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五:党建引领推动型。坚持党建引领、强化组织振兴是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选派优秀干部和驻村工作队,配强村班子队伍,回引有经商创办企业经历、优秀企业管理、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等优秀人才,开展专家工作室“传帮带”等,发挥“党建引领+干部帮扶+政府引导+社会助力+驻村工作队”结对帮扶作用,推动村级集体经济稳定持续发展。
〔典型案例〕肥东县响导乡赵亮社区“5+”工作法助推集体经济发展
赵亮社区位于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响导乡东部,地处江淮分水岭。近年来,社区坚持党建引领,积极探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新路径,立足本村发展实际,提出“党支部+农技专家+合作社+致富带头人+脱贫户”的“5+”工作法,形成了党支部引领、农技专家支撑、合作社运营、致富带头人带动、脱贫户广泛参与的“五位一体”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局面,为实现乡村振兴夯实了基础。2022年社区集体经济收入达138万元,较上年增长125%。
坚持党建引领。党支部牵头开展综合农业调查研究,形成《赵亮社区农业发展调研报告》《赵亮社区特色农产品名录》和《赵亮社区村庄规划(2022—2035年)》,为社区集体经济发展指明方向。强化技术支撑。采取“科技特派员+产业发展指导员”模式,开展乡村驻点农技指导,传授农技知识,推动社区与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农科院园艺所结对共建,挖掘并培养出20多名本地农技人才,科技强农局面蔚然成风。创新销售模式。成立农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积极打造特色响桃桃胶和桃酱品牌,通过在合肥百大合家悦少荃菜市场设立“新站高新区乡村振兴帮扶专柜”;与顺丰快递战略合作,以惠民助农的价格,田间地头直接发货;大V带货、特色展销会、第一书记带货等方式,订单式完成32.5万斤农产品销售,销售额达82.9万元。抓实致富帮扶。从浙江宁波、宿州砀山和本地优选农业发展团队,形成196亩高端果蔬产业园、300亩精品桃园和200亩珍禽养殖基地“产业集群”,由致富带头人牵头,通过“土地入股”“种苗培育”“寄养回购”“分片承包”等方式,联动周边农户加入产业发展中,传授先进的种养技术,形成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突出重点群体。鼓励脱贫户积极响应支部号召,帮助16户脱贫户发展19个特色种养业提升项目,提供30多个当地就业岗位,年人均纯收入增至1.62万元,激发脱贫户发展产业内生动力。
▶图:响导乡赵亮社区响桃丰收
模式六:产业发展带动型。依托自然资源、人文底蕴等优势,开发传统产业,塑造和培育本土特色产业。积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设施农业、特色农业,打造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探索村集体、企业、农户“共依共赢”的产业发展模式。
〔典型案例〕肥东县桥头集镇国光社区产业发展之路
国光社区地处安徽省肥东县桥头集镇东南部,社区生态环境优美,群山环抱,辖22个村民组、1294户、总人口3557人。社区党委下设两个党支部、5个党小组、160名党员。社区全村面积12平方公里。近年来,桥头集镇国光社区党委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公司+农产品流通销售企业”发展模式,先后引进了安徽开垦农业生态、安徽雾耘农业科技等公司,2022年国光社区村集体经济收入已达120万余元,年增幅率12%。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万元左右。
社区在发展中把闲置资产资源盘活起来,通过对党员和群众做好宣传引导,把利用闲置土地引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成规划总用地面积达11800亩,园区内的仓储冷链保鲜设施服务中心,占地面积2240平方米,雾耕科技农业示范园建设规划用地2280亩、总投资16亿元的顾一乡太空农场项目。积极了解企业需求,优化营商环境,帮助企业排忧解难,产业园大力开发特色现代农产品,建立多样化的生态系统,包括农业产业以及森林、荒地、鱼塘等生态系统,形成循环利用的生物、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和农业废弃物深度处理等环节的农业生态系统,实现节本增效。园区内企业免费为农民们提供技术培训,全面形成“园区+龙头企业+农户+市场”的发展格局,带动培育地方种养农业致富和家庭农场产业振兴发展的“新农人”,仅顾一乡太空农场项目解决社区200多名农民就业,每年为增加村级集体经济20万元。
▶图:桥头集镇雾耕科技农业示范园实景
模式七:村企联建合作型。党建引领村企联建工作是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有力抓手。加强谋划防范风险,找准村企共同利益和需求的结合点,推动村企供求互补联合发展。实施党建引领共建互联村企党组织、综合开发实现乡村资源要素价值、三产融合提升农业产业链价值链、跨村联建共享发展“园区经济”、产销对接创新发展新型物流业态、股份合作培育成熟市场主体等多种联建合作模式,形成农民受益、集体增收、企业获利的多方共赢局面。
〔典型案例〕肥东县白龙镇洪桥社区“村企联建”模式
