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杨希 天津报道
在我国,有这样一家独特的银行,伴随住房制度改革而生,定位于“专注于住房金融、专注于住房储蓄”,致力于解决住房民生问题。
这就是中德住房储蓄银行(下称“中德银行”)。2004年,中德银行在天津开业,该行由建设银行与德国施威比豪尔银行合资成立,专门负责在中国经营和推广住房储蓄业务。中德银行自成立以来,经历过两次重要转型,目前已形成较为全面的住房储蓄产品体系。
住房储蓄作为一种契约型住房储蓄制度,与资本市场融资制度(如商业住房按揭贷款)、强制型住房储蓄制度(如住房公积金)并称为世界三大住房金融制度。住房储蓄最大的特点是“先存后贷”,是欧洲国家特别是德国民众购房、装修住房的重要融资方式。也因此,在我国探索改革之时,这一模式获得政府支持,被引入中国。
然而经过近20年发展,中德银行走过试点历程与两次改革,仍尚未迎来较好的发展契机。截至2023年6月末,中德银行资产规模356.76亿元,负债规模是326.58亿元,“体量”仍然较小。但值得关注的是,一些关键因素正在发生变化。2023年上半年,在提前还贷冲击下,中德银行个人贷款余额却逆势增长6.5%。
住房储蓄银行贷款何以走出了与商贷不同的趋势?当前住房储蓄业务在中国有哪些发展机遇?住房储蓄与新市民群体的住房安居需求有哪些天然联结?中德银行在天津有哪些具体探索?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了中德住房储蓄银行党委书记、行长纪伟。
纪伟谈到,住房储蓄鼓励居民为住房消费提前进行规划和储蓄,与“房住不炒”定位高度契合。稳定的房价有助于老百姓理性购房消费,相对容易接受提前规划“先存后贷”的住房储蓄理念,住房储蓄迎来了较适宜的发展环境。同时,住房储蓄“为了自助而互助”的运行模式能够更加契合新市民、“三中”群体等先存款后贷款的融资习惯,可有效服务于商业按揭贷款、公积金贷款较难覆盖的领域和客户群体。
个人住房贷款逆势增长
《21世纪》:上半年中德银行的经营情况如何?
纪伟:中德银行的经营情况比较平稳,同时我们也取得了难能可贵的成绩。
上半年各商业银行普遍面临提前还贷。中德银行是专注于住房领域的银行,提前还贷对其他商业银行来讲影响的是局部的,对我们来说就可能是全部。虽然经营压力很大,但通过努力,相较于同期多数同业个人住房贷款负增长的情况,我们实现了个人住房贷款逆势增长,同时资产质量保持相对稳定,盈利水平符合预期。
到今年6月末,中德银行的资产余额是356.76亿元,较年初增长3.7%;负债余额是326.58亿元,较年初增长4.0%。贷款余额254.9亿元,其中个人贷款余额253.37亿元,较年初增长6.5%;不良贷款率0.88%,控制在要求范围内。共实现净利润4134万元。
《21世纪》:中德银行已在天津、重庆、大连、济南设立营业机构,目前的业务分布大致是怎样的?
纪伟:天津是我们的“大本营”,在重庆我们设立了首家分支机构,大连和济南的分支机构设立相对较晚。目前按照资产业务来看,天津和重庆接近,占比分别是42.9%和39.3%,大连和济南规模相对较小,占比分别为9.2%和8.7%。
《21世纪》:目前中德银行的产品主要通过建行代理,未来是否有走出去的可能?
纪伟:2015年1月,国务院同意将中德银行纳入我国多层次住房政策体系,原则同意中德银行“有计划、有步骤、有条件地向全国推广住房储蓄及相关业务”,《中德住房储蓄银行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中德银行可以“委托商业银行代理住房储蓄业务”。
作为建设银行的子公司,中德银行要首先在建设银行“生根”。要通过产品组合,更好地发挥集团协同、功能补充作用,通过住房储蓄与按揭贷款的组合,降低客户的融资成本,形成良性互动。在与建行集团协同的基础上,中德银行也可以与其他商业银行进行代理合作。
探索“住房储蓄+X”模式
《21世纪》:中德银行的住房储蓄金融产品有哪些特色?
纪伟:住房储蓄银行成立的初衷是引进德国住房储蓄业务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技术,利用建设银行的渠道优势,提供存款与住房贷款相结合的金融服务,促进住房制度改革和理性的住房消费,成为住房金融市场的有益补充。经过多年探索,我们逐步确立了“专业于住房金融,专注于住房储蓄”的发展定位。
住房储蓄制度的基本原理是“存贷结合,以存定贷”,住房储蓄者履行存款义务,获得低息住房储蓄贷款权利。住房储蓄制度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互助性、自愿性、契约性、封闭性、公平性和透明性。
其中的封闭性是指参与人的封闭性和资金的封闭性,这是双重的封闭。在一般商业银行的开放式资金池模式下,资金供给方和资金需求方不具有对应关系,而住房储蓄银行的资金供给方和资金需求方是一体的。公平性是指每一位参与人所享受的权利和需要履行的义务是平等的,这就要求住房储蓄银行必须建立公正的评价体系,确保住房储蓄参与人的义务均衡、机会均等。
比较特别的是,住房储蓄制度中还有一类特殊客户,被称为“友情存款人”。友情存款人因为融资需求变化等原因,放弃了使用贷款的权利,他们能够帮助改善住房储蓄资金池的流动性。
在2022年度监管评级中,监管对我行的努力给予较高评价,认为我们在“加强民生领域金融服务成效显著”。截至今年6月末,中德银行已经累计与客户签订住房储蓄合同近2000亿,累计为60余万户居民提供了服务。
《21世纪》:那在产品的本地化方面,特别是天津地区,有哪些尝试?
