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我市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部署,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实施教育扩容提质工程,深入推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全力打造东莞“慧教育”,不断提高教育公共服务水平,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加强学校党组织规范化标准化建设。进一步落实领导片区联系制度,落实党建工作三年行动计划,加强对教育系统党建工作的统筹和指导。制定中小学党建责任清单和民办学校党建工作指导意见。开展学校党组织达标创优活动,实施学校党支部规范化建设指导标准。进一步规范学校党组织设置,提高党组织的活动能力。把镇(街)管理的直属学校党组织全部收归市委教育工委管理,理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隶属关系。继续实施直管党组织述职考核制度,落实市基层党组织书记年度考核办法。加强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治安全。

推进党员先锋工程和“头雁工程”。加强党员教育培训,进一步深化固定主题党日制度,增强活动实效。宣传推广优秀党组织生活案例,探索“三会一课”的有效载体和方式。推行一线党员在岗佩徽挂牌。开展党员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活动。结合年度民主评议党员工作,以支部为单位开展党员达标考评。加强学校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组织参加省中小学党组织书记轮训,探索在学校党组织中设置专职副书记。开展“党员领导领学带学督学”活动,落实党员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制度。

持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加强纪律教育,筑牢思想防线。加强“一岗一预防”,进一步排查廉政风险,制订防控措施,完善管理制度。完善抓早抓小工作机制,深入推进谈话提醒工作。适时开展市直属学校“一把手”述责述廉工作。开展市直属学校党风廉政建设和政治生态评估工作。加强普教系统纪检监察队伍建设,提高监督执纪能力。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严防“四风”问题发生,深入整治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坚持有案必查、有腐必惩,严格执行问题线索处置标准,严肃查处违纪违法问题。

(二)全面实施教育扩容提质工程

加快新建扩建一批中小学、幼儿园。统筹推进9所公办高中学校,52所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4所公办(集体办)幼儿园新建扩建工程,建成投入使用13所,新增学位1万个。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对民办教育准入实行负面清单管理,建立和完善差别化扶持政策,支持社会力量兴办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加快推进在松山湖片区、滨海湾片区、水乡新城片区各筹建一所高标准未来学校。推进扩建东莞中学、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市教师进修学校以及新建东莞启智学校、市中小学德育基地项目。

进一步扩大学位供给。做好学位统筹规划,向随迁子女新提供公办学位和享受政府补贴的民办学位16万个。继续实行积分入学手机申报,修订积分制入学积分方案,进一步简化程序、优化服务,扩大政策受惠面,确保在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读和在民办学校就读享受学位补贴的随迁子女占比达到50%。梳理各类企业人才子女入学优惠政策,修订《东莞市企业人才子女入学实施办法》。

深入推进集团化办学和培育品牌学校。建立教育集团激励机制,设立集团化办学专项资金。建立教育集团评价机制,制定评价指标体系,对已组建教育集团开展评估。探索引进市外高水平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教育集团、品牌学校等优质资源到我市开展集团化办学,提升我市集团化办学质量。组建15个教育集团。加强品牌学校培育工作,设立专项资金,落实培育措施,扩大品牌推广,培育认定30所品牌学校。

进一步健全教育扩容提质保障机制。加强对城乡规划和土地审批中教育设施规划落实情况的审核,积极推动做好配套教育设施与新建改建居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竣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的“四同步”工作。实力雄厚、品牌成熟的企业或教育集团来莞办学,优先列入重大项目,支持托管现有学校。

(三)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

统筹做好改革谋划。贯彻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制定实施《东莞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方案》,做好全市教育改革发展的中期、长期谋划,筹备召开全市教育大会。

深入实施优化基础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专项改革。创新公办教育资源扩充机制,引入社会代建制加快学校建设,对园区、镇(街)建设公办中小学给予资金奖补,开通学校建设绿色通道。创新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模式,逐步建立集团龙头学校和品牌学校辐射带动机制,充分发挥其示范效应,促进其他学校提升水平。创新民办教育质量提升路径,深入实施委托管理、结对帮扶等改革措施,开展民办学校精准扶持。创新师资队伍管理体制,制定中小学校长职级制实施意见和校长选聘管理办法,健全校长选拔、职级评审、绩效考核和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等配套制度,开展校长职级制试点。创新“互联网+教育”融合发展格局,建立起“莞式慕课”运行和激励的长效机制。

