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乡村要振兴,产业要先行。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和基础。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工作者要不断增强“四力”的要求,本报组织记者深入东辽县,对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采访。现将部分稿件呈现给读者,以展现全市乡村振兴工作的成果。
居安村的柿子“欺行霸市”
众所周知,西红柿属于蔬菜类。可产自东辽县辽河源镇居安村“笨种”的草莓柿子却变成了标准的水果,并以外形口感俱佳,深受消费者喜爱,吃了这回想下回,真可谓“欺行”又“霸市”。
人们为什么怀念过去柿子的味道,就是因为现在普遍种柿子追求的是产量,结果农药残留过高,营养成分丢失,自然口感越来越差。居安村的中德现代农业种植合作社针对这个问题,把绿色生产有机种植作为公司的生产模式,坚持在种源、技术、管理上下“笨”功夫,种出的高营养、高口感、高品质草莓柿子,改变了柿子的蔬菜属性。
种源选择上,讲究优质口感。初秋时节,走进种植基地的温室大棚,只见一排排绿油油的柿秧果实累累,一蓬蓬的草莓柿子挂在枝头,长势喜人。技术员王海涛说,这些柿子的品种种源来自日本,属草莓番茄新品种,未成熟果时有明显绿肩,成熟后的糖度可达8度以上,番茄味浓,甜中透酸,口感浓郁。公司在2020年8月份高价引进该品种,经过第一茬的试种,果然味道极佳。
技术种植上,重于生态科学。“柿子秧苗就像孩子似的,你咋对他,他就咋回报你。”公司副总经理史坤一语道出了公司的种植理念。公司先后建设了10栋双层高标准温室大棚,通过智能物联网管控,可利用手机运程自动化完成灌溉、施肥、室温等操作,改善产品品质、调节生长周期、提高经济效益。从籽粒育苗到果熟的136天里,每个生长环节都按照有机种植标准管护,还根据长势定期补充鱼蛋白和大豆蛋白等营养物质,促进作物营养元素吸收均衡和提升抗病害能力,进一步培肥土壤,改善土壤结构。目前,产量稳定在每株柿秧产果7斤左右,次果率仅为2%。
经营管理上,立足品牌打造。公司采取商超+会员+采摘的销售模式,分期分批育苗,保证每年柿子收果期不断档。公司还申请使用电子农产品合格证,使每一批次的草莓柿子均可追溯到生产者、联系方式、重量规格、生产日期、产地情况、产品认证等情况。并且上市之前,都要进行5次以上的农残化验自检,确保品质安全。2020年4月,寒葱顶牌的“柿柿顺心”草莓柿子成功入驻市区商超,一举成名。虽然价格碾压普通柿子好几倍,但超市也都争着抢着要,“霸占”了各个超市。并吸引了众多市民驱车到基地采摘,尤其在冬季,前来采摘的人络绎不绝,产品供不应求。
2021年10月,寒葱顶牌草莓柿子通过北京方圆认证集团11个月的综合检测和跟踪评审,获得有机产品证书。目前,公司实施的“绿色鲜食口感型番茄新品种引种与规范化生产示范”项目,已被纳入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作者:田蓓蕾)
曲家村的黑猪品牌响亮
提起养猪场,人们的第一反应都是“臭烘烘”“乱糟糟”。但是在位于东辽县安恕镇曲家村的吉林双天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东辽黑猪原种场,记者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这里青山环绕、干净整齐、空气清新,更新奇的是这里的猪都住在楼房里,而且还都有电子身份证。现代化的养殖模式、信息化的管理系统、智能化的设备使用,让“东辽黑猪”摇身一变成了“金猪”。
东辽黑猪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因其肉质好、口感佳,清代曾成为“皇家贡品”。但长期以来,由于受出栏周期长、饲养成本高等因素影响,东辽黑猪和其他中国优质土猪一样渐渐濒危。为促进辽源市与浙江省绍兴市对口合作城市的两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解决猪种“卡脖子”问题,在双方政府的助推下,2019年,由绍兴企业——浙江天圣控股集团投资建设的东辽黑猪全产业链项目在辽源市东辽县落地运行。2020年,投资3亿元的吉林双天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东辽黑猪原种场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
