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
这个通常被看作是
播种与生长的季节
但在内蒙古一些地方的田野里
却呈现出别样的丰收景象
这些地区的药材迎来了大丰收
在田间地头堆积如山
诉说着春天的丰收故事
↓↓↓
喀喇沁旗:药材种植历史已有300余年
时值春日,万物复苏。走进赤峰市喀喇沁旗,中药材(蒙药材)种植基地药味飘香、一派繁忙,眼下正是喀喇沁旗道地药材黄芪种苗的收获时节,伴随挖药机铿锵有力的作业,药农们排成一列开始熟悉的筛土、分选、装车,人勤春早的农忙画卷,拉开了喀喇沁旗特色主导产业的丰收序幕。
喀喇沁旗药材种植历史已有300余年,种植总面积稳定在12.5万亩以上,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种植40余万亩。作为北方道地药材产业发展枢纽,喀喇沁旗始终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科学谋划产业发展,系统梳理、精心培育特色产业发展集群,有效提升种子种苗繁育、标准化种植、规模化生产、精深化加工等方面的发展水平,持续延伸产业链条。
“合作社去年种了300多亩黄芪种苗,现在到了采收季节,我们最近租了30台机器,雇了200多人,预计半个月左右能完成采收。”与笔者交谈的是喀喇沁旗久源农田灌溉服务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张玉丰,说起黄芪种苗,他头头是道。“咱们这的黄芪根茎粗长、品相好,全都属于精品苗,根本不愁销路。”问起收入,他更是乐的合不拢嘴,“没挖之前就定出去了,基本都走的订单,反正一年比一年好。”
2023年,喀喇沁旗仅黄芪种苗基地就达到8万亩,销售种苗5万吨以上,占全国市场份额的90%。
敖汉旗:千亩黄芪苗喜获丰收
工人们忙着捡拾黄芪苗,田间地头一派丰收的繁忙景象。
种植户用机械与人工收获黄芪苗。
近日,在赤峰市敖汉旗古鲁板蒿镇白家店村千亩黄芪苗种植基地,工人们忙着捡拾、装袋,田间地头一派丰收的繁忙景象。
工人将黄芪苗摆放整齐、装袋。
黄芪苗摆放整齐,准备装袋。
该基地共种植黄芪苗1360亩,每到收获季,基地用工量将达到600人以上,带动百姓短期务工增收150万元以上。目前,黄芪苗产量达1100 吨以上,纯收入达136万元以上。收获的黄芪苗将作为种苗销往甘肃、新疆等地。
古鲁板蒿镇是敖汉旗中药材种植面积最大的地区,种植面积达万亩以上,以黄芪、桔梗、防风为主。2023年,全镇中药材收入达3780万元,带动1000余人实现就业。
翁牛特旗:“抱团式”发展中药材种植
近年来,赤峰市翁牛特旗立足自身资源禀赋,把中药材种植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重点产业培育,不断健全完善中药材产业发展与农牧民利益联结机制,持续带动农牧民增收。
近日,在翁牛特旗五分地镇的田间地头,一幅黄芪丰收的喜人画卷正徐徐展开。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一棵棵饱满的黄芪种苗破土而出,农户们忙碌的身影在田间地头穿梭,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魏立刚,作为魏刚家庭农场的负责人,见证了黄芪种植带来的变化。他告诉我们:“现在正是黄芪采挖的季节,我们雇佣了当地的老百姓来帮忙,人数达到了1500人左右。黄芪的销路也很稳定,主要销往甘肃、新疆、包头等地,利润相当可观。”
不仅是魏立刚,五分地镇合成公村的农户徐国华也从黄芪种植中尝到了甜头。他将自家的土地租给药材老板,自己在农场打工,一亩地能赚到3000多元。他感慨道:“现在的生活比以前好多了,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真的很不错。
为了打破传统中药材“散、小、弱”壁垒,促进广大农户“抱团式”发展中药材种植。翁牛特旗立足实际,大力推进撂荒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把中药材种植作为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主攻方向,持续发展节水农业减缓生态环境承载压力,通过“内培外引”等方式,引进涉农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实现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为全面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持续注入了新活力、增添了新动能。截止目前,全旗中药材种植面积达3.9万亩,产量达3600万斤,总产值达2.2亿元。
