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菌棒种菇一波三折
(主持人)欢迎收看《科技苑》。上个月我们栏目播出过一期节目,讲的是辽宁省岫岩县的种菇大户赵佩贤,利用被感染的香菇废棒种植平菇获得了成功,节目播出后,我们接到了不少菇农的电话,说正愁这污染棒没地儿扔呢,这下可派上新用场了!给废料灭菌,再添加辅料,这事儿都不难办。不过,这里面有几个问题需要特别注意,当初赵佩贤他们就在这些问题上有过波折。
2009年夏天,赵佩贤开始利用香菇废料种植平菇,因为没把握,第一批他仅仅接种了2千多包。平菇的发菌期一般需要45天左右,可是仅仅到了发菌的第10天,赵佩贤就发现,有不少菌包变黑了。
(采访)赵佩贤:像这种情况就是二次感染,感染就是菌种有一半活了,一半没活,时间长了之后,这个料变味了。像这一包基本上就是杀菌没彻底,有一些灭菌的地方没到,这就臭味特别大,菌丝放里头根本不能长。
赵佩贤种香菇已经有7、8年,要说种菇的经验还是有一些的,不过用香菇废料种平菇,对赵佩贤来说却是头一回。自己的判断到底对不对呢?赵佩贤赶快找来了他的技术顾问李成岐,两个人反复比较之后认为,确认是培养料杀菌不彻底,出现了二次感染。那么是在哪个环节上出了问题,造成了二次感染呢?赵佩贤和李成岐决定从头检查他们处理废料的全过程。
首先是废料发酵。发酵的整个周期得到达20多天。在把废料打散重新堆堆之后,赵佩贤他们做的第一件事,是用手腕粗的木棒在料堆上扎了好多洞眼,为什么要在发酵的时候给料堆扎眼呢?
(采访)赵佩贤:扎眼的效果就是让空气在菌包当中形成流动,流动的时候,发菌的效果就好,这个眼的作用起什么作用呢?就好像咱们烧的煤炉一样,如果这个煤加到炉里之后,表面全盖死,煤火不一定着得太好。如果我们用那个炉钩子透几个窟窿眼,这煤火是不是自然而然就旺了?咱们扎眼的效果跟这一样。
原来,扎洞眼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料堆里的空气流通,加快微生物的生长。微生物长得快,它们分解培养料的速度就能加快,各种各样的大分子物质会被快速分解成葡萄糖和氨基酸;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强烈,就能让料堆快速升温,杀死大多数不耐热的杂菌孢子。
那么,这发酵要达到多高的温度才合适,是不是越高越好呢?
(采访)赵佩贤:我们发酵的温度是在70oC到80oC之间,而且这个温度还不能超过80oC,超过80oC把一些有营养的成分还给烧掉了。
发酵的温度太低,达不到杀菌的目的,但这温度也不是越高越好,那么应该怎么控制料堆的温度,不让它超过80oC呢?
(采访)赵佩贤:那就需要我们用温度计,插在堆子中,随时察看温度,如果万一温度要过高的话,就得及时倒堆,把那个堆散热。
倒堆能够帮助培养料快速散热,有助于控制发酵的温度。如果是在春秋季发酵,隔7天倒一次堆就行。可是这批香菇废料发酵的时间是在7月初,正赶上高温季节,所以赵佩贤他们把倒堆的时间间隔缩短了,隔上4、5天就倒堆一次。每次倒堆之后,都得再扎一遍洞眼。
这扎眼可是个力气活,看着好像不费劲,可那手腕粗的木棒,不使上全身的力气根本无法捅到料堆的深处,而且这眼还不能扎得太稀,50厘米的间隔就得来一个。扎没扎眼,这发酵的效果可不一样。
(采访)赵佩贤:扎眼扎到的这个位置,发酵的效果就全是白色,扎不到这个位置,锯末全是黑色。
每次倒堆、扎眼之后,赵佩贤他们还给发酵堆盖上了草帘子,这草帘子能起什么作用呢?
