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土元的品种与特征
土元属于药用昆虫类的一种,中药名称为:地鳖虫。各地叫法不一,如土鳖虫、地乌龟、土团鱼、土王八、簸萁虫、节节虫、山蟑螂、臭母虫和蚂蚁虎等。现代中医药典称"土鳖虫",性寒,有微毒。
1.土元的品种
土元在我国分布较广泛, 常见的药用地鳖虫主要有3种:中华地鳖、冀地鳖和金边地鳖。此外还有滇地鳖、藏地鳖等。
(1)中华地鳖又称苏土元或苏地鳖、中华土元,药用名称为苏土元,主要分布于河北、北京、山东、山西、河南、甘肃、内蒙古、辽宁、新疆、江苏、上海、安徽、湖北、湖南、四川、贵州、青海等地,是药材市场上销售的主要药用品种之一,也是人工养殖土元的主要品种。
(2)冀地鳖又称锅盖虫、汉土元,药用名称为大土元。冀地鳖分布较狭,仅限于黄河流域北侧的河北、山西、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山东、陕西、河南等省。也是药材市场上销售的主要药用品种。
(3)金边地鳖又称东方后片蠊,药用名称为金边土元,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南沿海的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地。药材市场上少有人要。
金边土元属于卵胎生,与中华土元及冀土元卵生完全不同。因该品种产量低下,因此它不适合人工规模化养殖。再有金边土元的销售渠道非常窄,销量有限。
(4)滇地鳖又名云南土元,分布于宁夏的贺兰山山区、甘肃、青海、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的日喀则、昌都、察隅等地区
(5)藏地鳖成为西藏土元,分布于西藏自治区的白朗地区。
关于土元名称,我想说的是,土元养殖场为了追求效益,目前很多养殖场的土元都属于杂交土元,很少有纯种土元。其实无论给它起一个什么名字,在中药材市场和制药厂那里,都是一个样子,统称土元(金边土元除外)。它的卖价的高低不是以品种论,而是以质量和等级来决定。一般情况下,土元分清水货和盐水货,再往下又细分为:小虫干、统货和选货,统货又有小统货和大统货之分。
2.土元的形态特征
地鳖虫雌雄异体。一般雌多雄少,雄虫仅占总数的30%左右。不同种类地鳖虫的形态有差别,下面介绍两种常见的地鳖虫。
中华土元
雌成虫
身体扁平,椭圆形,背部稍隆起似锅盖。母体成虫体长30-35毫米,体宽25-30毫米。背面赤褐色至黑褐色,稍有灰蓝色光泽,不同生活环境中的个体色泽有变异。经干燥后的虫体颜色稍深,无光泽,腹面呈棕褐色。头小,隐于前胸板下,觅食时头才伸出,并可见其颈,口器为咀嚼式,触角丝状,黑褐色,前后粗细相等:复眼大,明显可见,呈肾形,凹陷的一侧围绕于触角基部,两个单眼位于两复眼中间的上方。背上有横节,覆瓦状排列。前翅背板前狭后宽接近三角形,中间有由微小刻点组成的花纹,中胸及后胸较狭窄,两侧及外后角向下方延伸;腹部9节,第一腹板被后胸背板所掩盖,因而只能见到中间较短部分,2-7节宽窄近相等,8节及9节向内收缩。肛上板(腹部生殖板)较扁,后缘直,中间部位有一小切缝;腹部末端有较小的尾须1对。胸部的3对足为步行足,较发达,善于爬行,基节粗壮,隐藏于胸部腹面的基节窝里,腿节长呈筒形,胫节多刺。前、中、后足的跗节都是5节,末端有爪一对,无爪垫。3对足大小不相等,前足最短,长约1厘米,中足长约1.7厘米,后足最长,约2厘米。