在偌大的厂房中,记者看到膘肥体壮的黑猪正在悠哉地喝水、进食,现代化养猪设施装备正在为26000多头东辽黑猪服务。智能化的通风系统,舒适的温度及湿度,吃着精心配比的“营养餐”,这等豪华装修的“住宅”背后,是安全、高效、可靠的内涵。吉林双天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综合科长滕月华向记者介绍,场内采用的现代化楼房养殖模式在辽源是首家,是国内目前最具特色的养猪新模式,它封闭式的分区管理可以确保生猪与外来疫病完全隔离,并且对规模化养猪场的环境治理非常有利。目前,场内设有环境控制、自动饲喂、智能饲喂、智能盘点、可追溯等信息化管理系统,猪圈的两侧分别安装风扇和水帘,能通过智能调控实时监测猪舍内环境,及时调整猪舍内的温度及湿度,保证猪圈内恒温。而且,可通过猪的“电子身份证”进行智能识别,实现精准饲喂,减少饲料浪费的同时,确保生猪的生长健康。此外,通过全量化收集养殖粪污,再深度发酵成有机肥,实现了养殖污染的“零排放”。这一系列高端化、智能化、规模化的养猪方式,都为“东辽黑猪”品牌化发展之路注入了新鲜血液。
滕月华告诉记者,东辽黑猪原种场目前每年出栏黑猪达5万头,主要被销往浙江、上海等地,尽管价格比普通猪肉要高,但当地市民的消费热情仍然有增无减,市场前景广阔。滕月华说,东辽黑猪是中国特色猪种,把东辽黑猪选育成更优质的种猪,打造培育中国养猪产业的“中国芯”,为老百姓提供品质更好、营养更高的猪肉是双天公司坚持的信念。因此,在东辽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双天公司与吉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展开产学研合作,百余头纯正基因的东辽黑猪进入吉林大学特色猪种遗传改良实验室,承担起培育扩繁、优化基因、育种提纯等功能,为逐步提高东辽黑猪的繁殖力、生长速度、日增重和肉的品质夯实了基础,在提高“东辽黑猪高端精品猪”品牌附加值的同时,让养猪行业成为高科技新型行业,实现了现代农业发展升级。
黑猪变“金猪”,引领大市场。双天项目的落地,为我们打开了一条“高科技、大生态、上规模”的产业兴旺之路,它带着东辽黑猪跨越了2000多公里,把东辽黑猪品牌打造成全国品牌。随着东辽黑猪全产业链项目的补强与发展,将真正实现辽源市优质肉食品建设标准化、绿色化、规模化、循环化、数字化、基地化的全产业链流程,助力辽源现代农业等多项产业的全面跨越式发展。(作者:于淼)
兴泉村的笤帚“扫”到天山
“小曲,你们用天然材料手工扎的笤帚爽手、耐用、非常好,在我们这里很好卖。”电话另一头是新疆订货商,他与东辽县白泉镇兴泉村的曲成和又一次在电话里进行沟通。之后,通过网络再次签下了一批笤帚加工合同。
金秋八月,东辽县乌龙山下兴泉村的村民们正忙得不亦乐乎,加工、晾晒、运输,一把把精美的大笤帚呈现在眼前。8月18日,记者来到东辽县兴泉村二组曲成和家的院子里,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摆放整齐的笤帚正在晾晒。村书记王艳中告诉记者:“兴泉村加工笤帚已有20多年的历史,每年都从内蒙古自治区购进笤帚原材料进行加工。现在,已经从最开始的单打独斗,发展到现在的规模性生产加工。通过物流和网络销售,笤帚最远已经卖到了新疆,覆盖大半个西北地区。”
今年46岁的曲成和是兴泉村最早一批做笤帚加工产业的村民。20年前,他“拉脚”帮人送笤帚,在送货过程中,心细的他通过观察发现了加工笤帚这一商机。于是,曲成和也干起了笤帚加工。一年下来,看见钱袋子鼓了,曲成和又加大投资,别人储存一车原材料,他就储存三车。第三年,他直接向亲戚借了10万元钱进行投资,购买了加工笤帚的机器,大大提高了产能。曲成和说:“加工笤帚市场前景非常广阔,因为订单多,我就一次性购买原材料,基本够一年用量。”现在,有10多个村民在他家工作,村民们不出村就能就业,赶上订单高峰,一天就能挣上300多元钱。
和曲成和一样,张海民看着其他家庭做笤帚加工挣了钱也紧随其后。与曲成和不同的是,张海民主打纯手工加工笤帚。在加工车间里,工人们动作流畅,捆扎笤帚的“唰唰”声不绝于耳。村民庞云飞和段凤娟两口子一起在这里工作,一年下来能赚近6万元钱。张海民告诉记者,凭借笤帚加工产业,他给儿子在镇里买了房,还买了车。现在,儿子儿媳也都和他一起从事笤帚加工产业。
农忙时在田间,农闲时在车间;农民变工人,农舍变车间。加工大笤帚成为兴泉村最有特色的产业,为一村一品、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农民增收注入了强劲动力。(作者:侯辰豫 任乐天 李及肃)
老营村的柞蚕成“金蛋蛋”
有着百年放养历史的泉太镇老营村是东辽柞蚕的发源地,泉太镇52户蚕农中,老营村就占了45户,全村柞蚕放养面积达到了3790亩。东辽县育财服务社负责人佘跃斌的爷爷、父亲都是这里的老养蚕人。所以,到了他这辈儿,更是想着要把养蚕业做得更大。