(采访)赵佩贤:防止阳光暴晒,晒的时候就是把辅料中这些水分就晒没有了,再往里加水的时候就费劲了,所以这个草帘子起到一个防晒的作用。
如果是用新料种平菇,一般来说经过这么20多天的发酵,这料就可以用了。可是这一次的情况不大一样,这一回赵佩贤他们用的可是被污染的香菇废料!里面的杂菌比较多,光靠发酵难以达到彻底灭菌的目的。所以在发酵之后,他们又把这料蒸了一回,来了个二次保险。
那么,会不会就是这二次保险没保住,也就是说,蒸料的时候没有蒸透呢?判断料有没有蒸透,关键得看两点。
一个是装料的方法。如果先把料装满锅以后再开始蒸,这料可是不容易蒸透。因为料在锅里分布得不均匀,会出现有的地方紧,有的地方松,堆得紧的地方颗粒间的缝隙很小,蒸汽根本穿不过去,连蒸气都穿不过去的地方,这料自然是蒸不透的。
要说在这一点上,赵佩贤他们还真是特别注意了。装料的时候是一层一层往上装的,也就是说,每次先往大锅里薄薄地均匀地撒一层,等热汽完全冒上来之后再撒一层,就这么重复了好多次,直到把锅装满,才密封起来。要说这活可干得够仔细的,应该不会有啥问题呀?
既然装料方法没问题,那么接下来就得看蒸料的时间了。培养料能不能蒸透的第二个关键点,那就是蒸料的时间长短。虽然中国农业大学微生物学系的刘庆洪老师曾经提过建议:如果能够用这种高温,就是100oC处理到10个小时,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不过李成岐和赵佩贤当时没有听从刘老师这个建议,仅仅蒸了2个多小时,这一来呢是因为他们觉得蒸时间长了成本会提高不少,得多蒸8个小时呢,废多少煤啊!二来呢他们还有点晓幸心理,觉得废料里剩下的杂菌没准已经很少了,蒸上2个小时足够。可是现在看起来,问题还真的就出在了蒸料的时间上。
(采访)赵佩贤:这包就是有臭味,菌种都已经死了,好像料还没蒸熟似的。
如今看着眼前这些第二次被扔掉的菌包,赵佩贤不得不承认,这灭菌的问题真是马虎不得,省小钱的结果可能会造成更大的损失。
(主持人)因为蒸料的时间太短,杀菌不彻底,导致了杂菌的二次污染,这个失误这让赵佩贤损失了一部分菌袋。不过在剔除这些废袋的过程中,赵佩贤发现有一些菌袋变黑并不是因为二次污染造成的,而是另有原因。
仔细闻过之后,赵佩贤发现,这些再次淘汰的菌包散发出来的味道还不一样,被二次污染的菌包,发出来的是一股酸臭味,但是也有一些菌包散发出来的是一股馊味,这是怎么回事呢?
(采访)赵佩贤:像这种就是温度高,菌丝在里面烧死了,这个菌丝超过32oC以后,自然就烧死了。
赵佩贤和李成岐两个人比较了半天,确认有一部分菌袋的确是出现了烧菌现象,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烧菌呢?
(采访)李成岐:这个问题我看主要的原因就是什么呢?菌丝在发酵的时候,需要吸收大量氧气,排出二氧化碳,排口通气,没有通气,所以造成烧包。这地方没排孔,这也没有,再转到这边也没有,都没有排孔,造成烧包现象,最后菌丝自然死亡,料本身就变味了。
食用菌的菌丝和动物一样,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菌丝在呼吸的时候还会产生热量,导致菌包内部温度升高。所以甭管是种植哪种食用菌,菌丝长到一定程度都得给菌包通气,通气呢,既能增加氧气的供应,又能给菌包降温。要说李成岐和赵佩贤可都是种菇多年的人了,怎么会忘了通气的事呢?其实他们不是忘了,而是没有搞清楚,用废料种菇,应该在什么时间通气。
平菇的发菌期比较短,只需要45天左右。赵佩贤他们事先想到过这一点,所以在接种的时候,专门选择了最简单的背心式塑料袋来做包装,这种包装最大的好处就是,料装得松,扎口的时候又封得不严,等于给菌丝留下了喘气的口子。可是这事先想得挺好的一招,到了菌包码放的时候却没有达到他们预想的效果。
因为平菇菌袋的堆放,一般是摆成一面墙,就跟码砖头似的,一袋压着一袋,要防止这墙倒塌,还得压紧点。这料装得松啊,一压紧,相邻的菌袋不就挤在一块了吗。菌袋上头原本留的口子有一部分就给堵住了。
李成岐过去种平菇,一般要等到发菌的第15天左右才给菌包通气,因为用的都是新料。可是这一回,发菌刚到第10天,就有一部分菌丝已经憋死了。所以,通过这件事李成岐推断,用废料来种平菇,通气的时间得提前到发菌的第7天左右;时间定下来之后,又该用什么方法来给菌包通气呢?
