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上“产业饭”走上致富路

吴堡县推进产业扶贫综述

▲科技培训进农家

编者按

脱贫攻坚离不开产业。近年来,吴堡县围绕整县脱贫“摘帽”目标,着力做好产业扶贫文章,不断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大力鼓励发展农村新兴产业,将贫困户“绑”在产业链上,提升脱贫“造血”功能,让贫困群众获得稳定收入,走上致富道路。

推介认购“大礼包”内外联动助脱贫

日前,走进寇家塬镇东庄村,漫山遍野的昆仑山雪菊竞相绽放,仿佛置身于“金色海洋”,随风而来的阵阵花香沁人心脾,村民穿梭花海忙着采收。

“昆仑山雪菊是一种养生保健植物,作茶饮用,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的氨基酸及微量元素,对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冠心病等具有特殊疗效。每年开放一次,采摘期为6至10月。”寇家塬镇精准扶贫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帮助贫困户增收致富,今年以高于市场价格与县上签订了500亩的昆仑山雪菊订单大礼包协议。他算了一笔账,一亩地可产60斤雪菊,收入可观。

据了解,为了让贫困户产出的农产品能够卖得出、卖得好,吴堡县在实施分类施策、精准帮扶等一系列措施的基础上,于4月13日举办了“爱心认购、助力脱贫”2018特色农产品推介会,推介的大礼包是从全县精选出的特色鲜明、紧贴脱贫、适合贫困户种植和加工的九种吴堡特色农产品,包括红枣、手工空心挂面、小米、钱钱、高粱米、红小豆、洋芋粉条、老黑酱、昆仑山雪菊。

▲农产品大礼包签约认购

推介会上,有对口帮扶单位和企业,有各地商会代表,有各界企业代表及爱心人士共同参加,共签约认购特色农产品爱心大礼包81611份,总价2432万元,覆盖贫困户2253户、4718人。

“希望通过爱心认购,搭建起吴堡特色优质农产品走出深山、走进城市、走向全国的平台和桥梁,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支持和参与产业脱贫的浓厚氛围,形成产业发展有人带、有人扶,产品质量有保障,销售有市场的发展态势,通过爱心帮扶、订单发展,进一步提振贫困户产业发展信心和自我发展能力,促进产业扶贫常态化、精准化。”吴堡县副县长寇俊仁介绍说。

据介绍,推介认购的爱心大礼包全部来源于贫困户,通过与贫困户签订种植合同,按照“以购定种、春播秋收、加工精选”的方式,全部由贫困户种植、生产和加工,同时县农业局成立了“爱心大礼包”特色农产品技术指导、督导组,对特色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全程进行技术指导,并对各镇(街道)种植情况进行全程监管,以保证农产品质量。秋收后,由吴堡县农业发展公司统一收购、统一包装。

探索产权制度改革激活农村发展动能

▲特色农产品受青睐

2017年12月,经过全体村民同意,在完成对村集体资源清产核资基础上,岔上镇前畔村成立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股份集体经济实体——“前畔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明确了股份经济合作社的名称、性质和职能,股东的确认和其权利义务,股权的设置和具体量化等内容,并为每户发放了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股权证。自此,562名村民摇身一变成为了享受年终分红的“股东”。资产所有股份化、收益分配股红化、股权流动规范化、监督约束法制化的“三变”改革为前畔村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作为市级‘三变’改革试点村,我们希望通过探索‘党支部+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三变改革’的发展模式,盘活全村经济,在拓宽群众增收渠道的同时,带领贫困户早日实现脱贫致富。”前畔村第一书记王德荣表示,合作社设置了土地股、资金股和人头股,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入股合作社。合作社获利后,集体直接从净利润中提取30%作为村集体发展壮大资金,其余70%按照集体和社员所占股份进行分配。

