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居民购买肉、蛋尚需凭票供应,奶、禽类是家中贵客或病人的专供。资料显示,1978年全市畜牧业产值是3957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9.17%。
40年后。各种肉、蛋、奶、禽早就是居民餐桌上的寻常物。随着肉蛋奶消费的持续走高,带动了我市畜牧业的全面发展。2017年,全市畜牧业产值达到59.7亿元,是1978年的62.19倍。
同时,全市肉蛋奶总产量和畜禽饲养总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省首位,禽蛋产量、羊存出栏量、牛出栏量、猪存出栏量均居全省第一。农民人均畜牧业纯收入达到2500元,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4。
发展是硬道理。改革开放40年来,畜牧部门一手牵着养殖户的效益,一手严格把控肉、蛋、奶等畜产品质量安全关,坚持在变革中前行、在转型中升级、在调整中优化,搞活放大畜牧业前连种植业、后连加工业的中轴产业效应,推动传统养殖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升级。40年间,全市畜牧业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供给产品稳步升级,经营结构日趋优化,特色品牌渐成规模,实现了由传统副业、分散小规模饲养向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现代化畜牧业的大转变,我市成为立足省内、辐射华北、面向全国市场的畜产品供应基地。
从分散养殖向“产业融合”转变
9月27日至28日,第十三届(2018)中国牛业发展大会在祁县召开。期间,与会代表观摩了祁县万牧牛场、九牛牧场、平遥冠云集团,对我市全产业链条发展牛业的做法赞不绝口。
不仅是牛,我市主要养殖品种多数实现了产业化经营。转变发展方式,打造“龙头企业+标准化养殖场+家庭畜牧场户”的“金字塔”型产业体系,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畜牧业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抓手。
当很多农民意识到,养殖业可以脱贫致富时,已经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在传统的家庭分散养殖的基础上,养殖专业大户、专业村、专业乡陆续涌现。从那时起,我市畜牧业开始进入一个稳定发展的时期,规模养殖萌生雏形。
进入90年代,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倒逼全市种植业生产结构逐步由“二元结构”向“三元结构”过渡,以突出玉米生产优势为主要内容的种植业耕作制度改革迅速推开,青贮玉米及苜蓿为主的牧草种植方兴未艾,为畜牧业集约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那段时期,各县(区、市)立足资源禀赋,宜草则草,宜牧则牧,错位发展,东部山区突出发展以牛为主的养殖业,平川地区实施“三元结构”的种植业结构调整改革,突出以瘦肉型猪为主的生产基础建设。现代畜牧大市的格局初露峥嵘。
经过20多年的实践,进入21世纪后,全市上下已经形成共识,畜牧业要增强核心竞争力,必须致力于产业链条的延伸和产品附加值的提高,才能实现产业兴旺,乡村振兴。
理念引领行动,方向决定出路。
2013年,我市把畜牧业列入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全省综改试验区和108廊带一体化发展区的大局中高点定位,大力扶持。从2013年起,市本级每年安排1000万元,定向作为畜牧业发展资金。
“十三五”开局后,我市全面启动实施了畜牧业“百企千场万户”产业提升工程,对龙头企业、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和家庭畜牧场分类培育提升,壮大了现有的优势产业链和产业聚集区,培育出一大批具有现代畜牧产业园特征的融合发展典型。
大龙头企业以“新产业、新业态”为突破,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为现代农业产园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培育了祁县万牧安格斯高档肉牛产业园、金粮肉鸡产业园、平遥冠云肉牛产业园、平遥国青蛋鸡产业园、榆次得天缘生猪产业园、太谷保森肉羊产业园、祁县九牛奶牛产业园、平遥清辉驴产业园等8大产业园。