(采访)李成岐:主要就是排眼。但排眼不能乱排眼,必须从两头排眼,排眼的棒,必须用(直径)两公分的木棒。就这样的棒,柞木的,不要找松木棒,硬木的棒,硬杂木的棒都可以,把它一头削成尖,扎到两公分进行排眼。
李成岐的通气方法,是用2公分粗的硬木棒,在每个菌袋的两侧各扎一个眼,深度在2厘米左右。不过,跟用新料种菇不同的是,现在扎眼的时候,这木棒得沾着消毒水用。
(采访)李成岐:咱排的时候,必须兑药,消毒药,用消毒药进行消毒,为什么要兑消毒药消毒呢?因为每个菌包里头,有的菌包可能受感染了,有的没感染,如果你不消毒的话,有的感染菌包你排了再扎这个,就引起很多菌包受到感染。
虽然培养料已经经过了两次灭菌处理,但是李成岐还是有点不放心,所以专门配制了消毒水。木棒蘸一回消毒水,顶多扎上3、4个眼,如果一次扎得太多,消毒的作用就不明显了。李成岐和赵佩贤用这个办法对菌袋进行了通气补救,几天之后就看到了效果。
(采访)赵佩贤:像这种情况,有的在垛里头,这头就没排上眼,这头排上眼,这明显地看到这段的菌丝长情。透眼这头菌丝已经长到一多半了,没透眼这头还没有长透。
二次污染再加上烧菌,赵佩贤第一次试种的2千多袋平菇,转眼损失了三分之一,好在剩下的菌袋顺利出菇了,这给了赵佩贤继续尝试下去的信心。
(主持人)赵佩贤用这两千多袋平菇进行的试验,虽然在发菌的过程中出了一些问题,但是原因都查清楚了,而且也找到了解决办法。于是他抓紧时间又接种了第二批平菇。这一次有经验了,发菌就很顺利。可是到了开始出菇的时候,又出现了新的问题。
平菇一旦现蕾,长得就非常快,眼看着就要开始采收了,可是偏偏在这个时候,菇棚里却出现了不速之客:菇蚊。夏季本来就容易滋生蚊虫,在这个季节里种植食用菌,如果管理不善,确实很容易受到菇蚊的危害。菇蚊会打洞,进入到菌包内部吸食菌丝的营养,影响菇的品质和产量。赵佩贤往年种香菇偶尔也出现过菇蚊虫害,但从来没像这一次这么严重。那么这些菇蚊是从哪里来的呢?
(采访)李成岐:一方面原因这个季节是高温的季节,高温季节就适应它的生长,第二个就是培养室里头,平时灭菌和灭虫不太彻底,第三个就是有一些菌棒,已经感染了,在培养室里头没有及时把它剔除,给菇蚊造成它生活的条件。
说起产生菇蚊的三种原因,李成岐觉得都和杀菌消毒不彻底有关系。先说季节因素,夏季确实容易滋生菇蚊,那么挨得近的大棚,菇蚊的密度也应该差不多。可是看看旁边的香菇大棚,那里面却很少看到菇蚊。这么说来,问题还是出在自己的平菇大棚里。
可是要说平菇大棚的消毒,李成岐觉得自己还是很在意的。在培养料还没有运进大棚之前,他用消毒粉熏过一次棚,之后呢,又用消毒剂喷洒过一遍,通过这么两次处理,他觉得大棚内部的环境消毒问题,应该是能够解决的。
李成岐和赵佩贤在大棚里仔细查看后发现,菌包上有很多小眼,里面有菇蚊进出,很像是这些菇蚊的窝点,所以他们觉得问题还是出在培养料上。毕竟用的是香菇废料!为什么废料更容易滋生菇蚊呢?因为大棚里最早出现的菇蚊主要是从外面飞进来的,大棚周围没清理干净的废菌棒就很容易滋生菇蚊,而种植平菇的培养料已经是高度腐熟了,你想想看,这些料被香菇菌丝分解过一次,又被杂菌菌丝分解过一次,再经过一次发酵,最后还有高温,这料里面的木头渣子都已经糟了。这样的料,被放在高温潮湿的环境里,可不就成了菇蚊产卵孵化的温床了吗?
