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竹笋高产技术_种植麻竹笋致富_麻竹笋种植技术视频

笋干价格可观,在英德不少乡镇都能看到农户晒制笋干的身影。

麻竹笋高产技术_麻竹笋种植技术视频_种植麻竹笋致富

种植

麻竹笋种植门槛低,成为英德农民致富的主要途径。

种植麻竹笋致富_麻竹笋种植技术视频_麻竹笋高产技术

加工

雄盛公司麻竹笋年加工量过万吨,年销售约5000万元。

麻竹笋种植技术视频_麻竹笋高产技术_种植麻竹笋致富

销售

英德多家麻竹笋企业尝试走电商发展之路。

麻竹笋种植技术视频_种植麻竹笋致富_麻竹笋高产技术

相比英德大部分麻竹笋加工企业,巧口(英德)食品有限公司的生产线更为现代化。

初冬时节,在“中国麻竹笋之乡”——英德市西牛镇鲜水村,不时可见农户在冬日暖阳下忙着翻晒笋干。据当地笋农介绍,鲜水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植麻竹笋。入冬后天气转凉,竹笋生长缓慢,不再进山砍笋,趁着阳光正好,转入晒制环节。尤其今年笋干价格每斤达到40元左右,比去年涨了十几块,笋农积极性愈发高涨。

事实上,麻竹笋作为英德市农业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发展迅速,不仅种植面积达到51万亩,且售价稳步提高,带动了当地大批农户致富,成为广东省乃至中国最大的麻竹笋种植生产基地,产品远销日本、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然而,随着产业的发展,英德麻竹笋也面临着“墙内开花墙外香”,产品附加值、品牌影响力有待提高等问题。为此,英德市委、市政府以创建省级麻竹笋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契机,通过引导成立麻竹笋产业协会,鼓励企业研发新产品,推行麻竹笋产品加工标准化等系列措施,力推麻竹笋产业做大做强。

●南方日报记者 焦莹 通讯员 张涓涓 李雅萍

有基础

全国最大麻竹笋种植生产基地

麻竹笋种植门槛较低,无论是林地、荒坡地、旱地均可,种植规模可以是几分地,也可以是成千上万亩,因此,在英德市连江口、水边、大洞及西牛等多镇均有种植,其中西牛镇是核心产区。

“我们这里是优质麻竹笋生长的天然基地。”西牛镇农办主任李雅萍表示,该镇地处英德西南部,昼夜温差大、空气湿度大、日照不强,加上土壤肥沃,含有机质及矿物质养分,为麻竹的生长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出的麻竹笋具有鲜嫩、爽口、笋味香浓、渣少等特征,且富含粗纤维、植物蛋白和18种氨基酸。

麻竹笋在西牛栽培历史悠久,有文字记载的可追溯到清朝。西牛笋干曾在1922年3月举办的广东省第二次农品展览会上获特等奖。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牛麻竹笋发展更快,历年来,均有笋干收购外调出口。如今,西牛镇麻竹笋种植面积已达17万亩,占全镇耕地和林地总面积的近半;先后引进巧口、鸿德等8家竹笋加工厂(其中含5家清远市农业龙头企业),麻竹笋农民专业合作社50多个,年产鲜笋17万吨,年产值约8.2亿元。全镇总人口5.77万,有4000多户约2.1万人从事麻竹笋行业。

西牛人不仅在本镇种植麻竹笋,还把目光瞄向了周边乡镇乃至清远其他县区,他们带着丰富的种植经验,租山辟林。加上近些年英德砂糖橘产业受黄龙病影响而式微,一些桔农也纷纷转型种植麻竹笋,英德的麻竹笋种植规模持续增长。

据该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国麻竹笋产业主要产地集中在福建南靖市、广西田林市、重庆荣昌市和我省英德市。其中,英德麻竹笋以51万亩的种植面积远远领先其他主产区,稳居全国第一。从产值规模看,2017年英德的麻竹笋鲜笋年产量达到95万吨,干笋年产量4.8万吨,产业总产值约18.4亿元,同样远超全国其他产区,稳居全国第一。

有市场

出口笋干占日本笋干市场超95%

英德麻竹笋不仅在国内占有重要的市场份额,在国际市场也同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有统计资料显示,2016年清远食品出口总批次1356批次,货值达5600多万美元,其中竹笋批次占比53.6%,货值占比77.6%;2016年经检验出口麻竹笋728批次,货值4300多万美元,约占广东出口笋的六至七成,成为粤北强势出口农产品之一。

更为值得关注的是,日本是世界上食品安全标准要求最高的国家之一。据清远出口笋企反映,在日本的竹笋市场上,超五成是来自清远出口的竹笋,其中清远出口的笋干产品更是占日本笋干市场的95%以上。而清远的麻竹笋,大部分来自英德西牛镇。

拉面是日本代表性的大众面食,放4-6片笋在里面,其作用是通过竹笋的纤维素清理肠道,增进肠道健康。日本人对笋从少量吃,到现在离不开。竹笋已然融入到日本的饮食文化中,成为日本消费者的刚需。不仅如此,在日本竹笋饮食文化的带动下,美国、加拿大以及东南亚等地对清远竹笋的进口量也在逐年增加。

