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县素有“八山半水分半田”讲法,是典型的山区县,祖祖辈辈躬耕细作,以农为生。“穷帽戴在我们祖辈头上,不能戴在我们头上,更不能留在下一辈的头上。”凭借这一股子走山闯海的硬气,一批批天台人走出大山、漂洋过海,敢破敢立、辛苦创业,成为行业领域的翘楚精英,目前4000余人生活工作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走的再远,也不会忘记回家的路。在和合文化滋养感召下,一批批侨商侨胞回归建设家乡。天台县顺势而谋,结合山区实际,巧借侨胞力量,搭桥引侨,深入开展侨村、侨企、侨坊助富行动,积极探索侨助共富的山区经验。
华侨村蹚出的“共富路”
“‘有女不嫁塔后岙’曾是塔后村的一大‘标签’,可现如今的塔后村山美水美,百姓们安居乐业,生活幸福祥和,这都多亏了村内一批华侨同胞!”村民们边笑边说。
走进浙江省台州市塔后村,随处可见“侨”元素。村庄不仅在部分关键节点设计“侨小品”,将华侨人物的道德模范故事在颂德堂陈列,而且引进“侨文化”建强阵地,由侨企浙江天皇药业有限公司出资,在侨家小院的基础上升级打造独具天台特色的侨界交流基地。
2022年以来,天台县以塔后村为试点,因地制宜探索“政府搭桥、侨企出资、农户参与”模式,把优质的侨商侨企资源和塔后闲置的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打通,吸引5400余万元侨资本回归塔后,投资中草药种植、民宿、餐饮等产业,打造规模型中高端民宿村,同时发展康养产业,推动整个塔后片区中草药种植1200亩,带动周边6个村集体每年增收8万元以上,有效带动了村集体经济发展。
“现在的塔后已经成了远近闻名的民宿村、康养村、美食村、直播村。塔后走出了一条侨归故里、助推乡村振兴的同心共富新路径,这将为全县借助华侨资源,推动组团发展、抱团发展提供有效经验。”村书记陈孝形表示。
大山里飞出的“金凤凰”
天台县的10家上市公司中有5家是侨企,侨企顶起了“半边天”。为何侨商愿意回归,并能实现做大做强?
“天台的营商环境越来越好了。作为侨商,我对此深有体会。”侨企奥锐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褚定军说,“去年年初,我们公司在扩张生产厂区时遇到厂区与外围道路落差大等问题,县侨联在调研中帮我们现场对接,在各方努力下,很快就得协商解决了护坡、用电等一系列问题。我们回家不仅听到乡音,更感受了浓浓的亲情,我们发展的信心更足了!”
据悉,奥锐特药业是天台县第8家上市企业,在惠企政策助力下,奥瑞特新厂区第一期投资6.4亿元,建成后预计可实现年产值10多亿元,新增就业岗位500个,将有力带动周边群众就业增收。
浙江华南工艺品股份有限公司同样是侨企助富的典型。近年来,华南工艺不仅把目光聚焦海外市场,让带有鲜明中国元素的手工艺品乘风出海,叩开了意大利、德国等30多个国家的大门。同时还不断发挥帮带作用,打造侨企助富示范点,为留守老人、妇女提供就业机会,带动人均增收超2000元,让更多村民搭上“共富车”,走上致富路。
“小山村飞出的‘金凤凰’,他们不仅实现自己富,还不断发挥带富效应,带动更多的企业破茧成蝶,形成一整套的共富产业链。”天台县侨联主席、浙江天皇药业有限公司财务总监陈灵霞说。
小工坊搭起的“共富桥”
“我在这里上班,偶尔还能拿些材料回家给家里人做做,现在一年收入几万元,够全家生活了!”杨大姐是天台县南屏乡前杨村的低收入农户,自从到村里的侨助工坊上班后,家中4口人的经济来源都有了指望。
在天台,像这样的侨爱助富工坊还有26家,这些侨助工坊带动产业链向落后山村延伸,把小农户与大市场、大生产连接起来,以“来料加工、定向招工、电商直播”的形式,充分激活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农民就业增收。
“旗南黄精侨助工坊”位于天台县街头镇旗南村,工坊结合当地特色黄精产业,通过“侨商+企业+农户”模式,收购农户种植的黄精,同时雇佣周边农户参与黄精种植、加工、销售。近一年来,该工坊吸引周边村民就业50余人,发放工资100多万元。
在电商产业较为发达的白鹤镇、坦头镇等乡镇(街道),还开设了侨助工坊直播间,通过“市场投资+电商运作+流量带货”模式,引导侨界和社会资金、人才、技术、货源、渠道等共富资源不断流入侨助工坊。
目前,天台县侨助工坊已辐射带动1800余名群众在家门口就业,成功促成12家涉侨企业结对25个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吸纳260名低收入群体、48名残疾人士加入侨助工坊,带动群众增收1200万元以上。
(供稿:天台县委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