老营村2450亩的天然柞树林让这里有了靠“蚕”吃饭的法宝。特别是近年来,当地因地制宜发展柞蚕养殖,实现规模化科学养蚕,使农民增收致富。佘跃斌向记者介绍,目前,育财蚕业服务社年放养柞蚕90把、4500亩,每年产柞蚕种1500斤,可放养柞汀370把,放养面积可达22000亩,年加工蚕蛹10万斤,年产值可达500万元。
随着老营村柞蚕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社会需求也不断增大。每年都有各地蚕民来这里学习和培训。老营村的蚕茧销往大连、长春等大城市消费市场,不断满足市场对蚕茧的需求。
据了解,泉太镇被确定为柞蚕特色小镇,为老营村柞蚕产业发展奠定了平台基础。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为了更好地促进老营村柞蚕业的发展,东辽县民俗博物馆积极参与,于2021年筹建了老营村柞蚕博物馆。展馆以实物、图片和文字相结合形式,展示了柞蚕生产、柞蚕生命运行轨迹、柞蚕文化传承等相关内容。
“老营村柞蚕博物馆是一座展现柞蚕生产过程、传承天然生态特性的博物馆,它能在展示柞蚕文化的基础上,促进消费认同,从而带动东辽蚕业的发展壮大。”泉太镇政府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作者:于蕾 孙嘉筱)
老龙村的果子满山飘香
金秋八月,是即将收获的季节。在东辽县平岗镇老龙村一位种了几十年树的老果农于勤波家里,就已经有部分水果可以采摘销售了。走进于勤波家占地一百多亩的果园,红得发紫的李子挂满枝头;山坡上,青中透红的小苹果也已经隐隐散发出苹果特有的清香;山沟里,一棵棵二三年生的苹果苗正在茁壮成长……杏、梨、李子、苹果、沙果等各种辽源当地特有的秋季水果这里都有,其中几株还是于勤波父亲当年种的果树,是他特地留下的辽源“老味道”。
辽源是低山丘陵地区,适合大面积机械化种植的区域相对较少,因此有很多人尝试包山种果树。但果树生长周期长、种植成本高、资金回流慢等不利因素导致很多人投资失败,最终只能破产转卖或是扔下不管。而于勤波种了这么多年的果树,无论水果市场价格如何波动,不仅没走下坡路,还在果园经营这条致富路上越走越顺当,细究起来无非是以下几点原因。
于勤波不仅肯吃苦,更有技术、有品牌,市场和同行都认可。在满山满谷的果树中,最让于勤波得意的是一种名叫“寒富士”的苹果。据他介绍,这个品种的苹果不仅口感好、产量高,而且是吉林周边地区的独一份,销量在同类产品里很有竞争力。这种果树易生腐蚀病,需要精心伺候,目前只有于勤波成功培育,属于他的拳头产品。不仅如此,于勤波对水果的成熟期和口感把握得非常精细,他家的水果都凭借优良品质经受住了市场考验,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经常是果树上结的精品果不等摘就全都预订出去,二三等的水果也是直接就送入超市专柜。
卖果、卖苗、做教学,于勤波的果园处处能赚钱。于勤波有过硬的培育技术和丰富的市场经验,他培育的果苗无论是植株品质还是市场行情都很“稳”。同行补种找他,新手入行也找他,他家的树苗销售遍布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等地。现如今,他不仅有专门的育苗基地,还有专门的实训基地,卖教结合还扩充人脉,也为他开拓了更多的销售渠道。
于勤波积极向政府借力,通过助农政策,从科技、资金、培育等多方面获得了有效助力。于勤波家的果园是绿色种植,使用农家肥。果园里有东辽县农业局联系厂家免费赠送的5台共价值2万多元的捕虫器,还用扶持资金105000元安装调温库,为他减少了将近二分之一的资金投入。虽说今年雨水大,对果园造成了一定影响,但于勤波看着长势良好的果树和可以长期保存秋果的调温库,对今年的秋果销售没有半点担心。
本以为自家的果好“不怕巷子深”,没想到抱团之后的钱更好赚。于勤波参与成立合作社,不仅让果园发展更稳健,也成功带动村民共同致富。前几年,于勤波和哥哥牵头成立了双宝种植专业合作社,兄弟俩出技术、提供果苗和技术指导,一步步手把手地教社员如何施肥、如何用药、如何嫁接……不仅降低果园经营风险、让合作社成员实现致富目标,于勤波自己也得到更多的赚钱机遇。截至今年,合作社共有占地面积200亩,经营果苗种类60多个、水果品种20多个,年纯利润预计可达50余万元。
山顶果飘香,沟里苗正壮。这些年,于勤波凭借过硬的果树培育技术、踏实肯干的劲头和灵活的思维,专心搞果园经营。面对广阔市场,背后是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合作社成员的齐心协力,于勤波走出了一条更适合普通农民的稳中有进的致富之路。(作者:刘红娇 刘畅 王彦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