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南阳3月8日消息 (记者胡晓辉 河南台记者孙喜增 通讯员杜福建、陈康)“我们镇采用虾稻共作模式,亩均收入可达3000元以上,直接带动232户贫困户实现脱贫,希望县里加大扶持奖励力度……”
“我公司规划实施1000亩小龙虾养殖项目,目前一期500亩养殖基地正在实施,已建设完成130亩小龙虾产业化示范基地,希望县里在拓展市场方面持续发力……”
“我们新庄村养殖的小龙虾在2018年淮河源首届龙虾节上获得三等奖,村民养殖龙虾积极性高,希望县里多组织开展现场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确保户户有一个养殖技术明白人。”
淮源春来早,创富如潮涌。2月28日,桐柏县小龙虾产业扶贫“圆桌会议”一天举行两场,来自于全县的小龙虾养殖户、合作社及养殖企业代表或走进虾田边,或集中于县、乡镇、村的会议室,相继举行淮河源小龙虾产业扶贫“讲习会”、“诸葛会”、“圆桌会”、“故事会”,或分析形势,或宣讲政策,或总结成效,或交流经验,或献计献策,或谋划未来,你激情演讲,我现场示范,你讲体会,我说不足,共同“演奏”一场桐柏县龙虾产业扶贫的“交响曲”。
月河镇是桐柏县最先养殖龙虾的试点镇。在“圆桌会议”上,该镇副镇长王建谈起“龙虾经”滔滔不绝。这个镇利用水田面积大的资源优势,通过鼓励贫困户自建、合作社帮建、入股分红共建等模式,全镇小龙虾产业发展迅猛,目前养殖面积已达18000亩,小龙虾已成为全镇除粮食外发展面积最大的产业。对于下一步发展,王建胸有成竹,他建议县政府要强化目标、政策及标准导向,科学规划生产布局,完善产业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注重风险防范和科技创新,引导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只要方法对了头,产业一步一层楼!”固县镇副镇长郭楠,谈起龙虾扶贫也是头头是道。她介绍说,瞄准龙虾的快速增收优势,镇里打出了鼓励贫困农户发展小龙虾养殖的“组合拳”,通过支部带路、党员带头的方式,打消群众疑虑,形成“头雁效应”,全镇涌现出了一大批响应号召、积极发展、带头富以及帮民富的村干部。同时,他们探索出一套“3+3”产业带贫机制,在各行政村因地制宜、因户施策,以自建自养到户模式、代建自养服务模式、代建代养分红模式,在每村制定一个方案、组织一套人马、坚持一抓到底,全镇形成了发展小龙虾产业的新局面,小龙虾养殖面积7292亩,亩均增收达到2500元以上。
“小龙虾,大产业!”河南绿土地农业公司董事长马千里在“圆桌会议”上表示,“百企帮百村”是桐柏老区实现脱贫的有效抓手,小龙虾产业市场前景看好,带富优势明显,该公司对“龙虾扶贫”满怀信心,他们将在打造小龙虾产业化示范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小龙虾养殖示范区休闲、观光旅游、餐饮服务等产业,把小龙虾产业打造成为公司的一张新名片,通过深度参与桐柏县脱贫攻坚,回报老区贫困群众。
“同样是稻田,养虾更赚钱!”听到别人介绍经验,展望虾稻共养的发展前景,参加“圆桌会议”的毛集镇石河村村民郑杰激动不已。“我通过养小龙虾,已经甩掉‘贫困帽’,是真正的‘龙虾扶贫’受益者,现在已养龙虾两年多,有了一些经验,正在动员几家亲戚也投入进来发展养殖。有龙虾协会当后盾,我们不愁销路,下一步我将多学习多取经,把技术学精,帮助更多像我一样的贫困户,走上‘虾稻共作致富快’的道路!”
“‘圆桌会议’就是好,脱贫攻坚离不了!”桐柏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县小龙虾产业领导小组副组长丁严冰告诉记者,小龙虾稻田综合种养产业,是桐柏县为贫困群众量身打造、市场前景看好的主导特色产业。该产业投入小、周期短、见效快、易操作、可复制,既能提高农民种田的积极性,保障粮食安全,又能推动贫困户增产增收。
据悉,为支持小龙虾产业发展,桐柏县成立了淮河源小龙虾协会,为养殖户提供技术培训、资料供给、销售等一体化服务。与此同时,整合资源,注册了“淮河源”小龙虾品牌和“清淮浸月”虾稻米品牌,并申请了有机产品认证,由协会对接郑州、武汉等市场,农户不出村即可销售小龙虾。
为加快小龙虾产业发展,桐柏县支持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带贫政策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走合作社(协会)带基地、基地带农户(贫困户)的产业化发展路子,破解贫困户“势单力薄”发展难的问题,采取“政府+协会+项目+农户”等模式,发展稻田综合种养产业,采取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收购方式,搭建持续增收平台。至目前,桐柏全县已发展小龙虾养殖面积6万余亩,有5000余人从事小龙虾生产,活跃在城乡之间的小龙虾经纪人已达100余人。同时,“稻虾共作”方式带动贫困农民增收明显,全县已有2705户贫困户依靠养殖小龙虾走上了脱贫致富道路。
桐柏县委书记莫中厚告诉记者,该县小龙虾产业的快速发展,既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促进了渔业增效、农民增收,又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了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是循环农业、效益农业的生动实践。下一步,桐柏县将结合实际,深度谋划,以持续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为核心,以小龙虾产业发展为“抓手”,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倍加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