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下午,我院赛事经验分享会于25幢111教室展开,本次分享会由我院陈辉学长、刘涵学姐、林舒心学姐、黄骏杰学长、张茜茜学姐担任主讲嘉宾,我院本科生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方式聆听。
为增进我院学生对创新创业类赛事的了解,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赛事在我院的蓬勃开展,本次交流会就创新创业类赛事信息、获取信息渠道、备赛建议、竞赛收获与感悟等方面展开分享交流。
陈辉以个人丰富的参赛经历引入话题,简要介绍“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竞赛、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三大赛事”,从学术性、商业性、实践性三个角度分析了“三大赛事”的不同侧重点。对于“如何加入创新创业团队”这一问题,陈辉强调“要明确团队所需的工作内容和自身能力是否匹配”,提出“不断学习,保持思考,积极尝试,充分沟通”的备赛方针。
考虑到今年是“小挑”年,黄骏杰从项目的视觉呈现风格以及要素角度出发,梳理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战略选择与规划。在简要介绍材料格式与项目结构后,黄骏杰深入分析团队认知与定位,并从学业、备赛、团队与个人四个层面分享自我调节的方法。
与“小挑”轮换开展的“大挑”将在明年举行。林舒心结合在“鱼鳞图册复原与古城古村保护性开发”课题中的经历,为大家详细讲解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竞赛的备赛经过。在突出课题选取的重要性、团队组建的互补性、文本撰写的严谨性、答辩重点的显著性的同时,林舒心提出“从哲学社会科学类调查报告着手,采用定量研究方法”的建议。
刘涵从细节出发,结合具体案例分享文本写作和PPT制作技巧。“团体竞赛里面最基本也最基础的一步,就是学会配合”,着眼于创新创业项目所需的技能,刘涵在强调创新、深度思考与成熟答辩能力的同时,还着重说明团队配合的重要性。
最后,张茜茜在电子商务大赛与教育师范类的创新创业比赛上进行补充,分析文本、讲述稿、答辩三大比赛要素,总结出“注意比赛进程”“关注不同比赛类型”“平衡学习和比赛”三方面的赛事经验。
论及参赛收获,陈辉指出竞赛的收获不仅仅是荣誉,还有友谊与个人能力的成长。他希望在场本科生们“在发现创新创业机会的时候,可以大胆抓住它,让竞赛成为自己未来的一份助力”。
畅谈赛事经验,凝聚进步力量。经此分享会,我院学子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各类创新创业赛事。他们将继续培养创新意识与相关技能,把握机遇,以赛促学,在赛事挑战中磨练自我,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路径。
(江一倩、叶听雨/文 寿恬宁,陈建强/图 来源:人文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