巴林左旗:中药材种植面积6万亩
时下,正值黄芩成熟采收的季节。走进赤峰市巴林左旗三山乡,记者看到一台台大型机械正在忙碌作业采挖黄芩,村民们跟在后面忙着分拣、装车,浓浓的药香味儿沁人心脾,田间地头一派丰收的繁忙景象,大家尽情享受丰收的喜悦。
“今年的黄芩真是大丰收,我这350亩地每亩产量都在1200斤左右。乡里已经给我们联系好河北省的药商了,不用自己保存直接拉走。”金武家庭农场负责人杨景武兴致勃勃向记者介绍说。
三山乡三山村农户正在药材地采收药材。
“全乡的黄芩种植面积达到3000亩,产量能达到360万斤,尤其是我们这黄芩品种好,药量高,能卖的价,每斤鲜黄芩可以卖到7.1元,这意味着在扣除成本后,每亩地给老百姓可以带来3000元的纯利润。”三山乡农牧业服务中心主任宋长青说。
“育药苗-种药材-带劳务-发药财”,“小药材”实现“大作为”。近年来,巴林左旗大力扶持中药材产业发展,打造“一园三区”的中药材产业发展布局,实现“从一颗种子到一粒药片”的全产业链发展,三山乡(苍术)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目前巴林左旗中药材种植面积6万亩,其中,仿野生药材种植达到4万亩,育苗基地达到1万亩,耕地种植药材达到1万亩。下一步,巴林左旗将全面提升中药材组培、炼苗、育苗能力,培育高产、抗病优质中药材种子种苗500万株,确保中药材在产业规模、质量和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巴林右旗:32个行政嘎查村开展中草药种植
清明节后,在赤峰市巴林右旗西拉沐沦苏木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内,一台台药材深挖机缓缓前进,中药材黄芪的根茎陆续被挖出,散落在地表,200余名工人紧随其后忙着分拣、装车……现场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根据本地气候和土壤,我去年选种了600亩黄芪。通过科学的管护,现在基本每亩地能收获1500斤到2000斤,主要销往新疆、甘肃、包头等地。按照今年的行情,每亩地刨除6000元成本后,净利润在3000元左右,利润还是十分可观。我觉得今年中药材行情也不错,我打算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引进更多优质的品种,不断提升药材的品质和产量。”种植户袁帅说。
近年来,巴林右旗立足自身种植资源优势,结合地区中蒙医药发展潜力,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在旗委、旗政府的牵头引导下,通过到北京市、呼和浩特市等地进行考察招商,全旗逐步探索出了一条中草药特色产业发展之路,推进种植业高质量发展。
目前,巴林右旗已在9个苏木镇32个行政嘎查村开展中草药种植。种植面积约9770亩,主要品种有黄芩、黄芪、桔梗、防风、芍药、苍术、车前草、苦参、牛膝等10余种。
松山区:种植中草药2000余亩
春天也是“收获季”。近日,赤峰市松山区岗子乡中药材迎来丰收。
在该乡岗子村的药材田地里,几台大型挖药机来回穿梭,工人们分工协作,去土、捡拾、装运......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忙图”徐徐展开。
种植户王志利告诉记者,他去年承包了110亩土地种植药材,每亩地约产1500斤,收入逾2000元。“种的主要是棉芪和甘草,和种传统作物相比,收入可高多了。起完药,马上就继续种植今年的药材。”
中药材产业增加种植户收入的同时,也为当地周边农户提供了临时务工岗位。正在挖药材的安赫阳告诉记者,在这里每天能挣150元,“管吃管住管接送,趁自家田里没活,挣点儿零花钱挺好。”
近年来,岗子乡根据地势和气候特点,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中草药产业,采取“经销商+合作社+小农户”的方式,共种植牛膝、防风、桔梗、黄芩等中草药2000余亩,为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注入了强劲动能。
科右前旗:不断扩大中药材标准化生产规模