那么清远为何能成为日本最大的竹笋进口地?“日本一直是向台湾买笋,台商选择清远(英德),就变成日本选择清远。”清远震兴农产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江昆宪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解惑,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每年向台湾地区进口竹笋多达几千吨,但随着台湾地区人力成本增加,台商不得不开始寻找更适合自身发展的土壤。台资企业英德市和一丰食品有限公司和江昆宪的巧口(英德)食品有限公司就于2006年、2007年先后落户西牛镇。台商的到来,为英德的麻竹笋产业带来先进的种植技术和加工工艺。

尤其是竹笋发酵这一加工工艺。众所周知,生鲜竹笋自身含有草酸、草酸钙等物质,人食用后会感到胃部不适,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湿”,草酸钙也会在人体内沉淀形成结石。但当竹笋经过发酵以后,会产生大量的乳酸,转化并消除了草酸,溶解了草酸钙等,同时又有乳酸香味,此时,竹笋里仅剩下大量可清理肠道的纤维素。

随着加工技术的日益成熟,竹笋自身的营养价值得到进一步优化,受到了世界的广泛认可。如今,江昆宪旗下公司生产的麻竹笋产品在日本市场占有率高达60%。2016年出口总值2000多万美元,成为英德乃至清远最大的竹笋出口企业。除了继续开拓海外市场,江昆宪也十分看好国内市场的潜力。目前,该企业的国内销售量已占江昆宪旗下企业年总产值的1/3。

相较于台企以出口为主,陈伟敏的英德市家怡食品有限公司则专注国内市场。该公司自有麻竹笋基地300多亩,合作农户300多户,产品以即食系列和清水笋为主,也有少量笋干,主要销往珠三角和上海、厦门、杭州、四川等地。

“近几年,我们的订单量保持300-500吨/年的增长幅度,去年总销量达到6500余吨,还供不应求。”陈伟敏告诉记者,公司唯一的一条生产线满负荷运转,计划新增一条全自动生产线,于明年1月中旬投产,“到时灌装、抽空、封口、打日期等工序都能一次性搞定”。

带动强

被称“剥皮黄金” 村民建新房买车

麻竹笋不仅是英德的农业支柱产业之一,更因其种植门槛低、产业基础雄厚、带动能力强,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

下洞村是西牛麻竹笋种植大村,该村共68户329人,但耕地只有400多亩,在人均耕地约1亩的条件下,村民将发展目标瞄准山上。“我们村基本都靠种笋谋生,从小就看着长辈种笋。”下洞村(组)小组长丘桂林说,麻竹全身都是宝,竹笋可食用,叶子能做粽叶,老竹子可以卖给纸厂,竹根也能用于种植。“只要勤劳肯干,种笋都能致富”。

丘桂林也承包了300亩山地种植,每年总收入30多万元。目前,该村种植麻竹笋10000余亩,年产笋干250吨,按照今年的市场价格,单笋干收入就有2000万元左右。“在麻竹笋产业的带动下,大多数村民都在村里盖起新楼房,外出买楼买车。”丘桂林说,由于经济价值高,当地人称麻竹笋为“剥皮黄金”。

英德市雄盛农业发展公司位于连江口镇。公司负责人巫迁雄作为英德市麻竹笋产业协会常务副会长,不仅吸纳了五六十个当地村民进厂务工,还以“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户”的形式,带动200多名社员发展麻竹笋种植。该镇连樟村贫困户陆奕和就是其中之一。

2018年,陆奕和向银行申请了5万元贷款,租地种了60多亩麻竹笋。“麻竹笋春天种下去,7-9月份收成,只要勤快些除草施肥,第一年就可以有少量收成,第二年之后开始丰收,可以持续20年,而且跟雄盛公司合作,以保底价卖给他们,也不愁销路。”陆奕和说,去年种麻竹笋赚了4万元,一举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种笋每年只忙那几个月,其他时间我再打点零工、在村里卖点土特产,相信日子一定会越过越红火”。

如今在英德,通过产业协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以保底收购、股份分红和利润返还等方式,构筑起企业与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英德还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以“产业链”带动“增收链”,创新“麻竹笋产业+扶贫”路径。如2011年,英德市鸿德食品有限公司以“公司+基地+扶贫村”的形式投入80万元建设麻竹笋扶贫产业基地,从2011年起,每年12月份拨付给西牛镇4条贫困村每村3万元,从2012年起每年每村递增1000元,帮助贫困村集体脱贫;2018年,英德市农家人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在西牛镇赤米村投资近700万元建成英德市家佳乐食品有限公司,发展麻竹笋干、菜干等农副产品加工厂,赤米、高道和鲜水村统筹广州越秀集团帮扶资金300万元与其合作,并按8%的利润回报有关贫困村和贫困户。2016-2017年度西牛镇贫困户种植麻竹笋脱贫出列64户184人。

