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鉴史人
编辑┃Q
在四川有两个商人不得不提,一个是靠猪饲料发家的刘永好,而另一个就是靠鱼饲料发家的刘汉元。
论年龄,刘汉元比刘永好小了13岁,两人都曾任过公职,虽然他们本人可能并无攀比之心,但业界总想从二人身上一分高下,一旦找到机会,就会将二人拿出来比较一番。
就比如去年发布的《胡润百富榜》,四川的首富不再是刘永好,而是身价千亿的刘汉元的消息也是掀起一阵热议。更为值得我们震惊的是,刘汉元的通威股份现今的市值突破了2000亿!
但谁能想到,这个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全球40岁以下“最成功的商人”,当初却是靠着父亲卖猪换来的500块钱而发家的呢。
“要挣钱,学汉元”
刘汉元是1964年生人,出生在四川眉山。虽然家庭条件非常贫困,但小时候的刘汉元是远近闻名的“小神童”,四年就读完了整个小学,家里的奖状贴满了墙。
但是除了学习成绩优异,刘汉元从小对电子元器件就非常感兴趣,在无人教导的情况下,他就能自己将点唱机捣鼓成能自制单体管的收音机,并且每一块电路都是自己焊接上去的,完全可以说是无师自通。而也正是这个兴趣爱好,为他日后财富的暴增做了一个铺垫。
不过即便如此聪明,但为了生活,刘汉元最终只能放弃他感兴趣的电器元件,而是进入四川水产学校,学习淡水养殖,毕竟这在当时是十分吃香的专业,因为毕业后就能直接分配到一个好工作。
1981年,16岁的刘汉元从四川省水产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了眉山县水电局两河口水库担任水库渔场当技术员,虽然每个月的工资只有38.5元,但是也算是有了一份比较稳定的工作。
虽然在渔场工作,但是刘汉元却很少能吃到鱼,其实不止他,彼时的眉山乃至整个四川,在春节时候能吃上鱼是一种奢求,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供应紧张。这也让水产专业毕业的刘汉元,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不过事情很快就出现了转机。刘汉元由于在工作上的出色表现,很快就被水电局调到了乐山水电局搞马边河渔业资源调查,主要任务就是负责这块区域的水域情况和渔业资源。
除了工资有一定上涨外,最重要的是,刘汉元在这里经过大量的实践后,练就了独到的养鱼技术,直接为他日后的发家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
1983年,刘汉元在考察当地“万元户”的养殖技巧时,发现了一个让他完全不能接受的现实——他们的养鱼技术并没有多高超,和刘汉元自己相比甚至是差了不少,但是他们可实现1立方米水体年产500到1000公斤,并且一年的纯利润能高达一万,而刘汉元每个月就只有少得可怜的几十块。
也就是在这样的工资差距和对养鱼科研的好奇心的驱动下,刘汉元越发的坐不住了。
直到1984年,这一年,“下海经商”成为风潮,柳传志、刘永好等一众大佬都从这一年开始出现在大众视野。因此,这一年,也被业界称之为“中国企业家元年”。
在这种环境的渲染下,刘汉元再也无法抑制那颗躁动的心,于是他毅然决然地辞职了,想要靠自己的双手打出一片天地。幸运的是,刘汉元的躁动不安,得到了家人的支持。
刘汉元的父亲为了给刘汉元凑出“启动资金”,狠心将自家的肥猪以及一些菜秧便宜出售了,最终给儿子凑出了500块。
有了启动基金之后,刘汉元就正式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在经过大量的调查后,刘汉元发现当时国内的池塘养殖每亩鱼产量仅有三四百斤,而德国、日本一些国家仅用一立方水域就可以产出上百公斤的鱼。
这样的差距让刘汉元非常苦恼,同时也非常不甘心——中国作为小农经济的集大成者,为何连养鱼这块都追不上人家。于是这也激发了刘汉元的斗志,自此之后,他开始致力于养鱼科研,势必要突破水域养殖的僵局。
在苦思冥想一段时间后,他想到一个办法——在河渠里放一个围网,用活水养殖。于是他将“试验基地”选择在自家门前的河流,并且利用渠边和渠底,采用混凝土固定一个钢架,开始了网箱养鱼。
刘汉元的第一次流水养鱼同时也是中国的第一次流水养鱼试验,在1984年的春天正式开始实际操作。
在刘汉元七个月的精心照料下,这个总面积只有63.67平方米的金属网箱,却生产出2780.7斤的鲤鱼,也就是意味着,每平方水域的鱼产量43.68斤,如果大规模进行的话,亩产高达三万斤,而以前放眼整个四川,都从来没有达到过这个产量。可以说,刘汉元的这次试验大获成功!