纪伟:自2004年在天津开业以来,我们在持续推进住房储蓄本土化创新和优化。目前运营模式已相对成熟,也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业务模式。
一是,持续完善住房储蓄业务体系。开业初期,面对客户住房融资计划性不强、即期购房意愿强烈的消费习惯,学习借鉴德方股东的经验和做法,逐步完善业务体系,先后引入预先融资模式和忠诚奖励机制,提升了业务体系的科学性和吸引力。
二是,持续推进住房储蓄本土化创新和优化。从展业方式,到产品创新,从业务流程到服务支撑,中德银行立足中国百姓的消费习惯,推进本土化进程。在坚守住房储蓄业务原理的基础上,创新研发适用中国市场的住房储蓄产品,提升客户对于住房储蓄产品的认知和接受程度。
三是,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业务模式。积极在政府、企业层面探索“住房储蓄+X”模式。面向政府,持续将住房储蓄与政府引进人才、民生保障工作紧密结合。面向企业,与多家企业签署了住房储蓄合同、为员工建立了住房补贴计划。住房储蓄已成为企业增强凝聚力、留住人才的良好工具。
在天津地区,中德银行积极与天津市武清区委区政府对接,深入研究住房储蓄在服务招商引资和人才引进方面的运用,在双方的共同推动下,2023年3月,中德银行与武清区泛人力资源产业联盟签订“储惠武清”服务协议,在人才安居、企业资源共享、金融产品服务等方面开展深化合作。与天津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签署“拥军优抚”战略合作协议,发布“拥军优抚”举措,进一步做好现役、退役军人住房金融服务,目前已累计为千余名军人客户提供咨询及签约服务。同时以住房储蓄产品为抓手,通过纳入《滨海新区高层次人才服务证制度》,更好地服务滨海新区人才群体,发挥特色业务优势,不断为城区建设发展增添新活力。
将住房储蓄纳入新市民保障体系
《21世纪》:中德银行的业务与新市民客群,最贴合的是哪些方面?
纪伟:其实住房储蓄业务与新市民群体在住房安居方面金融需求非常贴合。
首先,新市民在城市落脚,在安居方面,大多会先租房。通过一段时间的资金积累购买住房。在租房阶段,新市民可以对未来的购房进行中远期规划。通过参与住房储蓄,履行合同约定的存款责任,参与人一是可以积累住房消费资金,二是可以获得政府给予的存款补贴,三是达到配贷条件后,可以获得低息贷款权利,降低购房成本。
其次,新市民群体大多征信信息不完整,通过参加住房储蓄,进行规律性存款,能够帮助自己积累信用,从而解决新市民及城市“夹心层”等群体申请贷款时信用不足的问题,更容易获得银行发放的贷款。
第三,公积金贷款不能够全面覆盖新市民群体住房信贷需求,新市民可根据自身需要,自愿加入住房储蓄,以弥补公积金贷款覆盖范围不足问题。
第四,住房储蓄贷款具有恒定低息的特点,能有效帮助参与人规避贷款利率波动风险。
《21世纪》:在服务新市民方面,贵行上半年开展了哪些重点工作?
纪伟:为解决新市民最关心的住房问题,中德银行结合住房储蓄业务与新市民需求的契合点,不断加强服务与产品创新。
首先是推动监管部门将住房储蓄纳入新市民金融服务政策体系当中。天津和重庆、大连均已将住房储蓄纳入了其新市民金融服务有关政策文件。特别是原天津银保监局、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天津市金融工作局三部门共同印发的《天津银行业保险业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实施方案》中明确“支持中德住房储蓄银行充分利用天津市政府贴息政策,发展住房储蓄业务,以‘先存后贷’、‘恒定低息’的业务特点,有效降低购房信贷成本,精准满足新市民住房融资需求,探索‘住房储蓄+住房租赁’业务模式,做好新市民从租房到买房金融服务的有机衔接”。
其次是出台新市民专属政策。我们围绕新市民安居置业特点,推出了“266”新市民安居金融服务工作举措,即“两款专属产品、六类政策支持、六项专属服务”;后续又对外卖快递人员、育婴家政人员、大中专毕业生、网约车及出租车司机、货运司机、菜市场固定摊位个体商户等六类典型新市民群体进行分析研究,制定上述六类典型新市民群体营销服务工作指引。
截至今年8月末,我们已累计新增新市民客户6600余户,投放个人贷款4.82亿元。
住房储蓄发展迎来机遇
《21世纪》:你如何看待住房储蓄及相关业务在中国的发展趋势?