洪桥社区位于肥东县白龙镇西北部,辖区内有21个自然庄,27个村民组,户籍人口3068人。洪桥社区为党总支部,下辖2个支部,党员共75人。近年来,白龙镇洪桥社区积极探索建立“村企共建”发展新模式,采取共建平台、分享资源、交流经验、解决问题等举措,推动党建与企业发展良性互动,实现“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目标。2022年洪桥社区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1.3万元,比2021年增加67%。
筑牢组织基础。坚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原则,创新党建模式,通过开展党性教育、结对共建等活动,落实结对共建党组织和共过组织生活制度,提升双方党组织建设水平;建立共同开展活动的常态化工作机制,组织村企党组织书记互上党课2场,联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远程教育等活动6场。盘活社区资源。积极盘活社区资源,打造特色产业,利用洪桥社区闲置小学建立青龙甸研学旅行劳动教育基地,依托现有的200亩水库和特色水果种植园合力开发休闲垂钓项目,带动洪桥社区当地农家乐、餐饮、文旅等行业发展。共建产业项目。发挥安徽水清木华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管理经验和营销理念优势,依托社区土地、劳动力、水域、农作物、资源等,构建“土地流转+劳务供给+合作销售+利益分红”的发展新模式,合作培育碧根果种植产业项目,优化洪桥社区集体经济结构,提高村集体经济。
▶图:白龙镇洪桥社区和水清木华有限公司开展联建签约活动
模式八:经营服务创收型。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组织优势,由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领办或组建专业合作社、劳务合作社等,为农户生产提供农资供应、农机作业、农田托管、品牌营销等农事服务,或通过开展卫生、安全保卫、便民服务、物业管理、交通运输,承接公益性项目等服务增加集体收入。
〔典型案例〕肥东县八斗镇陆还社区自主经营服务创收
八斗镇陆还社区由原南钟村、陆还村合并而成,位于肥东县八斗镇东北部,国土面积11.02平方公里,人口4435人,由15个自然村26个村民组组成。近年来,八斗镇陆还社区在自然资源相对贫乏的条件下,围绕特色产业发展,积极创新村集体经济经营模式,打造湖羊养殖、大棚果蔬产业园等产业基地,走出了一条“党建+特色产业”的发展新路子。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03.28万元。
发挥组织领导,带动农民增收。陆还社区党委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带动群众致富增收,积极引入现代农业企业,探索“社区党组织+经营主体+农户”管理模式,不断扩宽经营产品范围。如今产品涵盖西红柿、四季豆、菜椒、螺丝椒、生瓜、莴笋、火龙果、无花果等,产业园年产值200万元。社区积极协调土地流转、进行年底分红、做好监督管理,产业园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带动周边11户贫困户就业,户均收益12000元。创新经营模式,提升发展质效。2023年,陆还社区积极争取上级资金,结合社区闲置资源,积极打造现代化、产业化湖羊养殖基地。基地采用“产业园模式、工业化标准、数学化管理”的创新模式运行,年出栏量可达12000只,每年带动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80万元收入,真正变“闲”资源为“活”资产,打造乡村振兴“陆还”样板,真正让“示范”成“典范”。
▶图:八斗镇陆还社区扶贫产业园蔬菜育苗
模式九:改革赋能发展型。中国的改革自农村发端,拉开了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序幕。农村改革发展特别是推进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有利于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近十年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等不断推进,不仅为农业农村发展构筑了四梁八柱,也为经济社会改革发展全局夯实了基础,增添了动能。
〔典型案例〕肥东县包公镇棋盘石社区改革赋能发展型
棋盘石社区位于肥东县包公镇最南部端与石塘镇浮槎社区接壤,坐落在棋盘石山脚下,社区总面积12.9平方公里,现有农户1269户,人口4080人,30个村民组,耕地面积5591.44亩,党员人数157人。近年来,社区充分利用产权制度改革成果,不断挖掘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实施农村“三变”改革,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路径和新型集体经济组织运营管理上率先探索。2022年度村集体经济达103万元,经营收益达46万元,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新引擎”。
资源换资金,盘活闲置资产。通过招商引资,将大张小学、大陈希望小学和盘石小学等闲置资产资源出租给优质涉农、文旅企业,打造“棋盘石书院”民宿项目,实现年租金收益23.6万元。服务换创收,找准区域定位。立足社区农业生产为主导产业实际,成立棋盘石社区土地股份合作社,统筹社区耕地资源,积极引进农业种粮大户,流转土地4千余亩,占社区耕地面积90%,每年收取服务费用达8万余元。存量换增量,活用集体资金。社区积极利用扶贫资金、集体资金200万元,入股合肥东部新城义和家园邻里中心有限公司、合肥顺灵包装有限公司,年收益约12万元;2022年依托东城文旅公司建设“棋盘石书院”民宿项目,投资600万元财政衔接资金入股合肥东部新城文旅传媒有限公司,每年预计可获得分红收益率4.35%,收益金额达26.1万元。
▶图:包公镇“棋盘石书院”民宿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