由于菇蚊是在出菇的时候才开始出现的,这个时候已经不能用打药的方式来灭虫,遭了虫害的平菇没能卖上好价钱。
2010年,赵佩贤和李成岐接种了5万袋平菇。针对菇蚊的问题,他们决定以防为主,先下手为强。李成岐选择了一种叫做阿维菌素的杀虫剂,在接种之前,他往培养料里面喷洒了这种杀虫剂。在平菇现蕾之前呢,再用这种杀虫剂在大棚里每周喷洒一遍。用了这两招以后,赵佩贤的平菇大棚里今年基本上就看不到菇蚊了。可是,经常使用杀虫剂,会不会造成平菇里面过多的药物残留呢?
(采访)辽宁省岫岩县蔬菜局生产技术科科长康德平:不会有影响。我们在生产过程中添加的量特别小,另外这个杀菌剂是低毒,低残留的。而且我们在接种以后,一般菌丝生长大约是一个半月时间,这一个半月时间,随着菌丝的生长,那么里面的农药,微量的农药会逐渐降解,等到出菇的时候,农药已经不存在了,所以在产品上不会造成残留。
(采访)中国农业大学微生物学系副教授刘庆洪:那么阿维菌素到目前为止,在我们国家在杀虫剂里面,应该说是一个应用前景,包括应用效果都非常好的一个推荐的产品。但是千万不要人为地、过量地去使用。因为不管怎么样好的药,它毕竟是药,我们尽可能地降低它在进入人的餐桌以前的浓度。
虽然用的是比较安全的药物,但是刘老师觉得还是应该尽量减少用量。对于菇蚊的危害,刘老师特别推荐了两个物理防治的方法。第一个方法,是给大棚挂蚊帐。
(采访)刘庆洪:我们家里边也要防止蚊子进来,再加上一个纱窗,那么这样就是把这些菇蚊、菇蝇或者说螨虫限制在外面。
既然大棚里面最早出现的菇蚊是从外面飞进来的,那么增加一层纱网,也就相当于是给大棚挂了个蚊帐。外面的蚊子进不来了,这不就是从源头上进行了控制吗?
刘老师推荐的第二个办法,是用黄板粘菇蚊。
(采访)刘庆洪:这是一个最简单的方法,那么这些菇蚊、菇蝇对黄色有非常好的趋向性,也就是说它非常想往这个地方爬或者飞。那么飞过来或者爬过来,往上面一沾,它就跑不掉了。用这种方法呢,可以又经济又有效。
其实,利用黄板来消灭害虫这个方法,在不少地区的蔬菜大棚里已经得到了推广使用,实践证明,黄板对于防治会飞行的害虫的确很有效果。
(采访)刘庆洪:那么,我们里边经过这样处理,处理完了以后,它的虫口密度就下去了,外边又进不来,那么这样也就可以比较节约、又比较有效地达到这么一种综合防治的结果。
这一回,李成岐和赵佩贤听从了刘老师的建议,不但减少了杀虫剂的使用量,还给大棚挂上了蚊帐,又放置了黄板,这菇蚊基本上就被控制住了。今年赵佩贤的平菇有了好收成,废菌棒终于给他带来了满意的回报。
(主持人)利用被污染的香菇废料来种植平菇,其实从技术上来说,难度的确不是很大,关键是细节处理要多下功夫,千万不能大意了。只有摸清规律,把关键问题都解决好了,废菌棒才能真正变害为利,菇农们也才能赚到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