全面推进慕课教育信息化工程应用。推进慕课资源的应用,整合线上慕课与线下班级制授课,打造在线名师课堂、远程同步课堂、双师教学、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结合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试点工作,进一步将有条件的园区、镇(街)、学校的个性化应用接入到全市服务体系,构建开放共享的国、省、市、镇、校五级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推进慕课平台在高中、中职的全面应用和各类中小学教学、学习、教研信息化资源工具的应用。重点培育教育信息化中心校、示范项目、种子教师。持续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

深入推进学校清单制度管理改革。推进8所试点学校进一步完善组织架构、健全规章制度、创新运行机制、规范办事流程,完善内部治理结构,落实办学自主权。制定全市中小学校开展学校管理权限清单制度工作方案,全面推开学校管理权限清单制度。

(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不断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坚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工作主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德育课程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其他学科德育的融合渗透,增强课程育德实效。组织开展 “我的中国梦” “朝阳读书”、中小学生毕业礼、成人礼等系列主题活动,增强德育感染力。开展“书香校园”“文明校园”创建认定,推进“校园法苑”建设,强化文化育德举措。健全完善学校德育工作机制,成立东莞市中小学德育研究会,开展中小学德育成果展示交流活动,推进德育科研工作,打造一批德育品牌学校。开展全市幼儿园德育工作案例评选,定期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简报,完善涵盖大中小幼德育工作体系。组织市名班主任工作室研讨交流活动,加强班主任队伍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德育副校长、德育主任、团委书记、班主任、家庭教育专干等德育干部培训。加强劳动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积极推动各片区新建改建青少年活动中心(青少年宫)。

深入推进智慧课堂建设。根据各学科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有针对性地优化教研、改进教学。提升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能力,把资源建设与应用融入到常规教研活动中,结合学科实际,规划设计“慧教育·慧资源·慧应用”系列教研专题,侧重提升民办学校教师专业水平,实现100%教师开通市教学资源应用平台账号,组织不低于30%的民办教师参加全市教研活动(含网络方式),不低于30%的全市教研活动(含网络方式)在民办学校举行,不低于85%的民办学校教师利用教学资源应用平台中的资源进行教学。通过引进、改造或自主开发等方式,建设系列化、课程化、精品化的优、微课资源1万节、习题20万道、教学媒体素材6万个。以优质教学资源为支撑,积极探索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与学方式的改革。建设第二批39所创客教育学校,落实创客空间建设、课程开设和创客教育活动开展。

加强学校体育卫生艺术和国防教育。落实做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和艺术素质测评。举办市级中小学生足球、篮球、排球、健美操、定向运动、田径、游泳、武术等系列体育比赛。创新四季师生才艺展示活动形式,组织开展全市少儿艺术花会展演活动、各单项艺术比赛活动。组织学校积极参与省级各项体育、艺术比赛活动,积极申报创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省校园足球推广校、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等。联合相关部门开展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专项工作,落实学校卫生综合评价、学生健康体检、传染病防控等工作,规范学生健康档案管理。加强国防教育和学生军训工作。

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逐步完善园区、镇(街)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机构。编制《东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导手册》。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逐步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积极推行校园心理健康主题活动,完成面向全体家长的关爱生命专题宣讲,启动研发面向学生的相关课程。搭建心理教师成长平台,加大师资培训力度,推进片区教研,加强科研课题研究,促进心理教师专业发展。积极培育创建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发挥特色学校的示范辐射作用。

加强学校语言文字工作。实施中小学校语言文字工作全面达标建设计划,年内力争达标率95%。积极推广普通话,举办推普周活动,提升普通话培训测试工作水平。实施规范汉字教育工程,加强师资培养和校本教材建设,提高中小学生汉字应用能力。积极推广中华诗词教育教学,开展诵读名家进校园活动。