雄成虫
身体颜色比雌虫浅,呈淡褐色,身上无灰蓝色光泽,但体表色泽较雌虫鲜艳,披有纤毛。体长30-35毫米,宽15-20毫米。头略小于雌虫,触角明显粗壮;前胸背板色较深,宽大于长,前缘略呈弓形,3对胸足略细于雌虫,胫节上的刺也较长;翅两对、较发达,将中胸以下的各部位覆盖于翅下,前翅革质、脉纹清楚可见,后翅膜质半透明,翅脉黄褐色,平时似扇折叠于前翅下,有短距离飞行能力,由上向下飞行可达5-6米;腹部末端上方有尾须1对,其下方有两个较短的腹刺。
卵 鞘
多个卵包在一个肾形革质鞘状袋中,称为卵鞘。卵鞘长10毫米,宽5毫米左右。初产时卵鞘呈紫红色,略透明,随着时间延长逐渐变深,48小时以后呈棕褐色。卵鞘表面有若干条稍弯曲的纵沟,即鞘内卵与卵之间的隔膜处。卵鞘较内陷的一侧较厚,另一侧较薄,有锯齿形钝刺,为胚胎发育成熟后,若虫钻出卵鞘时的通道。每个卵鞘内有成双行互相交错排列着的卵8-16个不等。捏粉烂后可看到白色或淡黄色的鲜乳桨,劣质种卵,表面干瘪或发霉,捏烂看不到鲜乳桨,颜色深黄色或发黑干瘪。
若 虫
土元的幼虫称若虫,自卵鞘中钻出到成虫这一阶段的幼虫统称若虫。刚从卵鞘中钻出的若虫,体外有层透明卵膜包裹着,为乳白色,形状似臭虫。自挣脱体表那层卵膜后即可以爬行,且爬行较快、活泼,24小时后体色变为黄褐色。随着龄期的增加,体色也逐渐加深,到老龄时出现紫褐色光泽。若虫的雌雄在幼龄期间目测难以区别,待其发育到4-5龄时,可根据若虫后背板后缘的形态特征加以鉴别:雄若虫该处生着翅芽形成45度盾形曲线;雌若虫翅芽退化,呈70度的弧形曲线。
识 别
雌雄异型,雄有翅而雌无翅。雄若虫在未长翅以前与雌若虫相似,但仔细观察可以看出有几点区别:
① 胸部的背面第二、三节组成弧角的大小雌若虫约70度左右,雄虫仅40度左右
②腹下横线,雌虫为4条横线,雄虫则有6条横线。
③腹部尾端触须处横纹相连的是雄虫,横纹离触须有距离的为雌虫。
④爬行时雌虫6足伏地,雄虫6足竖起。在生产过程区别老龄若虫雌雄很重要,选出雌、雄若虫中华真地鳖虫若虫期雄、雌中、后胸背板构造比较后,留种的若虫可以搭配好雌、雄不留种的在雄虫未长出翅以前进行初加工,做中药材,不影响药用价值。
图片
冀地鳖
雌成虫
体长38~40毫米,体宽18~25毫米,为几种药用土元较大的个体。身体椭圆形,背部隆起呈盾牌状,全身棕褐色至黑褐色,密布着小粒状突起,无明显的光泽。头小隐于前胸背板下,平时很少外露,只有取食时才伸出,并可以见到颈部。口器咀嚼式,向下方伸出。复眼扁圆稍有突起,相隔较近。触角丝状,细而短,只有体长的1/2。前胸宽大,背板略呈三角形,宽大于高,覆盖在头及前胸上方;中后胸扁宽,中间向内凹陷,胸部各节间有较细的浅色背线。腹部暗黄至橘黄色(腹面呈赤褐色),腹部第1节被后胸背板所掩盖,第2—7节宽窄接近,向后逐渐变短,致使腹部从背面看像个半球形。腹部第7节背板后缘内陷较深,形成一明显的缺刻,第8、9节很短,隐于第7节背板下方。在第7腹节背板后缘凹陷处,可见到的一个小突起是肛门上板,中间缺口较明显(腹生殖板后缘呈弧形,中央有较宽深的切口)。自前胸板前缘经侧缘至后胸背板两侧,以及腹部各节背板边缘均有橘红色至暗黄色隐形散斑。在腹部各节背板边缘的浅色隐斑内,有一个不太明显的圆形小点,称气门,小点的外围有一个深色圈,为气门围片。前足及中足的粗细、长短大致相等,后足胫节较发达,中、后足的胫节上有明显的距刺,各足的跗节第1节较长,约相当于后4节的总长。
雄成虫
