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至3日,“扎实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建设农业强区”——全国重点网络媒体云观广西采风团来到桂林,分别走进叠彩、临桂、永福、阳朔,看当地打造的花卉、罗汉果、金桔、高标准农田,以及农文旅融合等特色产业,全方位、多角度记录桂林人民绘就的乡村振兴精彩画卷。
叠彩区
奇花异草生态园
农文旅融合绘就乡村振兴缤纷画卷
11月1日,采风团走进“缤纷叠彩·奇花异草”田园综合体。该田园综合体范围涵盖5个村委8个自然村,规划总面积约8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面积约6000亩,涵盖中村、社塘、上村及林海度假酒店和花卉基地。近年来,综合体累计投入资金约2.5亿元。
“缤纷叠彩·奇花异草”田园综合体花卉基地(航拍)。记者 胡兆双 摄
“‘缤纷叠彩·奇花异草’是集花卉苗木生产交易、旅游休闲于一体的地域特色田园综合体,交易品类涵盖了城市景观花卉、园林绿化植物、盆景、奇石、根雕等,是桂林市乃至广西目前规模最大的花卉苗木生产基地和流通基地。”桂林市叠彩区农业农村局局长俸明金向记者介绍,该综合体解决农村就业人员2500余人,通过土地流转和土地入股为当地农民每亩土地增收4000元,花卉种植产业现已成为叠彩区农业经济的主要支撑。
据悉,依托花卉基地,园区成功举办家庭园艺展、桂林盆景展、叠彩樱花旗袍文化艺术节、叠彩花卉旅游文化艺术节等花卉主题类节庆民俗活动,每年接待游客达35万人次,年产值2.5亿元,推动了花卉苗木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2022年第一届南方花卉苗木交易大会当天完成交易额9000万元,完成投资意向额约9亿元。获评桂林市五星级田园综合体、桂林市十佳农业生产基地、自治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桂林市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广西四星级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
工作人员向采风团介绍她的花园。记者 甘艳霞 摄
当天,采风团来到叠彩区的阳光生态园(桂林市叠彩区喜耕园家庭农场),解锁生态园如何通过农旅融合促进产业发展。阳光生态园坐落于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漓江河畔,园区占地约500亩。自2019年注册并对外开放以来,该园坚持以农业种植及生产科普为主题,将农耕文化同休闲娱乐相结合,开辟了“农、学、游、乐”四大版块,设置种植、木工、园艺、农产品加工等多门研学课程,全力打造集研学旅行、学生军训、综合训练和亲子活动于一体的农场式、多功能生态研学基地,为广大市民、中小学生提供亲近自然、参与劳动体验的生态场所。
阳光生态园门口景色宜人。记者 甘艳霞 摄
当地农民在发展农业产业的基础之上,因地制宜开发以观光农业、农事体验为依托的阳光生态园,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如今,阳光生态园立足农旅建设,共打造农耕体验区、共享厨房区、水稻种植区、农具展示区、水果种植区、户外拓展区、中草药采集区等15大核心区域, 场地一次性可以容纳1000人以上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为桂林市及广西区内外青少年群体提供系列优质研学课程。
生态园内,小朋友在带队老师的组织下玩游戏。记者 陶洁 摄
临桂区
政银企合力
“绿色通道”为“致富果”拓新机
11月1日下午,采风团走进桂林市临桂区茶洞镇仁义村委慈洞村、花岭村桂林莱茵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育苗基地两地,探访当地特色罗汉果产业发展的“茶洞经验”。
村民正在处理刚收回来的罗汉果。记者 甘艳霞 摄
茶洞镇素有“罗汉果原产地之乡”的美誉,2022年,全镇种植罗汉果面积约2.2万亩、百香果4000亩,茶油、茶叶均超千亩。仁义村委慈洞村便是其中在特色产业发展方面尤为突出的典型。2019年,桂林银行来到慈洞村,根据相关要求在村民家里设立了“农村普惠金融综合服务点”;2022年10月,茶洞镇党委、政府联合桂林银行在慈洞村设立桂林银行首个信用村试点,这意味着银行为村民发展产业筹集资金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2023年,桂林银行把“信用村”升级为“信用镇”,为茶洞镇整体授信1亿元,为全镇产业提供融资支持。
桂林银行在慈洞村设立的农村普惠金融综合服务点。记者 甘艳霞 摄