目前,该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各项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中。其中,结合县农产品推介会,在全村发展订单农业和林下经济,合作社已种植山地苹果400亩、花椒120亩、小杂粮450亩,见效后仅种植业一项预计每年可增加收入160万元。同时,该村还以800亩苜蓿地为支撑,计划修建存栏500头羊子的标准化养殖场,实现种养循环利用,目前养殖场项目已开工建设。

▲苏陕协作扶贫车间

为了助推脱贫攻坚,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去年以来,吴堡县开展以土地资源为主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围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积极探索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实施意见》和《吴堡县开展三变改革壮大集体经济助力脱贫攻坚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并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的吴堡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暨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工作领导小组。不断强化培训宣传,召开全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暨“三变”改革工作动员培训会,对6个镇的所有贫困村进行了“三变”政策的宣讲及相关工作的布置,并抽调农经站业务人员深入各镇(街道),就改革完成情况及存在问题进行督查指导。

截至目前,全县确定了宋家川街道办刘家沟村等5个省级“三变”改革试点村和岔上镇前畔村、寇家塬镇东庄村等11个市级“三变”改革试点村。全县100个行政村全部建立了村集体经济组织,并完成了清产核资工作。

发挥科技优势壮产业促增收

▲养羊产业撑起了整个家

“多亏了合作社和科技人员借我的羊羔,让我的生活有了盼头,现在我将借来的羊子还了以后,自己还留有10只,等下一批羊羔繁育了收入就不愁了。”辛家沟镇老庄村村民霍作启看着自家羊圈里的5只种羊和5只羊羔开心得合不拢嘴。

今年63岁的霍作启家里有五口人,靠种地为生,生活较为困难。2016年底,在吴堡县科技人员的帮扶下霍作启通过“借羊还羊”模式进行白绒山羊养殖,生活发生了改变。

老庄村是典型的旱作雨养农业区,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导致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和降水水分利用效率低。但是该村饲草相对较多,适合陕北绒山羊养殖。该村科技帮扶人员纪晓玲表示,针对村情实际,在推广玉米、高粱、谷子等农艺配套技术的同时,与省绒山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创建了“借羊还羊”的扶贫模式。

纪晓玲介绍说,2016年,在确定帮扶对象具备养羊脱贫的基本条件后,与省绒山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将该中心选育的优质陕北白绒山羊种羊,投放给帮扶对象进行扩群繁育。即一次性为贫困户借出13只陕北白绒山羊,采取“借母还羔”的办法,要求贫困户两年内用其培育好的断奶羔羊还清所借羊数,母羊和剩余羔羊全部归其所有。所还断奶羔羊继续帮扶其他贫困户,延续“借羊还羊”的扶贫模式。

“根据陕北白绒山羊的繁育性能,在良好的营养条件下,可实现2年三胎的繁育目标,这12只母羊在产单胎的情况下,2年可以产出36只羔羊,还13只羔羊以后,贫困户养羊数可以达30只以上,每只绒山羊按800元产值计算,可为其增加养羊收入达2.4万元,达到彻底脱贫的效果。”纪晓玲说,目前,不少村民从中尝到了甜头,越来越多人加入到了养羊的队伍。

▲脱贫模范车增旺的脱贫新路子

据了解,为了充分发挥科技人员自身优势,助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吴堡县在全县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和“三区”人才“1+1”服务模式,通过采取与服务单位(村)签订任务书的形式,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带动企业、贫困村开展科技扶贫工作,提供“一对一”“一帮一”“一带一”的精准科技服务。其中,特派员重点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开展科技服务,充分发挥技术优势,通过引进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建立科技示范点,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企业或种养大户等,开展技术培训,解决技术问题。

目前,该县已选派市级科技特派员10名、县级科技特派员18名、“三区”人才19名,对全县100个行政村进行科技帮扶,实现了全县所有产业贫困户实用技术培训全覆盖。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县科技特派员、“三区”人才已开展各类实用技术培训160余场,培训人数8000人次,发放宣传资料2万多份,基本完成了全年任务目标。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