体长30~35毫米,身体棕黑色至黑褐色,披有微细的纤毛,头小,隐前胸背板下。复眼肾形,较雌成虫略大一些。触角后半部粗大,端部纤细,长度约为体长的二分之一。前胸背板呈半个斗笠形,近前缘有浅黄色色边;中胸至腹部末端为翅所遮盖;翅发达,前肢前缘革质部分较宽,翅脉较稀疏;3对胸足明显较雌性成虫细,胫节的胫距较粗壮。其他特征与雌性成虫相同。
卵 鞘
呈棕褐色,长12—15毫米,宽2~6毫米。卵鞘外形与中华真地鳖相似。每个卵鞘一般含卵13~18个。
若 虫
初孵出时体色呈乳白色,随着生长发育变为形似雌成虫,仅虫体略小。
识 别
冀地鳖虫雌雄异型,雄虫有翅膀,雌虫则无翅。若虫期雌、雄鉴别与中华真地鳖
金边土元
成 虫
金边地鳖雌、雄成虫形态相似,其翅均已退化如鳞片,均为无翅型。雄性成虫体长22~25毫米,体宽14~16毫米;雌性成虫体长35—40毫米,体宽16~ 20毫米。雌、雄成虫体态均为椭圆形、扁平,体色紫褐至棕黑色,雄虫体色稍浅。体表有微小刻点,有光泽,雄性成虫体色光泽较强。头小,经常隐于前胸背板下。复眼不发达,两眼间距离较宽。触角丝状,雄虫比雌虫粗犷,节间也分明。前胸宽大,约占3个胸节总长的二分之一,背板呈前弧后直的半月形,或近似三角形。前缘及侧缘有自前到后的逐渐变窄的橘黄色镶边,故有金边地鳖之称。镶边部位光滑.致使边缘内侧呈披有微形颗粒状的深色三角区;背线色较深,接近后缘的背线两侧,有两个向内弯曲的眉形纹。中、后胸背板宽窄相等,两侧可见有明显的、形状似鳞片的、但已经退化了的翅芽。背线棕黑色,两侧有波浪状斜纹。前、中、后足的腿节端部及胫节均具刺,且腿节端刺粗大,胫节的刺密而粗大。腹部第一背板被后胸背板遮盖住绝大部分,外露部分呈弓形,第2~7节的宽度近相等,各节间膜色淡,各背板后缘向后下方突出呈锯齿形,第8~9节内缩不见,但生于第8节末端两侧的1对短而分节的尾须外露。肛板后缘内陷,中间无明显切口。各背板外缘内侧有浅色圆形气门孔,围片近似黑色。雌、雄成虫除从身体的大小区别外,雌成虫腹部肥厚;雄成虫的腹部扁平显薄,尾部尖小,除有1对尾须外,还有1对刺突
卵 鞘
卵鞘似袋状,长20毫米,初产时乳白色,逐渐变为暗黄,继而变为黄褐色至棕褐色。卵鞘稍弯曲,成豆荚形,向外突出的一侧有搓板状陷窝2排,是孵化孔部位;中间有一条波浪状的曲线,是鞘内两排卵粒的分界线,卵鞘表面有袋内卵粒模印显现出来的沟形横纹。卵期20天左右,孵化时在卵壳外膜的保护下,先用头的顶部冲破孵化孔处的薄膜,再依靠身体的不断蠕动,当伸出卵鞘袋的一半时,稍事休息,即将卵外薄膜撕破,脱离卵鞘,待卵鞘内的卵全部孵化完后,在卵鞘的孵化孔处可见有遗留下的空卵壳及卵粒外保护膜残迹。
金边地鳖虫为卵胎生,与中华真地鳖卵生完全不同。雌、雄成虫交尾后约40天,雌虫从腹端排出半截卵鞘,俗称“拖炮”,1天后又将卵鞘慢慢缩入腹内。大约再过20天,卵鞘再次从腹端渐渐突出,卵鞘中的若虫从卵内爬出,离开母体。初产的若虫乳白色,以后逐渐变为暗黄色。
若 虫
幼龄若虫体态与成虫相似,但体色稍浅,背部稍隆起,1~2龄前,中、后胸背板外缘无鳞片状翅芽,3龄后翅芽才陆续出现,6龄才与成虫完全相同,当达到老龄若虫时,前胸背板前缘及两侧的金黄色镶边才明显可见。此时体型大小、颜色深浅很难与成虫区别。
云南土元
雌成虫
椭圆形,无翅,体长25~28毫米,体宽20~ 23毫米。身体扁平呈红褐色,背部略有隆起。头部颜色略浅于体色。复眼近肾形,两单眼间有微毛组成的纵列,唇基片呈弧形。前胸背板扁圆,宽大于高,中、后胸背板呈长条状,高只有宽的1/4,腹部各节赤褐色,两侧各节有较光滑的黑色圆斑。肛上板宽大于高约1倍,末端中央有小缺刻,两侧角呈圆弧形。各胸足跗节细长,中足跗节明显长于胫节,前足胫节有硬刺9枚。