近年来,兴安盟科右前旗不断扩大中药材标准化生产规模,积极培育壮大中药材龙头企业,提高中药材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能力和水平,示范带动种植户药材全产业链开发,以中草药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4月8日,科右前旗巴日嘎斯台乡欣龙村中药材开始起收。仿野生种植的中药材成了市场的抢手货,种植面积由最初的百余亩到如今的5000多亩,呈现出了“遍地开花”的新态势。
春播时节,科右前旗众欣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的道地中药材白鲜皮进入收获期,随着收获机的驶过,一垄垄白鲜皮破土而出,数十名工人忙着捡拾、装车。这批白鲜皮采收可销售60多万元,亩产1.5万元。众欣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7年,合作社采取“仿野生化种植”模式,带动170多户村民种植苍术、白鲜皮、黄芩、赤芍等中药材5000多亩,将实现收入1000多万元。合作社负责人董鹏悦说:“看到我们种药材挣钱了,老百姓种药材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合作社今年又流转了2000亩地,预计未来三到四年内收入可超千万元。”
欣龙村中药材产业的发展,也为村民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门路。他们在每年收取土地租金的同时,还能到中药材种植基地从事播种、浇水、除草、收获、分拣等工作,按天上班挣工资。特别是每年春季,既是药材的采收季,又是播种季,需要大量人力。三月中旬以来,每天到中药材基地务工的村民就有100多人,每人每天有130元的收入。
“种大田挣得少,看合作社种药材挺挣钱的,就跟着种了6亩地药材,在合作社打工还能挣点零钱,一年能收入五六万块钱。”欣龙村村民董艳华说。
道地中药材改变了欣龙村产业发展格局,量质齐飞的产业化发展助力村民找到了增收致富的“法宝”。
扎赉特旗:草药蹚出新路子
近年来,兴安盟扎赉特旗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打造并弘扬“北疆文化”品牌,发展特色产业,并采取“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模式,促进产业做大做强,成为农牧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家住扎赉特旗新林镇的赵亮是一位朴实憨厚的山里汉子,没有太多的狂言傲语,艰苦的生活环境锤炼了他坚强刚毅的性格,他勤劳踏实、积极肯干,几年来带领村民们从贫瘠土地中刨出了“金娃娃”,成为中草药种植的致富带头人。
2012年,他发现中草药种植的利润空间可观,事情确定后,说干就干。于是他筹集资金、流转土地,开始了艰辛的创业历程和他的土地生财致富梦。他先后多次尝试种植苍术和赤芍等符合新林镇地质条件的中草药,但一开始都因为一些技术缺陷与管理不当等原因,没能成功。但是他没有气馁,虚心向有丰富经验的种草药种植技术人员求教,积极参加培训。辛勤付出终有回报,3年后,他的药材开始实现收益。现如今,他的药材地总面积已经达到500多亩,每年实现经济收入80万元左右。
“新林镇属川地地貌,种粮食等于是靠天吃饭,产量迟迟上不来,白白浪费了土地,老百姓要从土里刨金子,还得种收益更好的作物,种粮食确实赶不上种中草药。”赵亮说道。
土地刨出了“金娃娃”的消息一下子就在全村传开了,乡亲们开始对赵亮刮目相看,村里的大多数年轻人都出门打工,只留下了妇幼老人,许多土地便空闲下来。面对这样的现状,初尝创业甜头的赵亮并不满足于自己的富裕,自己富裕不算富,要带动群众共同走上富裕路,一直是萦绕在赵亮心头的一个梦想。
“几年来,赵亮通过线上和线下现场会的形式召开种植技术培训10余场次,为2000余名村民义务讲解种植药材技术,在他的带动下,现在新林镇中草药种植户达到1100多户,8000亩。为全镇父老乡亲实现增收致富和产业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新林镇党委组织委员韩睿说道。
为了打响自己的品牌,赵亮在2017年创办了鸿森农牧专业合作社,走出了一条种植、产销中草药一条龙的经营路子。没有栽种中草药的,就带着土地到赵亮的中草药种植地里打工,靠着地租和打工一样可以获得不错的收入。随着越来越多农户的不断加入,赵亮已经在土地上实现他的致富梦。
在这个充满
生机与希望的季节
中药材喜获丰收
不仅为农民带来了
可观的经济收入
也为内蒙古的中药材产业
注入了新的活力
监制:张敏
文案:杨晓丽
资料来源:新华网 人民网 中国经济网 赤峰市融媒体中心 巴林左旗融媒体中心 松山区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