谋突破

企业研发新品 搭上电商谋多元发展

经过多年发展,英德市麻竹笋产业虽然有基础、有市场,但却存在产品附加值不高、科技支撑不够、品牌意识不强等问题。

“我们镇的加工企业大部分由小作坊发展起来,分布散、规模小、效益低,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附加值也较低。”李雅萍坦言,西牛麻竹笋同样作为国家地理保护标志产品,但却缺少实实在在的品牌,面临着“墙内开花墙外香”这一尴尬局面,“不少西牛麻竹笋是以产品原材料的形式销往外地,到达市场终端后却成为了别人的品牌”。

这一说法得到巫迁雄的印证,其雄盛公司每年有不少麻竹笋原料卖到重庆、四川等地,对方加工后又卖回广东。“利润都给人家赚走了”,巫迁雄说,目前公司生产工序还以半机械化为主,封口包装都需要人工操作,全部工序只有杀菌环节是在机械内完成。

面对这样的局面,越来越多的加工企业开始寻求突破。如雄盛公司已建成200立方米的冷库,用于存放麻竹笋加工辅料。目前,正在建线上线下的麻竹笋展厅,尝试“触电”,还计划2020年6月新增一条全自动生产线,年产能可达6000吨。尤值一提的是,该公司作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英德市连樟村果菜茶产业园的实施主体之一,将借此契机依托华南农业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等高校的力量,计划成立研发中心,开发适应不同地区口感的麻竹笋罐头等新产品。

去年11月,西牛镇源丰农副产品加工厂研发试产笋干精加工产品——烤笋,年产量约100吨。该公司负责人李育平告诉记者,由于笋干精加工产品价格较贵,国内的消费市场有限,长期以来产品都是出口到其他发达国家。“我们公司之前主要做笋干的粗加工产品,再通过外地公司进行精加工后出口到国外。”

近年来,随着国内消费水平的提高,笋干精加工产品市场需求越来越大。李育平看准这一发展机遇,引进了新的生产设备,增加熏烤过程,生产烟笋丝、笋片等产品,通过冷链销往广东各地,明年还将把销路铺到武汉等地。“在日本笋干主要用于拉面和其他日料的配菜。如今国内的日式料理店越来越多,对笋干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这是一个有巨大潜力的市场。”

李育平认为,英德麻竹笋产业要做大做强,政府应加大投入树立公共品牌,引导农户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加强研发提高产品附加值,同时积极引进麻竹笋相关配套产业,如竹帽、竹茶台茶具、竹工艺品等各类竹制品企业,走多元化发展之路。

荣誉榜

●2005年8月,英德市被中国经济林协会评为“中国麻竹笋之乡”

●2005年,英德西牛镇被中国果菜产业发展论坛组委会授予“中国优质食用笋基地乡镇”

●2008年,西牛镇被评为“广东省技术创新专业镇(麻竹笋)”和“清远市科技创新专业镇(麻竹笋)”

●2008年,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麻竹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麻竹笋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纵深

多措并举打造

麻竹笋现代农业产业园

作为英德农业支柱产业之一,英德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麻竹笋产业的发展,通过引导成立麻竹笋产业协会,组建科技服务队,推行麻竹笋产品加工标准化,创建无公害麻竹笋生产示范基地等系列措施,基本形成了集生产、加工、科研、物流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生产格局。

目前已编制《英德市麻竹笋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规划》。按照规划,以西牛镇为核心区,以连江口镇、大洞镇和水边镇为辐射区,大力发展高效特色麻竹笋产业,按照“生产+加工+科技+营销(品牌)”的全产业链要求,以及技术集成、产业融合、创业孵化、核心辐射等主体功能,打造以特色麻竹笋产业为主导,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现代农业园区。

产业园按照标准化种植、机械化示范、智能化管理的要求,引进推广了一批新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目前示范推广面积达到6万亩,进一步优化了麻竹笋品种和品质结构。

此外,积极探索推广生态循环种植模式。综合考虑产业园土地和环境承载能力,合理确定了麻竹笋种植规模和畜禽养殖规模,引导麻竹笋种植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民就地就近利用好畜禽粪便等有机肥资源,实现循环利用、变废为宝。

2006年,在鲜水村委创建的无公害竹笋种植示范基地,得到广东省农业厅的无公害认证;2010年3月,西牛麻竹笋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目前西牛镇推广无公害种植基地面积达17万亩。

英德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组建了西牛麻竹笋“产学研商”联盟,创建省科技厅竹业星火产业带项目研发平台,吸纳省农科院加工所、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食品学院、清远职业技术学院等科研院所与龙头企业共同组成。通过整合多方资源,依托高校、农资销售商、产品销售商等成员单位各自优势,帮助英德笋农提高生产技术,实现增产增收。

与此同时,充分发挥麻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科技支撑作用,重点开展麻竹笋精深加工研发,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开发麻竹笋深加工新产品,在现有鲜笋、笋干、罐头等加工产品的基础上,开发“酸菜笋丝”、即食“调味笋”等系列深加工产品,增加产品附加值。

本期统筹:焦莹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