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新时代的风口,加快产业现代化转型是乡村发展必行之举,也是造福百姓应尽之义。近年来,孝直镇孝直村直面村办企业发展后劲不足的困境,积极探索“三变”改革推进工作,破解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难题,拓宽农民增收致富途径,走出一条资源利用型的农村“三变”改革之路。
“腾笼换鸟” 盘活闲置资产 激活增收“活水”
主动出击,修缮厂房,用“硬件”吸引人。为了盘活闲置厂房,孝直村积极与前来考察的客商对接,筛选工作基础好、投资意愿强的企业,作为重点目标,采取“盯人战术”,进一步加强沟通对接。加大上门拜访密度,主动出击,高频率、多批次、专业化,摸清对方要求和底线,锲而不舍,盯住不放,直至牵手成功。为满足企业使用要求,在村集体经济较困难的情况下,孝直村仍投资16万元对原有的闲置厂房进行修缮,对厂房的屋顶做了防水防漏处理,以此赢得了山东桂和轮胎有限公司的信任,最终争取到了项目落地。专人负责,精诚服务,用“真情”留住人。孝直村在精诚服务、极致服务中勤于担当,推动落地项目加快建设、来村企业发展壮大。为了推动项目落地,村两委选派专人,为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专门服务,一方面帮助办理各项手续,另一方面协调企业与孝直镇经贸办工作人员对接,发挥好企业与政府沟通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全面提升企业便利化水平,优化营商环境,倾力打造“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去年,孝直村向力嘉轻量化科技有限公司协调了其它企业的闲置厂房,目前村里所有闲置多年的厂房已全部盘活,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58万元。孝直村以发挥‘存量效益’为切入点,积极盘活村级闲置资产,全面激活增收“活水”,推动闲置的资源用起来、沉睡的资源醒过来,努力把“死”资产变成“活”资本,实现当期利益不亏损、长期效益有增进。
由工转农 坚持党建引领 展望发展“钱”景摸石过河,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启发产业复兴新思路。借助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利时机,在济南市乡村振兴服务队平阴五队的指导下,孝直村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实现了村内主体产业由工转农的大跨越。凭借上级资金扶持,孝直村从村民手中流转土地106亩,建起了6个春暖式大棚、4个冬暖式大棚。在探索过程中,孝直村边建大棚边种的几亩白菜卖了一万多元,大大激发了大家的信心。大棚建好后,村里在4个冬暖式大棚里种了西红柿,并在春节期间上架出售。坐地淘金,订单式大棚有“钱”途,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如何让建成的大棚“生”钱,这成了困扰孝直村村“两委”的一块心病。因为缺少管理经验,村“两委”成员对管理大棚产生了畏难心理。为了破解大棚发展难题,孝直村村“两委”成员和种植大户多次外出考察学习,最终找到了“订单式”大棚这条路子。孔村蓝莓园向孝直村下了猕猴桃的订单,按照要求,村里种植了龙城2号猕猴桃树,成熟后,对方将按照约定的价格回收猕猴桃。“订单生产,先有订单、后有生产,种什么、怎么种、种多少,由他们下单、我们来种,空余的时间和土地,我们还能种其他经济作物,现在效益好得很。”孝直村党委书记张文波这样介绍。发展产业是实现全面小康的“造血细胞”,孝直村以发展订单式大棚农业为契机,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解决农产品销售难的“心头病”,把产业链紧密联结起来,实现“产供销”全链条无缝对接。现在,村两委成员,谁提起管理大棚都不怵头。
擦亮招牌 变现文化资源 打造多元发展平台
传承文化,留住乡愁,乡村振兴添动力。“唐李云碑上写着孝直其里,既孝且直。我们终于在浩瀚的历史中寻到了根,村名就出自这儿。”在孝直村新修好的村史馆里,村党委书记张文波化身讲解员,把孝直村的历史传说、风云变迁、文创未来娓娓道来。这处刚修缮好没多久的村史馆,又叫孙家楼,场馆不算大,却是从明代就实打实存在的老建筑。汉画像石、三叶虫化石、肉石、黑白电视机……一件件展品全面系统的将孝直村的村容巨变及人们的劳动生产、生活状况展示出来,村史馆成了展示村情村史、传播文明村风的新平台。按方抓药,依托专业发展规划,打造研学基地。作为闻名全县的全国文明村、山东省特色旅游村,孝直村以独有的孝文化和孝顺、直实、正义、奉献的孝直精神而著称,文化底蕴深厚,曾入围全国名村影响力300强(排名279位)。为变现文化资源,孝直镇为孝直村聘请设计院制定个性化发展方案,计划在孝直村打造“和”、“孝”文化研学基地。目前,设计院已进行了两轮实地调研。“以地域特色为依托,以打造研学基地为抓手,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文化研学基地的建立不仅带来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机会,还能促进文旅产业发展,增加收益,让文化与山水同美。“和”、“孝”文化,薪火相传。奋斗、创新与实干,浸润着这个千年古村,承载起“诗与远方”,文化土壤中育出的文旅经济,正在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通讯员:董晓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