提升学校家庭教育水平。实施中小学家庭教育品质三年提升计划,将家庭教育工作纳入教育综合考评,评选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带头人,探索建立家庭教育指导专业带头人和家庭教育指导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的阶梯成长机制。编制《东莞市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手册》,开展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培训。制定东莞市中小学家长学校课程指南。加强凤岗、茶山两个全国规范化家长学校实验区的辐射和引领作用,推动新的全国实验区的创建工作。加强家庭教育网络平台建设,充实资源、完善信息共享服务。继续办好电台家庭教育专栏节目和“慧教育家长学堂”线下论坛。

(五)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促进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发展。积极探索举办新型公办园、与民办园合作设置公办班、补贴辖区儿童入读民办园等方式,扩充公办性质学前教育资源,力争到2020年,全市公办幼儿园占比达30%以上,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数占比达50%以上,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占比达80%以上,省规范化幼儿园占比达97%以上。重新修订普惠性民办园认定标准、研究制定公办园生均经费标准,建立科学合理的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推进实施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项目,认真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幼儿园一日活动指引,切实防止和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加强园本和区域协作教学研究,提升幼儿园保教水平。

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高园区、镇(街)小学教研实效,不断完善课程建设和教研管理机制,将教研力量向相对薄弱的学科和镇(街)倾斜,促进学科与镇(街)教研均衡发展和学校的特色发展。落实新中考方案,稳妥有序开展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深入开展初中区域教研,将区域教研活动与双师教学、送课到校活动相结合,加大对薄弱公、民办学校的教研帮扶,促进均衡发展。

规范扶持民办教育发展。完善民办教育政策制度,制定我市《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民办学校分类登记实施办法》《营利性民办学校监督管理办法》。通过推进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 发放民办学校教师从教津贴,在设施设备、结对帮扶及委托管理等方面给予专项资金支持,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和新评等级的民办幼儿园给予补助奖励等一系列措施,大力提升民办学校教育质量。通过东莞学堂名师课堂、专递课堂、同步课堂、名校网络课堂方式向中低收费民办学校和薄弱学校送课到校不少于3000节。在60所中低收费民办学校开展翻转课堂、双师教学等改革。深入开展 “双师教学”试点工作,进一步落实镇(街)优质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结对帮扶措施。深入实施10对义务教育公办学校结对托管民办学校、64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结对帮扶。

促进普通高中优质多样发展。强化高中质量意识,开展高中新课程标准培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评价要求。根据新高考方案,稳妥推进走班管理,加强对学校选课走班教学管理的指导和服务。进一步丰富各学校课程体系,满足学生选择需求,上好生涯教育课程,提升学生选择能力和规划能力。加强高考备考指导,注重提升课堂效益,提高备考效率。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强化学科竞赛辅导和创新能力培养,促进多渠道升学。加强优秀教育教学成果的培育和推广应用。

创新职业教育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双精准”专业建设,扩大骨干专业规模,继续扩大工科专业招生比例。实施中职学校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提高专业建设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调整中职学校现有专业设置,更新专业教学内容,优化专业结构。加大紧缺型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增设适应先进制造业和高科技企业技能人才需求的新专业。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一步推动企业行业参与学校的课程改革、师资培训、技能竞赛、实训实习等教育教学环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职教办学体制机制创新。大力推广学校企业共办“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模式,推行技能人才培养外包。开展中高职五年一贯制技能人才培养,积极争取扩大规模。争取认定30家企业为全市职业院校定点实习实训基地。积极推动中职学校开展中职非全日制学历教育。

推动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提升。围绕我市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的目标,深化与大湾区内优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充分利用好散裂中子源、材料实验室等装置平台的功能,积极引进利用世界上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成果转化能力以及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继续推进政产学研结合,鼓励高校主动融入区域技术创新体系,与各级政府、行业企业共建政产学研合作基地。探索实施“高校+新型研发机构+专业镇+高新企业”合作办学模式,推进集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与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特色产业学院建设。加快东莞理工学院打造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高标准建设国际合作创新区。积极推进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一流高职院校建设和“双提升”行动方案,扩大办学规模,提升办学质量。办好第五届东莞大学生科技创新节。