这一试验成果大大震惊了验收人员,不仅震惊了驻足围观的数百名群众,这一消息更是从四川传遍了全国。几乎整个水域养殖行业都知道了四川眉山有这样一个叫刘汉元的“天才养殖户”。
甚至有人兴奋地预测,如果按照刘汉元的办法推广下去,那大家就再也不用担心吃不起鱼了。
一时之间,“要赚钱,学汉元!”这个口号喊得铺天盖地,而刘汉元也没有藏私,反倒是非常热心地告诉左邻右舍,并且予以全国免费通用。于是没过多久,各种养鱼网箱就开始出现在四川的河湖沟渠,人人都希望成为下一个刘汉元。
而如此“热心”的行为在很多商人的眼里看起来似乎有点傻,毕竟这丧失了非常好的赚钱机会,比如说有偿教技术,又比如开专利授权等等,但刘汉元都没有,这也难怪别人质疑他。
不过刘汉元是有着自己的打算,在他看来,养鱼并不是长久之计。在养殖户养鱼高峰期时,他发现了另一条赚钱之道。
“饲料大王”
随着眉山县乃至整个四川省的养鱼业的发展,养殖户饲料已经开始供不应求,紧接着鱼饲料就成为了紧俏货。于是,当所有人都指望着靠养鱼发家致富的时候,只有刘汉元将目光投向了上游的鱼饲料。
于是,1986年,刘汉元在县里成立了眉山县渔用配合饲料厂,正式开启他的“饲料大王”之路。为了做好每一袋饲料,他请教多方专家,并且还认真学习国外的最新技术。而他的每一次试验,只有在多次试验成功的情况下,才会正式投入饲料生产。
就这样,刘汉元的“科力牌”饲料因讲究营养配比而大受欢迎,不仅市场上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有些渔农以及专业养殖户甚至为了买到一袋饲料,不惜在工厂门口排长队购买。
到了1992年,刘汉元的饲料厂已经成为了当地最具规模的饲料厂,于是,刘汉元决定走出小镇,前往眉山县城,打开更广阔的市场。最终,刘汉元在县城里耗资1000多万,打造了一家极具现代化的饲料工厂。
刘汉元为它取名为四川通威饲料有限公司,寓意“通力合作,威力无穷”。
在新厂房建成之后,为了营造声势,刘汉元在《四川日报》的头版头条上,投了该报有史以来的第一个整版广告,显眼的“通威”二字,彻底将刘汉元与他的新厂的名声打响。
当年的头版头条
不仅如此,刘汉元还趁着热度,又加了一句极具自信的宣传语——“有谁因为质量问题而放弃使用通威饲料的,奖励1万元”。
此消息一出,不仅让许多渔农和经销商无比兴奋,就连一些竞争对手都想买刘汉元的饲料来瞧瞧到底有多厉害。就这样,通威饲料几乎出现在眉山县的每块水域。当时甚至有人这样来形容刘汉元的饲料:“可以说我们吃的鱼,每三条中就有一条是吃通威饲料长大的”。
此后,刘汉元不断地专注着饲料的发展,并在1992年这个特殊的年份,组建了四川通威集团有限公司。
在经过这一系列的现代化改造之后,通威集团凭借着饲料业一路高歌猛进,在全国各地投资新建和收购。根据资料显示,通威集团控股的饲料厂就有20多个,子公司更是遍布18个省。
到了2002年,通威集团的营收就已经高达30亿,不仅如此,随着2004年通威的上市,刘汉元更是以11亿元身家被《福布斯》评为大陆富豪第十一名。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饲料大王”。
但刘汉元并没有被这巨大的成功冲昏头脑,而是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前往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就读EMBA,为公司的扩大做好知识储备。不仅如此,刘汉元在这里还接触到了日后让他财富暴涨的行业——新能源产业。
新一任四川首富
在成为“饲料大王”之后,刘汉元就一直在寻找下一个风口。一直到攻读EMBA的时候见识了多晶硅以及光伏产业之后,刘汉元心中就有了大致方向,加之小时候就对电子产品特别感兴趣,于是刘汉元认准了新能源必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随后,刘汉元花费了一年的时间,对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市场现状进行了充分的分析,而分析的结果也愈发地坚定他要干这一行的信念。
