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国家规模化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第一年,山东作为黄淮海地区重要种植区域之一,承担了150万亩的种植任务,德州市完成33.8万亩,分布在各县(市、区),其中禹城市种植面积达到13.46万亩,全省面积最大,全国县级排名第四。经前期4个多月的努力,眼下已到了大豆和玉米的收获期,稳粮增豆能否实现,粮油争地能否化解,继续推广面临哪些问题,记者进行了采访。
多种种植模式并存
10月12日起,禹城市大豆玉米复合种植地块开始大面积收获。上午,莒镇禹城市莒镇前将军庙村500多亩复合种植田里机器轰鸣,大豆专用收割机在前,玉米收割机随后,梯次推进,互不影响。经过省、市专家的实打测产,6.12亩测产田玉米亩产726.28公斤,大豆亩产134.23公斤。结果出来,负责该地块种植的策源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也是村支部书记的张德平虽属意料内,但还是感到一丝轻松:“毕竟第一年种,这个产量还行吧。”与此同时,房寺镇乡邦种植专业合作社1200亩复种田也开始收获,不同的是只是先收了大豆,玉米则再等一两天收获,合作社理事长刘厚志说,主要考虑是玉米近期有少数倒伏,怕影响大豆收获质量,所以先收大豆,从产量看亩产应该也在200多斤。
他算了一笔账,目前玉米价格1.3元左右,大豆价格约比玉米高一倍;玉米略有减产,从产量和效益上看大豆可以完全补上;种大豆增加的成本集中在除草打药和收获上,据他估算在150元左右,这样算上每亩300元的国家补贴,对农民来说还是划算的。
早在2017年,禹城市与四川农业大学、德州市农科院合作,成立“禹城川农新农村研究所”,以此为平台,开始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先行先试工作,通过不同模式对比为大面积推广积累经验和数据。“经过多次实验发现,4行大豆配2行玉米的‘4:2模式’,玉米边行优势明显,整体增产增效显著,为此优先推广。”禹城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培强说。
相比之前有一定种植基础的禹城市,武城县武城镇为民粮棉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庆双却谨慎选择了用不同模式比较,在他20余亩的试验田里,大豆和玉米有4:2模式、4:3模式、3:3模式、6:3模式等。“目前看玉米长势都很好,充分利用了边行优势,你看这大棒子个头多大。大豆有些还是偏弱。”听从德州大豆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高凤菊的建议,该示范田均遵循扩间增光、缩株保密的原则,除6:3模式外,玉米每亩地播种量与纯作时持平,同时选用株型紧凑、抗倒抗病、中矮秆适宜密植的高产品种,如此方能保证“玉米基本不减产”。大豆虽说“算白捡”,但除草、除虫、施肥等田间管理也都得及时跟上,作为种粮大户,他认为适合大规模机械化操作的模式才更具价值。从现有农机类型考虑,他打算明年规模试种“3:3模式”。
夏津县新盛店镇种植大户王延岭的100亩选择了4行大豆、4行玉米,他首先考虑的是田垄宽度,其次是农机。“我算了算大豆和玉米的行间距,各四行正好,播种机稍作改装就能通用。”他告诉记者,因多年没种过大豆,所以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复合种植的学习以及之后的田间管理上。“现在看来,除了播种机不够专业导致的少量缺苗外,玉米和大豆都还可以,我打算明年购置一台专业的播种机,尽量实现一播全苗。”
效率和效益都得有
武城县郝王庄镇李古寺村有2000多亩大豆玉米复合种植,占全县面积的五分之一,10月8日,因之前连续三天的降雨,李古寺村党支部书记,也是合作社理事长的马守良决定晚收获几天。记者留意到,相比长势喜人的玉米,其间的大豆看上去有些“营养不良”,杂草较多,且叶子上有不少虫眼。“也在预料之中,首先就是想保证玉米不减产,且不增加过多成本。”马玉良把账算得明明白白。