雄成虫
体长31~35毫米,体宽18~24毫米。体扁平,棕褐色,披有褐色纤毛。头小色黑隐于前胸背板以下,触角鞭状,前后粗细相等,其长度相当于体长的2倍。雄虫的触角比雌虫的长而粗。复眼为咖啡红色,稍扁,两眼呈长肾状,在接近头顶部位时,两眼上角之间距离较靠近。两个单眼呈红褐色,大且明亮,中间稍有隆起,两单眼距离相对比复眼宽,中间有一条脊形突起相连接,上有黄色茸毛。前胸背板椭圆形,宽大于高,近前缘有黄色嵌边,黄边后呈赭红色,上有微红色或黄色微毛,背中央光滑,两侧稍下方有马蹄形小坑及皱褶。前翅较狭窄,其长度超过腹部末端,近前缘较硬,且革质化,向后达后缘呈半透明膜质,上有大小不等褐色散斑;后翅极薄呈乳白色透明状态,可见清楚的黄褐色翅脉,揭开后翅可见下面的背板呈黄褐色,在背板两侧每节上有圆形褐色气门2个。腹部驼毛褐色,3对胸足黄褐色,前足胫节有粗刺9枚,其中中刺2枚,端刺7枚,上、下方的中刺都离端刺较远。
识 别
雌、雄异形,雄性有翅,雌性无翅。
西藏土元
雌成虫
无翅,体长29~ 30毫米,体宽18~20毫米。身体椭圆形,体色腹部背面橙黄色,腹面黄褐色,各体节间色稍深。前胸背板高7毫米左右,宽大于高近1倍,中胸及后胸背板均宽大于高3倍左右,腹部第1、2节背部外缘为胸背后板所覆盖,其余各节均为宽窄不等的长条形,各节近外缘内侧有深色圆形气门斑。肛门上板表面有稀疏微毛,其后缘中部向后突出,中间切口较深,切口上方有较长的纵脊,向上伸延至前缘时消失
雄成虫
体长30~38毫米,体宽17~19毫米,不同个体大小差异较大。头部常隐于前胸背板下,触角丝状,约为体长的1.5倍,触角明显粗于雌虫,复眼呈长肾形,中间距离较远,眼的周围有茸毛。前胸背板前缘突起,后缘呈圆弧形,宽为高的2倍以上,从身体背面看很像一个斗笠形,上面有密集的黄褐色微毛。前翅长条形,前缘呈弓形向外突出,中间略宽于两端,在脉纹间有稀疏的条形深色散斑,各脉上有黄褐色微细密毛。前足胫节有端刺7枚,中刺2枚,后足胫节有端刺6枚。体色似雌性成虫。腹部末端生殖板后缘坡度大,中间的缺缝长而明显,上有稀疏较长的棕红色毛
识 别
雌、雄异体,雌虫无翅,雄成虫有翅。
3.杂交土元品种
(1)柱圆型土元
该土元是在养殖中发现的一个变异品种,其外部特征为:身体粗圆而长,明显的呈柱圆型,背部光亮肥胖,体型大、生长快,产卵多而卵块大,抗病力强。据饲养试验表明,该品种耐粗饲,容易饲养,可适应大多恶劣的环境。每平方米可产成品土元7-8公斤,每公斤活体约260只。与普通的土元品种相比,经济效益提高1倍以上。
普通土元身体较薄,呈扁平状,产量低。生长慢,产卵少而小,每平方米只产成品2-4公斤,每公斤活体约420只。所以柱圆形土元与普通的土元相比,是一个产量高、生长快、提高经济效益、替代普通土元的一个值得推广的土元良种。
(2)泰国土元
系江苏省丰县顺河镇特养基地于1998年全国率先引进的特养品种。具有繁殖力强、生长速度快、无冬眠、易管理等特点。
泰国土元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松软、适中的土壤中。喜欢安静、没有阳光直射的环境,它昼伏夜出,在15℃一35℃的温度中能自由的活动。如保持在25℃一30℃的温度,它会一直处于生长旺期。其食性很广,一般猪吃的都可进行饲养。如如粮食、瓜果、菜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