。大学毕业后,闫国强曾在上海工作一段时间,但创业梦想却一直没有停歇。

创业要有好项目,自己的创业舞台在哪呢?这一直困扰着闫国强。2013年初,闫国强无意间在电视上看到一个关于养殖孔雀的报道,顿时起了兴趣。之后,他通过网上搜索和多方了解,得知养殖孔雀收入可观,市场潜力大,很多人靠养孔雀发家致富了。而且孔雀全身都是宝,不仅有观赏、食用和药用价值,还能加工成工艺品和标本。

看到这些,闫国强心动了,决定回家养殖孔雀。起初,父母很反对,好长一段时间都不理他。最终还是拗不过闫国强,答应支持他。

当年,他便在自家院子里开辟了简易养殖棚,从河南引进几十只蓝孔雀进行试养。由于河南与亳州的地域环境相差不大,几十只孔雀试养得很成功。下半年,闫国强开始加大投资,又以每只种孔雀2000元的价格花费60万从重庆等地购买了300只种孔雀。养殖肉食孔雀,闫国强是个“门外汉”。因为水土不服,不到一个月时间,100多只孔雀相继死去,损失高达20多万元。

让闫国强难过的不仅是亏损的钱,还有村里人的质疑。对于孔雀这种珍禽,村民们自己不敢尝试,私下却都在议论,认为闫国强放弃大城市的好工作跑回来是瞎折腾。

“厂房都建好了,这个时候放弃等于前功尽弃。”闫国强说,他不是一个轻易服输的人,越有困难,他的勇气就越足。

自此以后,闫国强每天早上6点起床,给孔雀喂食、观察孔雀。为了掌握养殖技术,他看书、查询网上资料,在饲养中发现问题,认真记录下来,生怕有什么闪失。他每天至少花3个小时清理场地,让孔雀住得舒适些。通过后期精心研制饲料配比和钻研防疫技术,如今他已扎实掌握了孔雀的养殖和防疫技巧,成功实现了蓝孔雀在亳州本土的自然繁育。

“土专家”苦尽甘来拓事业

在闫国强的带领下,记者来到养殖场,立即被眼前的数百只孔雀惊呆了,它们大都有靛蓝靓丽的脖颈,绿色漂亮的尾羽,见到端着一盆粮食的闫国强像见到亲人一样,聚集过来。“那边没尾巴的灰黑色的是母孔雀,这边有尾巴的特别漂亮是公孔雀。孔雀胆小,见到太多生人会惊慌乱飞。”如今的闫国强对孔雀的生活习性、饮食习惯等都已经了如指掌。

经过发展,目前养殖场拥有孔雀1000多只。规模上来了,销路在哪里?

说起这些孔雀,闫国强打开了话匣。“孔雀浑身是宝,他的肉和蛋是餐桌上的高级美食,羽毛可以制成工艺品,胆可以治病。”闫国强说,目前他主要经营的品种有孔雀苗、商品孔雀和种孔雀,占比较大的是孔雀苗。刚孵化出的孔雀苗每只可卖100元左右,主要卖给其他养殖场饲养。孔雀苗养殖5个月左右即可上市,成为商品孔雀,供饭店食用,每只价格在四五百元左右。种孔雀则是长期养殖用来产蛋和繁育的。

闫国强告诉记者,孔雀蛋的大小介于鸭蛋和鹅蛋之间,价格却是它们的几十倍,每枚孔雀蛋售价达80元。高昂的价格源于稀有,因为种孔雀养殖周期长,需要两三年时间,养殖成本高,且种孔雀的产蛋率低,每只种孔雀首年的产蛋量只有六七枚,高峰期也不过20多枚。

谈起养殖孔雀的收入,闫国强脸上露出了笑容:“比传统养殖强多了,按照目前的养殖规模计算,每年的毛收入大概100多万元吧!”

2014年,闫国强又成立了亳州鸿鹏珍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合作社里100多位社员共同开启致富之路。

近年来,闫国强又将目光瞄准了新兴旅游产业——乡村游,与许多全国文明生态旅游村合作,为那里的农家乐输送商品孔雀和孔雀蛋。同时,参与生态村景点、动物园、观赏园的孔雀观赏区建设和羽毛饰品的销售,将孔雀消费与旅游消费完美结合起来。

谈到以后的发展,闫国强告诉记者,正在探索开发孔雀羽毛发夹、扇子等新产品。他还计划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吸纳更多乡亲养殖孔雀,带动大家共同致富。展望未来,闫国强信心满满,坚信自己的这条致富路会越走越宽。(申丛珊 记者 王红燕 李旋)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