他告诉记者,虫子更喜欢豆叶,两种作物复合种植,玉米“沾光”,“一般的无人机飞行高度不能过低,导致玉米一防双减效果更佳,但要想控制大豆虫害,至少要喷防三次,最好六次,操作成本太高。”马守良补充道,无人机更新换代也需要很大投入,得算算值不值。对虫害他也并未放任不管,计划听从专家建议,明年采取生物治虫,即在田垄两侧种植一种能吸引害虫的草,成本会低,但效果还有待观察。
夏津县东李官屯镇100亩大豆玉米复合种植地块都由农户张庆海管理,他告诉记者,苗后除草的确让他犯了难。大豆、玉米分属禾本科和阔叶类作物,所用除草剂不同,为防止药害,只能由一人喷施,两人在两侧拿隔板等进行物理隔挡。“人工费每人每天150块钱,一人一天喷15到20亩除草剂,成本会明显增加,而且最大问题是现在这种活,即使花钱也不一定雇到人。”东李官屯镇副镇长肖长健说,粗算大豆产量如能达到200斤以上,每亩地能增加毛收入300元左右,但是仅仅提高收益可能还不够,还要降低复合种植增加的除草、病虫害防治等田间管理成本,效率和效益都得有,农民才会愿意种。
为调动种植户积极性,德州市整合财政资金,除了将大豆玉米复合种植补贴提高到300元/亩,还落实大豆种114.6万公斤,统一免费提供给种植户,并首次将专用播种机列入补贴范围。“改变农民种植习惯需要时间,种植技术是基础,从试验到大田示范,再到规模化种植,需要多方发力,期间有问题有波折在所难免。”高凤菊说。刘厚志则认为,国家补贴的作用就在于让试验推广阶段的农民有账算,只有种植户敢种,在此过程中才会找到一个种植模式的“黄金比例”,其他农机、种子企业才敢于投入搞研发。
绕不开的品种和农机问题
今年禹城市大豆玉米复合种植土地田间作业的农机和农机手都由市里统一调度,收获期间除本地农机合作社外,还利用南北季节差异“招兵买马”,目前收割机械600多台套已经上阵,基本满足了大面积收获的需要。他们成立农机合作社联合社,选择26个实力较强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提供全程托管服务。“我们现在有‘4:2式’播种机52台,培训农机手70余人,可为6万亩复合种植面积提供服务。”禹城莒镇向明农机合作社与全镇69个行政村签署了托管服务协议,借助农机补贴,购置、改造了一批专用农机。
禹城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成强告诉记者,人工越来越缺越来越贵,要想实现规模化复合种植,要突破几个关键问题,一是品种。现在采用的大豆品种“齐黄34”,相对来说抗倒伏、不炸荚、耐旱涝,但这样的优良品种还是太少,选择不多,包括适合的玉米品种也还是不多。二是机械化。比如今年雨水多,大豆旺长了,倒伏就有些严重,那为什么在试验田的时候问题不大,因为化学控旺了两三次。但是从精细管理的试验田到了粗放管理的大田里,老百姓嫌麻烦,认为不如玉米全程机械化好管理,化控就不及时了。所以精准、智慧、专业的农机必须突破。比如下一步计划从播种就要求北斗导航实现精播,播直播准后期植保和收获时候才能省劲。比如大豆出苗对墒情要求比较严格,现在采取自走喷灌机,将来还是要推广水肥一体化。他表示,今年的宣传声势造出去了,很多农民在观望,除了看收益,最关注的就是需要投入多少人力成本,农机作业的效果和价格等。
为了解决机械化植保技术难题,禹城市依托本土企业天明机械和亚泰机械等开展技术攻关,已制造出大豆玉米间作一体化精量播种机,初步解决了行距不稳定、缺苗断垄、播种质量不理想等问题。目前,该播种机已纳入国家补贴,在国家补贴的基础上,禹城又配套进行了资金补贴,大幅度提高了专用播种机覆盖率。天明机械有限公司经理张树明介绍,他们经过反复实验,研发出双管双泵、分帘喷洒的自走式喷药机,通过两套喷药系统和隔离挡板的设计,初步实现了大豆玉米一喷双防。“农机、品种问题是绕不过去的,全国都在想法解决。通过今年规模种植,也发现了不少在试验阶段没有表现特别明显的问题,这将是德州接下来的努力方向。”德州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韩立军说。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双双 通讯员 邓美平 白聪聪 李淑冉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