花岭村桂林莱茵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育苗基地投入衔接资金600万元,占地130多亩,建设有41个高标准育苗大棚,年育苗可超过1000万株,可供应10万亩以上罗汉果种植需求,占全市罗汉果苗14.5%。该基地为镇政府以花岭、定安、仁义等三个村集体经济的形式投资建设育苗大棚,引进莱茵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运营和管理、维护,村集体经济从而获得大棚租金收入。目前每个村集体经济每年收入在11.6万元左右,此外,育苗基地也充分发挥了联农带农的作用,有效带动周边村民就业。
生长中的罗汉果。记者 陶洁 摄
此外,政银合力扶持也让群众在罗汉果种植过程中“种得活、卖得出”,送上产业发展“定心丸”。今年3月16日,茶洞镇联系莱茵公司与桂林银行联合向仁义村、定安村和花岭村的群众(覆盖脱贫群众)赠送果苗近10万株,并通过签订“罗汉果种苗保质协议”,保证群众“种得活,能挂果”,保证群众“卖得出”。
永福县
下“竹”功夫保粮仓摘金果
农文旅打通农民致富路
11月2日,采风团走进永福县罗锦镇金福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地探访当地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发情况。罗锦镇金福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涉及金福、下村、岭桥等5个村委,建设高标准农田面积近2万亩。如今,罗锦镇金福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实现了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确保粮食生产的高产稳产,同时基本实现生产机械化作业,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
永福县罗锦镇金福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航拍)。记者 胡兆双 摄
近年来,金福村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引进永福福寿米业有限公司等企业,以有机农业为突破、优质稻生产为抓手,实施退柑还粮+有机优质稻栽培,联农带农惠及周边农户近400户,促进金福村集体经济年增收5万元以上。永福县人民政府副县长莫正云介绍道:“我们根据各个乡镇、村屯的情况,因地制宜布局耕地规划,目前全县已建设高标准农田10万余亩,带动了永福县香米产业扩面增收。”
下一步,永福县将继续投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资金,通过查漏补缺对项目区生产道路及水利工程进行完善和提升,实现田园综合体内以点带面、面面成片、片片相边,形成规模较大的高标准农田项目区,为建设田园综合体工作夯实基础。
农户正在进行晚稻收割。记者 甘艳霞 摄
当天,在桂林市永福县的“九曲龙溪”田园综合体,采风团实地探访了龙溪村特色麻竹产业发展及休闲农业开发状况。据介绍,“九曲龙溪”田园综合体项目于2020年初开建,在龙溪麻竹产业核心示范区的基础上扩建,涉及永福镇、广福乡两个乡镇,4个行政村,18个自然屯,总面积约3万亩,总投资5000多万元。
龙溪竹海。记者 杨思悦 摄
龙溪麻竹产业示范区核心种植面积约3200亩,辐射带动周边村屯发展种植3000多亩。据统计,示范区共带动35户脱贫户140余人实现产业增收,仅麻竹笋一项即为龙溪村人均年增收2万元。2022年,龙溪村全村麻竹笋产量达3万吨,产值约0.8亿元。同年,龙溪麻竹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获得自治区四星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认定。
腌制好的酸笋。记者 陶洁 摄
2022至2023年,以麻竹种植为载体,龙溪村流转土地100亩,打造“龙溪拾光”休闲营地,开设竹海观光、农家乐、农耕体验、露营烧烤、采摘、垂钓等乡村旅游项目,形成集田园乡居、休闲娱乐、康体养生等业态于一体的乡村旅游模式。自今年4月开业以来,“龙溪拾光”累积接待游客3万余人次,为龙溪村村级集体经济增加收入约20万元。
“九曲龙溪”田园综合体的发展,带动了永福县其他乡镇田园综合体发展。永福县通过打造‘福寿田园’‘九曲龙溪’‘大美青龙湖’3个桂林市五星级田园综合体,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带动周边3.1万户群众发展产业和近7万人增收致富。今年前三季度,永福县接待游客137.99万人次,增长49.81%,实现旅游总消费15.19亿元,增长33.39%,为加速推进美丽永福建设、加快乡村振兴步伐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龙溪拾光”露营区。记者 胡兆双 摄
