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翁牛特旗将肉牛产业作为农牧产业的1号工程重点推进,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坚持“少养、精养、集中养”,把握“3大发展方向”,即:东部地区发展西门塔尔基础母牛繁育生态家庭牧场、中部地区发展“龙头企业+基地”全舍饲架子牛短期育肥、西部地区发展安格斯基础母牛繁育“产业联合体”,多措并举,探索“8种发展模式”,努力构建肉牛资源集中、模式集约、产业集聚的发展格局,全旗肉牛产业发展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一、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合作组织”带动产业发展模式
完善“企业+合作社+基地+农牧民”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发挥肉牛龙头企业、养殖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合作组织”引领示范带动作用,不断提高肉牛产业组织化管理水平。目前,全旗存栏肉牛35.3万头,年可出栏肉牛23万头,肉牛饲养规模位列全市第4名。培育规模以上养殖场3500家,建设生态家庭牧场436家,引进培育存栏1000头以上规模化养殖企业3家,鼓励引导龙头企业发展规模种植养殖基地172处,扶持发展农牧民肉牛养殖合作社763家,带动全旗8万多农牧户参与经营、实现增收。
二、产学研用结合技术研发“科技创新”拉动产业发展模式
建立企业间、院企间的研究共享平台,全力推进与内蒙古大学、圣泉公司合作开展联合育种项目、大力实施“种子工程”,加快东部优势地区规模化肉牛繁育基地建设,稳定全旗架子牛供应市场。建立健全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全面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和产业指导员制度落实,打造全覆盖的冷配改良服务网络。全旗现有肉牛改良站点312 个、改良员382名,改良率达95%以上,每年完成冷配15万余头。突出抓好西门塔尔肉牛、安格斯肉牛品种改良及深加工项目建设,集中打造“蒙都”“恒都牛肉”等品牌,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的“金字招牌”效应日益凸显。
三、信用社、农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引动产业发展模式
创新金融支持肉牛产业发展系列政策措施,构建“肉牛+信贷+保险+奖补”的政策扶持体系,与旗信用社、农行合作推出“民心贷•旺牛”贷款服务,旗财政贴息3%,养殖户贷款利率降至1.95%左右,通过缓解养殖户资金压力,进一步激发其养殖积极性。累计投放贷款38841万元,扶持养殖户1378户。大力推行养殖保险补助,针对保额为1万元/头的基础母牛保险,政府每头补助400元,养殖主体支付100元,有效降低养殖主体的养殖风险。
四、壮大嘎查村集体经济组织“托牛所”驱动产业发展模式
依托嘎查村集体经济组织、农牧民合作社,建立肉牛托养中心,为农牧户提供统一的饲养标准、饲草料供应、防疫消毒、冷配改良、组织销售“五统一”服务,养殖户按照申请额度的1.25倍提供优良资产抵押或公职人员担保,按照年4.65%比例缴纳固定收益,推动形成固定资产,有效增加嘎查村集体经济收入。目前,全旗培育建设肉牛托养中心27个。同时,通过开展蒙古牛保种繁育和特色养殖试点工作,由嘎查村集体经济组织引入专业团队经营,组织建立蒙古牛保种基地4个,预计2025年末,全旗蒙古牛存栏达到6000头以上,以绿色、有机、高端的蒙古牛生鲜肉品牌逐步打响。
五、高标准农田与秸秆粪污资源化利用“种养结合”联动产业发展模式
将肉牛高质量发展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粪污资源化利用相结合,统筹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和粪污资源化利用,实现农业产业和人居环境“双赢”局面。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以来,通过加强畜禽粪污还田技术指导和服务,采取就地消纳、能量循环、综合利用的方式,全旗共增施商品有机肥10万吨、农家肥500多万立方米,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2%以上。通过粮改饲项目,存储青贮玉米产量约61万吨,通过饲草基地保障建设项目的推动,苜蓿草保有面积达到4.65万亩,新增面积0.75万亩,产量约2.7万吨,燕麦草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草产量约3万吨,饲料资源利用率不断提高。
六、乳肉兼用现有资源融入“奶业振兴”互动产业发展模式
乳肉兼用现有资源融入“奶业振兴”互动产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奶牛牧场,不断提升奶业发展水平。截至目前,奶牛存栏3.5万头,其中荷斯坦奶牛12911头,产奶量达到10万吨以上。规模化奶牛场存栏6183头,日产奶量81.16吨,存栏4353头的奶牛场1个,存栏510头的奶牛场1个,存栏100头以上的奶牛场11个。2022年,投资1.2亿元新建源新园牧业有限责任公司5000头奶牛乌敦套海牧场;投资6.65亿元,新建新府(二期)2万头奶牛养殖基地;投资4亿元,新建内蒙古悠醇农牧有限公司1万头奶牛现代化牧场。同时,通过海拉苏乳品小镇和奶制品仓储中心全产业链建设,带动作坊式和家庭式民族奶制品场100余家,开发近20种优质民族特色奶食品,通过龙头带动,优质饲草种植、奶牛养殖和奶制品加工集群发展,全旗奶业振兴步伐不断加快。
七、生产、加工、市场服务“三产融合”推动产业发展模式
围绕各苏木乡镇街道肉牛养殖实际,合理布局肉牛产业,促进肉牛养殖与精深加工、文化旅游、健康养生、休闲度假等产业深度融合,以扩群增量为主线,以品种培优为重点,以草畜平衡为基础,加强优质基础母牛的扩繁与引进,采取“先增后补、见犊补母”的方式,推动实现基础母牛年增长率达到10%以上,母犊牛年增长率达到40%以上。强化“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加强绿色食品认证管理,实施品牌提升行动,通过恒都牛业、他林草都和蒙都等龙头企业精深加工,就地加工转化率提高到60%以上。启动农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工程,推动畜牧业社会化综合服务中心、活牛交易市场、安格斯牛调运中心、基础母牛大数据平台建成投入使用,不断提高肉牛产业服务能力。
八、基础母牛繁育肉牛产业发展共同体“党建引领”调动产业发展模式
旗、乡、村三级实施“党建联合体+产业化联合体”的肉牛产业发展共同体融合发展,各苏木乡镇党委成立党建引领肉牛产业共同体17个,全面推动优质基础母牛的扩繁,各嘎查村党组织成立相应服务小组。与职能部门组建共同体服务链,打破条块分割和行业壁垒,推动资源整合、信息互通、规模经营,提供政策扶持、资金支持、技术支撑、基础保障,推动政策项目、社会资源、管理权限、民生服务、人才技术系统集成,全旗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和养牛专业村47个,形成“乡镇统筹、两体共融,联村兴产、带农富民”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全面推动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