纪伟:从总体来看,“房住不炒”为住房储蓄发展带来新机遇。住房储蓄鼓励居民为住房消费提前进行规划和储蓄,与“房住不炒”定位高度契合。稳定的房价有助于老百姓理性购房消费,相对容易接受提前规划“先存后贷”的住房储蓄理念,住房储蓄迎来了较适宜的发展环境。另外,住房储蓄的低杠杆有助于抑制“炒房”行为。
进一步来看,近年来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为住房储蓄的发展提供了商机。金融机构不断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提高新市民金融服务可得性、便利性。目前,天津和重庆、大连均已将住房储蓄纳入了其新市民金融服务有关政策文件。
其实,从国际经验来看,住房储蓄业务可以成为商业按揭、公积金贷款模式的有益补充。住房储蓄业务可以切实解决居民住房融资问题,有效规避贷款市场利率波动风险,帮助百姓建立理性储蓄和消费习惯,促进住房消费需求平稳释放。这也是国家将住房储蓄纳入多层次住房政策体系的重要原因。
住房储蓄业务先天具有人民性、普惠性。住房储蓄“为了自助而互助”的运行模式能够更加契合新市民、“三中”群体等先存款后贷款的融资习惯,可有效服务于商业按揭贷款、公积金贷款较难覆盖的领域和客户群体。
《21世纪》:未来贵行将如何服务好新市民群体?
纪伟:一是要让住房储蓄更“贴近”新市民。未来我们会充分运用好数字化经营场景以及私域工具,提高住房储蓄的通俗易懂性和客户接受度,引导新市民群体加强对于住房消费资金的提前科学规划。
二是积极推动与灵活用工平台合作,更直接触达服务新市民。灵活用工平台存在大量新市民群体,是住房储蓄的天然客群,我行与平台建立“场景连接”,能够有效丰富我行获客渠道,也能使我行批量化服务新市民客户群体。
三是加强精准营销,提供更定制化金融服务。持续加强与母公司建设银行金融科技协同,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客户进行精准画像,精准洞察客户,以客户需求为中心,提供定制化的住房储蓄组合产品,建立不同场景下的触点和智能交互流程,实现方案精准设计、服务精准提供和产品精确直达,提高营销工作效率和效果,提升整体经营管理效能。
《21世纪》:下一步中德住房储蓄银行有哪些发展规划?
纪伟:在政策方面,我们要推动住房储蓄在多层次住房政策体系中的清晰定位。明确住房储蓄与商业按揭、住房公积金的关系,让住房储蓄能够与商业按揭贷款、公积金贷款形成合力,构建覆盖全面、功能完整的住房金融体系,对“新市民”等群体的安居服务形成有效支撑。
在与政府合作方面,要进一步推动完善住房储蓄政府补贴政策。政府补贴政策是住房储蓄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由于没有全国性的政府补贴政策,当前住房储蓄在全国全面推广进展缓慢。因此,中德银行需要进一步加强与政府部门沟通衔接,推动完善住房储蓄政府补贴政策,发挥住房储蓄政府补贴对住房保障制度的杠杆效应和社会效益,完善固化“政府支持、银行运作、百姓受益”的住房储蓄运营模式,更好地将住房储蓄业务推向全国。
在集团协同方面,要全力推进异地无机构地区协同展业。在中德银行未设机构的地区,推进建行代理住房储蓄贷款业务落地。通过强化住储联动营销,试点推广“住房储蓄+建行按揭贷款”的惠融贷产品,协同集团深耕住房贷款市场,进一步巩固强化集团个人住房金融特色优势。充分发挥住房储蓄较公积金惠及人群更广泛包容、较商业按揭贷款融资成本更低的比较优势,为更多中国老百姓提供储蓄与贷款一体化的住房金融服务,助力国家构建多层次住房金融体系。
在社会责任方面,要持续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务。积极践行金融支持天津市“十项行动”,服务好新市民。进一步深入了解新市民金融服务现状和需求,出台精准服务新市民群体的差异化政策,不断优化服务方案和业务流程,提高新市民重点群体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便利性。加强与政府、企业合作探索,将服务新市民工作作为一项长期事业,以金融之水,助力经济发展,增进民生福祉。
在业务模式和营销体系重构方面,要进一步提升营销服务能力。加大“住房储蓄+X”模式推广,同时围绕“对公与对私、线上与线下、有机构与无机构、本行员工与代理销售人员、委托代理与自营有机结合”的营销组织架构总体思路,进一步重检营销服务体系,加强营销队伍管理,提升服务能力。
此外,还要深入开展数字化转型工作。要深度融入建行集团“双子星”平台,借鉴集团先进经验和打法,探索构建新媒体运营品牌,创建“住立方”新媒体运营品牌,即以“住”为原点和核心,突出住房储蓄特色;由平台、时间、内容三个维度构成新媒体运营的立方体。加强数据挖掘、客户画像,通过直营方式精准触达目标客户,同时不断更新迭代数字化工具,形成强有力的服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