2006年,国内的多晶硅市场一夜爆发,每吨的价格攀升到100多万元,而还没等刘汉元反应过来,多晶硅市场的价格就迎来再次爆发,直接上涨到了160多万每吨。于是刘汉元快速地建好生产线并开始研发生产。
2008年,刘汉元投资的首批试产的多晶硅成功研发,并且通过了美国权威机构的相关检验。然而,还没等到刘汉元大显身手,同年10月份,全球爆发了金融危机,多晶硅需求骤降,价格从330万元每吨直线下滑到了30万每吨。
一时之间,整个行业都叫苦连天,无数企业停止生产,而刘汉元的项目自然也是被迫停滞。但是刘汉元并没有灰心,而是一直在思考未来该如何发展。
在深思熟虑之后,他决定在光伏领域进行产业链垂直一体化延伸,要像德国人那样去发电,也就是刘汉元要踏足光伏终端产业。
2011年9月,通威集团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总投资435亿元布局新疆太阳能光伏一体化,由永祥投资建设5万吨太阳能级多晶硅项目、3GW(30亿瓦)太阳能硅片及电池项目和5座各35万千瓦的火力发电机组。产业链垂直一体化的布局十分明确。
而此时的通威,销售收益为352亿元。以农业、新能源双行业为主,并在化工、宠物食品、IT、建筑与房地产等行业快速发展。
不仅如此,随后刘汉元还开创了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即联合鱼产业和多晶硅,打造“渔光一体”的养鱼方式。简单来说,就是在养鱼的水域上面覆盖光伏板,将光伏板发的电卖给国家电网,实现光伏销售之路。
如今的通威集团,全球饲料年销量高达一千万吨,未来一段时间其他国内企业都没有超越的资质;高纯晶硅产能位居世界第一,利润和产量不可估计。根据资料显示,2021年,通威集团依靠多晶硅在三个月里就净赚约60亿元。
而在去年十月的胡润百富榜重新进行了资产统计之后。在关于四川省的富豪统计报告里,刘汉元和夫人管亚梅达到了1250亿的身价,超许家印279亿,成功取代新希望集团创始人刘永好,成为新一任的四川省首富!
带领3000多万农名发家致富
三十年来,刘汉元从一个人养鱼到后来带领团队干饲料生产,到如今创新发展“渔光一体”产业链。通威集团在刘汉元的带领下,已经成为了一家在全球各地拥有170多家分公司、3万员工的巨无霸商业帝国。
不仅成为全球最大的水产饲料生产企业之一,更是国家的代表型民营企业。
通威国际中心
而在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他并没有忘记当年和他一样的那些养殖户。根据资料显示,刘汉元的通威集团直接带动了国内养殖农户近100万户的发展,而算上产业链上下游的间接带动的话,刘汉元总计为3000多万农民致富增收。
就像刘汉元当初在清华大学演讲时说的那样:
"谁引导农民致富,谁和农民一同致富;谁和农民抢饭碗,谁没有饭碗。所以谁做的事情是为农民的饭碗里添肉加油,谁就会获得成功。"
事实上,刘汉元和他的通威还有极为深切的"三农"情结。刘汉元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富于农村,通威更是如此,发源于水,茁壮于土,没有任何看轻农民、看轻经销商养殖户的理由。
不仅如此,刘汉元还要求通威集团的专家要不定期地为养殖户提供技术培训,截至目前,接受过培训的养殖户已经高达500万人!
在创业的40年里,刘汉元一直在前进,而如今他仍然没有停下脚步。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幅更加波澜壮阔、前景高远的画卷,刘汉元也正在用这些美妙的画卷,书写新的“通威传奇”。
从养鱼到如今的碳中和,这完全是两个没有任何关系的产业,但却能让刘汉元做成首屈一指的企业。这不仅是他从小就天资聪慧,更多的是他的远见卓识和坚持。
或许就像大家说的那样:“在强者的眼中,没有最好,只有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