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优质村庄规划经验分享_村庄规划经验总结_村庄规划经验做法

2024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千村示范、万村整治”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千万工程”在乡村建设和乡村产业、乡村治理、乡村经营等方面的系统经验,有很多值得长江经济带的广大乡村地区借鉴和学习。

一、在长江经济带推广“千万工程”经验正当其时

长江经济带地区具有广阔的腹地空间,既有古村落,又有现代乡村,其借鉴推广“千万工程”经验具备以下良好的条件。一是经济基础扎实。长江经济带是中国的经济重要区域,拥有广阔的人口和资源基础,发展潜力巨大。千万工程经验推广可以在这个地区的村庄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促进经济增长和提供就业机会。二是地理条件相似。长江经济带地区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在一定程度上相似,例如沿江地区的地形、气候等方面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这种相似性可以降低千万工程经验推广的适应成本,使得已有的成功经验更易于在该地区推广应用。三是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地区的发展,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规划来支持该地区的乡村建设和产业发展。在政策层面上,政府可以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法规保障和政策引导,进一步促进千万工程经验在该地区的推广应用。四是区域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地区由11个省份和城市组成,千万工程经验推广可以促进区域间的协同发展。通过分享成功的“ 千万工程”经验,各地尤其是中上游地区可以相互学习、互通有无,形成全流域的协同效应,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链的互补发展,推动整个区域的共融。

由此来看,长江经济带乡村地区的诸如产业融合发展、人居环境、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土地资产、就业创业等方面,如何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将成为长江经济带践行“ 千万工程”经验,实现全面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

二、长江经济带借鉴“千万工程”经验的关键举措

(一)关于“千万工程”对产业兴旺带动效应的问题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千万工程”的实施与深化,为乡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机遇。“千万工程”促使乡村的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不断改善,为乡村资源生态优势和人文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创造了重要条件,带动了乡村产业的发展和兴旺。浙江许多乡村拥有优良的自然生态和丰富的人文生态,在实施“千万工程”过程中,通过科学规划村庄发展,盘活集体资源资产,引入社会资本和市场机制,通盘考虑村庄建设与产业经营,将生态资源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推动产业融合、产村融合、城乡融合,既因地制宜地加快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又增强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能力和实力。安吉出台露营营地项目暂行管理办法,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全县露营营地发展到47家。天台县后岸村的石料堆放场变体育馆,农房变民宿,农文旅体产业每年吸引游客超百万人次。丽水市青田县方山乡一块田,长出生态稻、清水鱼,融出种养游新产业。通过“千万工程”牵引,浙江省建成82条产值超10亿元的农业全产业链,年总产值2575亿元,辐射带动478万农民就业创业。

建议:以产业兴旺为驱动,发掘乡村发展新潜力。1.因地制宜培育乡村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助力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美丽资源转化为美丽经济、公共产品转化为民生福利,走生态立村、美丽生财、村民共富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围绕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不断让乡间“ 沉睡”资源变为城乡“ 流动”资产,努力让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成果惠及全体村民。2.加快传统农业的提档升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动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发展“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绿色工业和清洁工业等。借鉴下游相对发达地区的创新型业态发展模式,制定“农业+”发展的实施方案,推进农业与加工流通、休闲旅游、文化体育、科技教育、健康养生和电子商务等产业深度融合,培育智慧农业、创意农业、农业众筹等新型业态,构建田园综合体的产业体系,创建一批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二)关于“千万工程”对生态宜居引领效应的问题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20年来,“千万工程”为浙江乡村带来的最直接、最明显的变化是人居设施环境的改善。目前,道路与通信网络覆盖全省村庄,“污水横流”现象不复存在,垃圾分类集中处理基本普及,厕所革命补齐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短板,全省村容村貌大多实现绿化美化净化。浙江规划保留村生活污水治理覆盖率100%,农村卫生厕所全覆盖,农村生活垃圾基本“零增长”“零填埋”。“千万工程”的实施与深化,还从乡村公共服务方面提高了生态宜居水平。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线一风光、一县一品牌,浙江成为首个通过国家生态省验收的省份。台州市仙居县“化工一条江”变“最美母亲河”,生态绿道串起山水田园。2019年起,丽水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发布全国首部省级GEP核算技术规范;取消衢州、丽水和山区26县GDP总量考核;设立全国首个省级“生态日”。“千万工程”对乡村生态宜居的引领效应,不仅体现在自然生态环境上,而且也体现在人居设施环境和公共服务体系的有效配套上。20年来,浙江不少村庄的公共服务由过去的服务面窄、效率低转变为服务面拓宽、效率提高。目前,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公共服务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乡村数字化互联网平台的打造和相关制度的建构,不少乡村建立了共享公共服务的医共体、教共体、文体中心、养老中心等,大大提高了乡村公共服务设施的利用效率、共享水平和服务能力。