进一步健全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充分利用成人高校、职业院校、镇(街)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社会培训机构等资源,大力开展各类成人教育与培训,积极开展社区教育,提升市民文化素质。免费让全体市民在线学习,开设非全日制中职学历教育32个专业,上线400门课程;上线100门市民素质提升课程,开展市民素质提升教育。继续开展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进一步拓宽东莞开放大学学历教育实施路径、扩大社区教育培训规模。大力推动老年教育,初步形成老年教育体系。争取各类成人教育培训量、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在校生规模比上一年有增长。全面完成对在册无证培训机构的清理。稳步推进全市教育培训机构分类登记转换工作,实现平稳过渡。加强民办教育培训机构日常管理,完善事中事后监管机制。

推进特殊教育规范提升。统筹完善全市资源教室规划布局,新建资源教室16间,进一步加强对普通中小学随班就读教师、资源教师以及送教上门教师的指导和培训。推进随班就读实验学校教学改革,探索本土化的随班就读教育教学模式。

(六)强化教育事业发展保障

努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制定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意见的方案文件,做好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推选“最美教师”,修订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清单。成立市级教师发展中心,争取理顺镇(街)教育管理部门和新办学校的机构设置。加强编制和岗位统筹管理,盘活教职员编制存量,优化编制配置结构,建立教职员编制周转户,采取多种形式增加教师编制总量。落实“市管校聘、镇管校聘”实施方案,重新核定全市教职员编制和岗位。积极推动教师待遇稳步提高,进一步完善公办中小学教师绩效考核和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指导意见,落实公办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推进华南师大与东莞教师教育实验区建设。认定新一轮(2019-2021年)市级名师、名班主任和名校(园)长工作室主持人、学科带头人,制定工作室管理办法。年内完成教师专业课程培训11万人次,校本培训10万人次。实施民办学校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加强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骨干教师、校长培养对象培养培训,开展民办学校专任教师远程培训。继续实施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改革。推进松山湖片区、滨海湾片区、东南临深片区的教师培训片区统筹试点工作,提高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做好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面试、教师资格认定和教师资格注册工作。

加强教育督导和质量监测。认真做好省对市政府履行教育职责年度评价、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复评工作。对园区、镇(街)政府2018年履行教育职责情况开展试点评价,根据试点评价情况,进一步健全完善评价办法和细则,为下来全面铺开评价工作摸索经验、打好基础。完成市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镇(街)、省教育强镇复评,做好迎省抽检工作。强化2017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应用,加强监测团队建设和制度建设,做好2019年监测组织实施。

加强财务装备后勤保障。增设品牌学校培育工作专项经费和集团化办学专项经费。落实好积分入学学位补贴、民办义务教育公用经费和教科书补助、民办学校教师从教津贴、公益普惠性幼儿园补助、民办中职学生免学费补助等所需的资金。加大扶贫助学政策宣传力度,提升服务质量,实现精准资助。加强市直属公办学校教育装备建设和保障。启动做好中考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考场建设。完善学校食堂管理,建设与后勤社会化服务体系相适应的学校食堂管理机制。完善校服管理部门联动机制,加强校服采购和质量监管。

深入推进依法治教。加强依法行政组织保障和机制落实,加大领导干部学法力度,落实依法行政工作定期汇报机制,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落实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执法全过程记录、行政执法公示等“三项制度”,开展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工作,加强园区、镇(街)教育主管部门行政执法业务指导。制定《东莞市中小学校管理办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动态调整市教育局权责清单,指导各园区、镇(街)做好下放职权事项的承接工作。推进信息公开更新和重点工作落实,加强领导带头解读政策工作。大力推进依法治校,实现依法治校达标学校覆盖率80%以上。

全面强化校园安全管理。出台《东莞市教育系统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实施方案》,健全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安全发展理念。创新安全宣传教育形式,探索开发本土校园安全教材,努力普及交通、消防、食品、气象、防溺水等安全知识。购买第三方机构安全检查服务,加大学校安全检查全覆盖力度。加快推进校园安保人防物防技防建设,基本完成中小学幼儿园校园主要出入口三防建设。完善校车安全管理,出台提升校车服务水平工作方案,研究校车运营企业管理办法和校车运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标准,规范校车运营企业管理。加强校园安全信息化建设,建设学校主要出入口安全监控平台,集成联动一键报警、视频监控等功能,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升级改造校车安全监管平台,强化校车实时动态监管。深化校园及周边环境治理,深入细致做好校园涉黑涉恶线索排查,严厉打击涉校违法犯罪。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