中小龙头企业以创品牌、抓特色为突破,不断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为培育畜产品优势区增色添彩。培育了左权黑山羊特色优势区、和顺西门塔尔牛太行山类群特色优势区、榆次奶牛特色优势区、太谷生猪产业优势区、榆社笨蛋特色优势区等5大优势区。
以“引龙头,补短板”为突破,提升产业发展档次,加快现代畜牧建设步伐。大北农、天津宝迪、十四只绵羊、安徽汉世伟、新希望、新大象等一批上市公司和有实力的企业落户晋中,为我市带来了资金、技术和市场,推动了现代畜牧业强市建设步伐。
工商资本的大举介入,催生一大批高额投入、高点起步、高标生产、高效经营的规模化养殖、精深加工、全产业链项目,汇聚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一流的工厂化养殖生产设备和生产模式,带动了畜牧龙头企业、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户)、家庭畜牧场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蓬勃发展。目前,全市市级以上畜牧龙头企业达到80个,各类规模养殖场(小区)已发展到1349个,培育提升标准化家庭畜牧场6000余个。
从满足“数量需求”向“质量安全”转变
在满足“数量需求”后,我市强力推进示范引领和标准化建设,提升产品质量,使畜牧业强起来。“十三五”以来,我市累计创建部省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8个;太谷生猪、平遥家禽、和顺肉牛被列入全省“一县一业”畜牧业示范基地县。
创新是驱动力,人才是保障。2015年以来,我市与中国工程院、中国农科院、中国农大、山西农大等科研院校合作,启动了全市畜牧业“236”科技支撑计划,组建了南志标、印遇龙院士2个院士工作站,引进组建了畜牧经济与粮食安全、健康养殖、粪污治理3个国家级创新团队和6个畜种的国家级专家服务团队;在祁县泓润牧业成立了全国第二家中荷奶业发展中心,搭建了省内产学研合作最高层次科技创新平台。2017年,举办“山西农谷畜牧业发展战略院士专家论坛”,中国工程院3位院士以及中国农科院、中国农大9位业内领军专家齐聚晋中为我市畜牧业发展把脉。
良种是关键,繁育体系是孵化平台。近年来,我市重点建设了一批标准化较高的畜禽良种繁育基地和人工授精站,三元、四元杂交猪实现了全覆盖,林山“杜寒”杂交羊推广到全省,左权“大青山羊”保种选育品种审定已显成效,太谷保森杜湖羊杂交基地新兴崛起,祁县形成安格斯和西杂牛互补的中高端肉牛繁育育肥基地,和顺“双和”牛标志着肉牛经济杂交改良实现了新突破,雪花牛肉品质已通过国家级鉴定。
绿色养殖是目标,草牧业协同发展是抓手。开展粮改饲试点工作后,我市通过土地流转、租赁模式、订单模式、双向合作等模式建立配套种植示范基地,探索出了“企业+农户”的种养结合循环发展模式和“小黑麦+青贮玉米”的一年二茬轮作牧草种植等模式。目前,全市秸秆资源年加工利用82万吨,其中青贮30万吨、黄贮52万吨。
完善市县乡村四级监管服务体系,畜产品监管踏实有力。2016年,全市121个基层兽医站全部加挂“动物卫生监督分所”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两块牌子;市县两级均建立实验室,并逐年加大投入力度。尤其是2016年以来市级畜牧部门每年投入100万元以上用于仪器设备的更新,提升实验室检测能力,满足现代动物疫病防控与畜产品质量检测的需要;2016年在全省率先建成动物疫苗冷链体系,市级300立方米专用冷库,购置冷链配送车1辆,县级按照“一县一库一车”标准全部配齐冷藏车和冷库,乡镇兽医站全部配备2台以上冰柜(冰箱),村级防疫员全部配齐冷藏包,疫苗质量得到有效保障;依托太谷、平遥病死畜禽专业无害化处理厂,实现全市11个县(区、市)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全覆盖;2017年,智慧动监平台正式投入运行,对符合条件的209名动物卫生监督人员配发了移动智能信息采集终端设备,同全省的动监平台相衔接,动物卫生监管工作实现了信息化、网络化,确保了上市动物及动物产品质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