建议:以生态宜居为突破,塑造乡村建设新面貌。1.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想村民之所想,急村民之所急,直面农业农村发展最迫切、农民反映最强烈的农村环境问题。塑造生态宜居生活环境,以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为小切口,深入推进“ 垃圾革命” “污水革命”和“厕所革命”,下大力气逐步清除农村黑臭水体,千方百计解决“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等发展不协调问题,加大农房抗震改造力度,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2.借鉴“千万工程”经验,特别要从投入少、见效快、利民生的农村垃圾集中处理入手,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率先着手改水改厕、道路硬化、洁化净化、绿化亮化,再逐步拓展到农房改造、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和村庄公共服务完善。通过“乡村公共服务节点”的合理布局和设施配置,大力改善农村水电路气信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实现乡村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充电桩、冷链物流、寄递配送设施建设,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实现互联互通、共建共享。

(三)关于“千万工程”对治理有效提升效应的问题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千万工程”的实施与深化,促进了乡村各类公共事务的发展和城乡要素的流动,也对提高乡村治理水平和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在实践中,许多乡村有效运用多类型的治理手段,对村集体、村社区进行有效治理,成功探索与实践了许多具有创新性的乡村治理方式。20年来“千万工程”始终是“一把手”工程。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绍兴市新昌县的梅渚村、梅屏村、棠村村、雅庄村、镜岭集镇,围绕一江两岸,创新“梅棠雅集”党建品牌,整合优化旅游资源,春赏花,夏避暑,秋逛绿道,冬享民俗。浙江集中打造1万家“共富工坊”,实现山区26县乡镇全覆盖、乡村振兴重点帮促村全覆盖。目前已有7000多家,累计吸纳34万多人就业。2022年7月,浙江组织“新农匠”遴选,种养、手工艺、社会化服务,一批新型人才,扎根乡村,共创共富。截至2022年底,浙江乡村绿领人才培育计划,累计培训高素质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130多万人;农创客培育工程,孵化农创客5万多名。

建议:以治理有效为关键,激发乡村建设新动能。1.积极响应人民群众多层次、差异化、个性化的需求,始终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治理理念。要求突出人民群众主体地位,从各类主体实际需求出发强化多元主体协同共治,充分发挥社会各类人才、新乡贤等群体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积极推广新时代“ 枫桥经验” “余村经验” “后陈经验”,推动乡村组织振兴,打造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2.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启动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整省试点。加快推进房地一体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工作。按照“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的总体要求,逐步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办法。推进土地制度三项改革试点,加快形成具有长江经济带流域特点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成果。加快出台设施农用地管理的实施办法,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鼓励农业生产和村庄建设等用地复合利用。3.深入实施“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培育一大批新农人、新农匠、新农商和新头雁,促使科技进乡村、资金进乡村、青年回农村、乡贤回农村,着力留住原乡人、唤回归乡人、吸引新乡人,着力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队伍。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培养用好乡村人才。

(四)关于“千万工程”对生活富裕推进效应的问题

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千万工程”推动了乡村产业和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不仅明显提高了村集体经济的收入,而且还为农村居民提供了多种类型就地就近就业与增收的机会。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3年的5400多元,提高到2022年的37500多元,连续多年居全国省区第一位。村级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占比过半,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43∶1缩小至1.90∶1,是全国倍差最小的省区。靠吃“改革饭”发展起来的金华东阳市花园村,走上了以工富农、以工强村的城镇化之路,现已是年营收超过600亿元的“村域小城市”。同时,富裕不仅体现在收入上,而且也体现在教育、医疗、文化、人居环境、基础设施等方面。通过实施“千万工程”实现乡村公共服务体系和人居环境的改善,对于每个村集体及其村民均具有共建性、普惠性和共享性的特点,这恰恰是推动共同富裕所追求的目标。

建议:以生活富裕为根本,改善乡村居民新生活。1.顺应人民对共同富裕的向往,发展和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努力探索富民实现路径。长江经济带乡村地区要进一步深化集体产权、集体林权、农垦、供销社等改革,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盘活农村集体资产,引导新型经营主体通过股份合作、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等多种形式,如引入产业化经营的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家庭农场等经营模式和“互联网+农业”、大数据农业等新机制。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探索土地规模化经营,稳步提高农户收入。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通过入股、租赁等方式发展乡村产业。通过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联耕联种、农田托管等多种形式,引导土地向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集中。推动集体经营性资产以股份或份额的形式量化到人、固化到户。以农民利益为出发点,让他们合理分享到土地资产功能所带来的增值收益,如给予农民补贴、项目支持,通过土地置换得到的利益、收入资金等。

刘峻源 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南通大学)副研究员、博士

杨凤华 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南通大学)常务院长、教授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