全球罗汉果看中国,中国罗汉果看桂林。2日下午,采风团来到桂林市永福县苏桥镇,走近中国农产品特优区永福罗汉果科技示范园。
示范园于2022年开始建设,是依托永福县罗汉果产业加工聚集区打造的特色科技示范园区。园区规划总面积3900亩,其中核心区面积620亩。主要建设种质资源保护与扩繁区、品种对比试验区、绿色循环标准种植区,品种选育区、反季节栽培区、一种两收示范区、富硒罗汉果生产示范区、罗汉果品种展示区等8大功能区。示范园建成后,将成为全国首个集罗汉果种质资源保护、品种选育、母种脱毒、种植、种植、加工、科研及展示于一体的科技示范园。整园预计于2024年年初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
采风团走进田间,近距离感受罗汉果生长情况。记者 陶洁 摄
1995年,永福县被命名为“中国罗汉果之乡”。2004年,永福县罗汉果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目前,永福县把罗汉果产业与休闲旅游、文化体验高度融合,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产业链总产值达百亿元以上。作为永福县原产地生长出的支柱产业,永福县罗汉果种植面积达15万亩,分布全县9个乡镇,预计2023年产果超16亿个。全县从事罗汉果收购、加工、销售的企业和专业合作社160余家,其中区级以上龙头企业4家,市级龙头企业4家,国家级示范社2家,开发出罗汉果甜甙、浓缩汁、饮料、中成药等120个产品,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及欧美、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阳朔县
小金桔成就亿元产业
遇龙河“腾飞”兴旅富民
阳朔县白沙镇素有“中国金桔之乡”的美称,2006年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是阳朔金桔的主产区之一。11月3日,采风团走进桂林市阳朔县白沙镇,了解该镇金桔产业致富秘籍。
据介绍,从2001年起,阳朔县组织实施了以树冠盖膜保鲜为主要内容的金桔高产优质栽培综合技术攻关(即避雨、避寒、避晒的“三避”技术)。目前,白沙镇金桔种植总面积达102467亩,其规模、单产量和品质在全国金桔产业中位居前列。
阳朔金桔。记者 陶洁 摄
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白沙镇乃至整个阳朔县在逐步培育、扶持金桔加工企业,并开展全域旅游示范,大力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推进金桔产业与生态旅游、文化建设、医疗卫生等行业融合发展。在特色金桔产业的发展带动下,白沙镇于2020年、2021年被评定为“十亿元镇”,2022年入选“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产值超十亿元镇”。
白沙镇党委书记黎中顺(右一)向采风团成员介绍白沙镇金桔产业发展情况。记者 甘艳霞 摄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3日,采风团来到阳朔县白沙镇遇龙村,探索遇龙河景区如何在绿水青山中“掘金挖银”振兴乡村。遇龙河全长43.5公里,流域面积 158.47平方公里,流经白沙 、阳朔、高田、金宝、葡萄等5个乡镇、20多个村庄,素有“小漓江”的美誉。2019年5月,遇龙河景区被评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2021年,景区荣获国家4A级旅游景区称号;今年以来,遇龙河景区累计接待游客约363万人,总营业额约3.11亿元,创下历史同期最高纪录。
游客在绿水青山间感受大美山水。记者 陶洁 摄
竹筏漂流作为遇龙河景区的网红项目,一直广受游客喜爱。竹筏漂游是景区的主要经营业务,目前有筏工3000人,均从沿河村屯民众中招收。除了筏工,景区公司内的运营管理、票务、保洁等近3300个岗位员工均由当地村民组成,占员工总数的96%。此外,遇龙河景区还辐射带动了周围村庄发展农家乐、民宿、农副产品销售、乡村旅游导览员等相关旅游产业。据统计,目前景区共有民宿约150家、农家乐60家,直接或间接推动就业人数多达1800人。随着遇龙河的“腾飞”,越来越多村民吃上了生态旅游饭,真正实现了“足不出户,就地致富”的美好愿景。
风光秀丽的遇龙桥。记者 杨思悦 摄
为进一步推动文旅产业带动乡村振兴,实现共享发展成果,遇龙河景区还开创了就地分红的“旅游+”模式,与沿河群众共享生态补偿。还与县域11个村经济合作社签订《投资合作协议书》,共吸纳入股资金720万元,按每年入股金额的8%作为投资收益,进一步增加村集体收入。遇龙河景区以旅带农、兴旅富民,实现了文旅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