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余县有松林面积19.54万亩,松材线虫病疫情发生面积较广,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危害。为破解这一难题,大余县供销联社积极探索有效利用疫木新模式,用疫木树蔸种植茯苓,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既有效处理了疫木、保护了生态环境,又节约了财政治理支出,走出了一条处理疫木“化害为利、变废为宝”的生态振兴新路径。目前,全县共发展茯苓15000余亩,综合产值达7000万元以上。
公式强化合作要素保障高位推进茯苓产业发展
从产业政策、技术支撑、要素保障等方面构建茯苓产业组织保障体系,高位推进产业发展。
强化政策保障。深入贯彻落实《江西省林业厅关于进一步促进全省森林药材产业发展的通知》,落实茯苓种植200元/亩奖补政策,激发农户参与积极性。
强化技术支撑。依托江西晟轩农业公司与省供销集团下属的供销本草科技有限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并签约江西农业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学中医药与大健康发展研究院、中国菌物协会为技术支撑单位,为茯苓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强化人员支持。县供销联社、县林业局实行与茯苓企业一对一对口服务指导机制,派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为茯苓企业发展提供帮扶指导。同时,企业派专门的技术员到茯苓种植、加工等基地蹲点指导,全程跟踪、服务茯苓采挖、回收、加工、仓储和销售等。
公式探索合作发展模式推动茯苓产业全链条发展
通过龙头企业引领,构建“培育+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茯苓全产业链。
甄选优良茯苓菌种。通过与中国茯苓协会建立合作关系,获得“湘靖28”优质茯苓生产菌种授权,在大余新城镇高标准新建菌种培育车间,年可培育菌种1000万包,为公司示范基地及周边农户种植提供高品质菌种。
探索茯苓种植新模式。引进第三方赣州市翔宸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选择向阳、土壤疏松、新鲜的疫木松树蔸,削去树蔸杆地面上的粗皮晾干后再下种,在松树兜上部砍面处,或在根部处,削开新鲜木质部,将茯苓菌丝切成两半紧贴木质新口处进行种植,经过7-10个月培育,茯苓陆续成熟,方可采收。
创新茯苓生产加工模式。依托龙头企业技术支撑,投资2300余万元新建占地5500平方米的生产加工厂,实现茯苓菌种培育、鲜茯苓初加工、茯苓茶深加工全链条发展,年可加工30000吨茯苓。同时,根据茯苓不同部位加工生产茯苓片、茯苓茶、茯苓饼干、茯苓面条等产品,极大地提升了产品附加值。
创新茯苓销售模式。以打造大湾区优质食品重要供应基地为契机,充分利用与广州、东莞等大湾区城市距离近等交通区位优势,与大湾区城市建立优质食品合作供应关系,生产的茯苓丁、茯苓养生茶、茯苓面等产品,50%销往大湾区城市大型商场、食品药品批发商等;依托与省供销联社建立的合作关系,将50%茯苓相关产品销往江西樟树、广西玉林等药材批发中心。
公式创新产业合作模式探索多元化利益联结机制
坚持产业发展带动经营主体,构建多元化利益联结体系,实现企业获益,农民致富,村集体增收。
探索联企订单农业模式。江西晟轩农业公司与村集体签订订单种植协议,为村集体提供菌种,村集体购领菌种后发放给有意愿种植的村民进行茯苓种植,公司为种植茯苓村民提供培训、指导服务,茯苓成熟后公司负责回收、统计、结算等工作,并根据结算数据支付相应的报酬给村民;村集体负责公司与村民之间的沟通协调、监督结算及款项发放工作,茯苓成熟回收后,公司给予村集体一定管理服务费。
探索联村加工合作模式。充分发挥乡村劳动力低廉、密集等优势,引导企业把茯苓粗加工点放到乡村,由村集体负责统一管理,并由企业负责提供新鲜茯苓,村民负责粗加工。目前,全县建立了3个茯苓加工点,吸引200余名村民就业,带动村民增收3000余元/月,村集体经济每年可增加7万余元。
探索联农利益增收模式。农户通过将病树树蔸租赁给企业,每蔸获得2元租金;企业建设万亩茯苓种植示范基地和茯苓加工厂,农户通过参与基地种植或者企业务工,获得务工收入。目前,加工厂已带动100余名农户就业,人均年增收5万余元。
(通讯员郑海华 杨启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