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组/
1.《左传》导读
通过原典解读《左传》,帮助学生熟悉史书体例内容,深入了解先秦古人的思维与生活, 提升文言文素养和阅读古代典籍的能力。以问题导向为驱动力,坚持混合式教学,立足“大夏学堂”线上平台,确保线上线下教学有机结合。
2.《剑桥商务英语(中级)》
适应国家发展需求,以本校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课程特色体现在:以语言能力为本,商务知识为用,培养学生国际商务活动的能力;以教材核心,业界动态趋势为外延,拓展学生视野,培养批判思维;以产出为导向,培养学生高阶应用能力。
3.《课程与教学基础》
自我调节学习能力是在线学习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然而,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能力仍面临着巨大挑战。本课题通过大夏学堂进行教学设计并且对线上学习数据进行过程性编码,以揭示大学生自我调节学习的动态变化规律与特征。
4.《曲式与作品分析》
本课程注重创新性与科学性,强化课堂设计,体现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课程2019年入选上海市教委本科重点课程,2022年入选华东师范大学大夏学堂优质示范课程,2023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5.《中国电影史》
自1992年开设以来,已经由三代主讲教师建设31年。目前,该门传统史论课程进行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革新;课程思政重点与专业知识框架的有机融合创新;创办抖音课程号“恋影年华”,以项目式学习方式促进同学们策划剪辑发布介绍中国电影人的短视频,实现以新媒体渠道传播中国电影经典的探索。
6.《西方音乐史》(上/下)
《西方音乐史》(上/下)以西方音乐历史发展脉络为线索,结合音乐史学、音乐美学、音乐分析来讲解音乐历史进程中的人物、事件、作品等。课程将使用混合式教学方式,线上采用学生阅读材料与答题,线下采用教师授课与学生报告,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西方音乐文化的审美与认知。
7.《学习技术系统设计与开发》
利用超星PBL打造小组合作学习空间,支持并跟踪小组项目实践的开展。小组成员在PBL空间沟通交流、共享资料、共建项目成果。同时基于“以评促学”,依托论坛和作业,开展组间互助、组内互评,实现差异化评价。
/第二组/
1.《微生物实验》
基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信息化的时代背景,教学团队开展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从实验课程体系重构和线上课程资源建设,构建了该教学模式;从课前的线上预习、课中的项目探究和实践以及课后的系统化总结,进行了该教学模式的实施;采用多方位、全过程的课程评价方式,有力保障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2.《中小编程教育》
资源建设方面,本课程基于Jupyter构建了互动式数字教材,创建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课程实施方面,依托利用数字教材和超星泛雅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实现了理实一体的教学,提高了学生的课程参与度;课程评价方法,采取小组协作的大作业和课程考核模式,基于教师评价与组建互评相结合的方式,提升学生对于评价标准的认识和自我反思。
3.《数字集成电路设计》
数字集成电路设计是集成电路专业的核心课程,切实培养理论基础扎实、技术能力突出、理论和实践结合、具备自主学习及创新意识的高水平人才。配套52个知识点视频,Bilibili网站超过8万人次学习,建立了一定的影响力。
4.《大学物理C》
以物理学基础为内容的《大学物理C》课程,是高等学校理工科各专业一门重要的通设性必修基础课程。它的基础地位不仅在于它为学生学习以后的专业课程提供必须的物理学基础知识,而且为学生树立科学的思想和掌握科学的方法打下良好的基础。拓展学生继续发展的空间并实现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5.《GIS概论与应用》
重构课程内容,形成了“以应用为导向,以案例为载体”,具有可推广性的面向非GIS专业学生的教学方案。由重方法的教学向基于案例和问题的重能力的教学转变。探索因材施教的差异化教学方案,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
6.《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本课程注重用经济学、经济地理学的方法研究污染排放治理、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能源配置,引入当前环境规制领域的前沿问题与案例,帮助学生分析特定情境下的资源环境政策。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施,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学习、阅读文献并进行专题研讨,课堂内容从知识传授转变为线上与课前、课中、课后融合的课程管理模式,使学生的专业研究潜能得到更充分的挖掘。
7.《数据分析与大数据》
本课程通过案例与实践,帮助学生掌握大数据分析与处理的基本过程、思路和基本方法,并运用大数据思维解决社会学相关数据的处理和分析。通过实践,提升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形象化思维能力,并通过课程项目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
编辑、校对丨张淑雅王静 齐贵超
编审丨周先荣 吴平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