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要结合学前儿童年龄特点
B. 要结合本班学前儿童长期的兴趣点
C. 不需要分层次投放
D. 不必提供生活化、游戏化的活动材料
题目12.( )是学前儿童通过亲自动手操作直观教具,在摆弄物体的过程中进行探索,从而获得数学经验、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学习方法。
A. 操作法
B. 游戏法
C. 讨论法
D. 启发法
题目13.( )的优点为,能更好发挥学前儿童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前儿童的独立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前儿童灵活地运用已有经验。
A. 操作法
B. 游戏法
C. 讨论法
D. 启发法
题目14.游戏法是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方法之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游戏法符合学前儿童好动的天性,抽象逻辑思维特点开展
B. 游戏设计要以数学核心经验为基础,游戏规则可以复杂
C. 操作性数学游戏不适合大班学前儿童
D. 游戏种类的选择要根据学前儿童的发展水平决定
题目15.优质数学玩教具要蕴含数学核心经验等学前儿童发展目标,能帮助学前儿童 积累数学经验,促进学前儿童数学思维、数学能力等方面的发展。这体现了 优质数学玩教育的( )特征。
A. 探究性
B. 教育性
C. 科学性
D. 安全性
题目16.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 )
A. 对B. 错
题目17.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教的过程,也是一种学的过程。( )
A. 对B. 错
题目18.学前儿童学习基本数学概念时,一方面要注重启蒙性、趣味性和应用性,另一方面可以对儿童进行训练。( )
A. 对B. 错
题目19.数学学习品质不会直接影响学前儿童数学学习的效果。 ( )
A. 对B. 错
题目20.学前儿童早期数学内容包括集合与模式、数概念与运算、图形与空间、比较与 测量四大部分。( )
A. 对B. 错
题目21.有8个小朋友要糖果,应该给每个小朋友一个,在数数时每个小朋友都要数到 并且只数一次,这说的是“基数原则”。 ( )
A. 对B. 错
题目22.数学区角活动具有高结构化、多层次性的特点。( )
A. 对B. 错
题目23.情节性数学游戏更适合年龄较小的学前儿童。( )
A. 对B. 错
题目24.运用讨论法时,有计划的讨论,需要把握好讨论的时机,给予幼儿充分的讨论 时间,引导其讨论。而随机讨论不需要。( )
A. 对B. 错
题目25.要想在一日生活中很好的实施数学教育,最重要的是需要教师具有极强的实 施意识,最重要的是能够牢固掌握数学核心经验。( )
A. 对B. 错
题目1.儿童能够准确地感知集合及其元素,能通过计数比较两个集合元素多少的年 龄是( )
A. 2~3岁
B. 3~4岁
C. 4~5岁
D. 5~6岁
题目2.对集合的泛化笼统知觉产生于( )
A. 3岁前
B. 3岁~4岁
C. 4岁~5岁
D. 5岁~6岁
题目3.学前儿童分类学习路径是从外部明显特征到( )
A. 细节特征
B. 社会属性(内部特征)
C. 外部特征(自然属性)
D. 明显的内部特征
题目4.学前儿童分类学习路径是从外部特征(自然属性)到( )
A. 明显的外部特征
B. 社会属性(内部特征)
C. 外部特征(自然属性)
D. 细节外部特征
题目5.小班的学前儿童,觉得能够按照什么来分类?( )
A. 按照事物明显的外部特征分类,比如按照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来分类
B. 按照事物较社会属性(内部特征)来分类,比如听诊器、输液瓶、白大褂、针头等放入一类
C. 按照外部细节特征分类,比如鞋子的商标、有无鞋带、拉链颜色等
D. 按照概念来分类,比如家具、玩具、文具等
题目6.下列不属于学前儿童分类核心经验的是( )
A. 物体的属性可以用来对物体进行分类,组成不同的集合
B. 同一物体可以按照不同的属性进行分类
C. 集合可以用来比较和排序,感知其关系
D. 可以根据标记进行匹配
题目7.让学前儿童按照物体的大小或者颜色进行分类,比较适合哪个年龄段儿童?
A. 大班
B. 中班
C. 小班
D. 无所谓
题目8.学前儿童按照物体的颜色、形状、材料、图案等进行分类,其分类标准为( )
A. 按物体的功用分类
B. 按包含关系分类
C. 按物体的量的差异分类
D. 按物体的外部特征分类
题目9.属于视觉模式的有( )
A. 酸甜酸甜酸甜
B. 红蓝红蓝红蓝
C. 有规律的鼓点
D. 站坐站坐站坐
题目10.模式的类型有:( )
A. 重复模式、发展模式
B. 重复模式、形状模式
C. 重复模式、颜色模式
D. 形状模式、颜色模式
题目11.学前儿童模式认知能力经历从低到高、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是:模式识别→ 模式复制→( )→模式描述。
A. 模式创造→模式扩展→模式比较和转换
B. 模式比较和转换→模式创造→模式扩展
C. 模式扩展→模式创造→模式比较和转换
D. 模式创造→模式比较和转换→模式扩展
题目12.从模式载体来看,学前儿童接触最多的是( )
A. 味觉模式
B. 动觉模式
C. 听觉模式
D. 视觉模式
题目13.教师呈现了“红绿,红绿,红绿,……”的参照,学前儿童按此摆了一个一 模一样的规律,这属于模式认知能力的( )
A. 模式识别
B. 模式复制
C. 模式扩展
D. 模式创造
题目14.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中,一般来说哪个阶段的儿童才会掌握递增或递减的模式?( )
A. 小班
B. 中班
C. 大班
D. 小、中、大班
题目15.学前儿童模式认知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以后学前儿童的模式认 知能力有了更明显、更快速的发展。
A. 3岁
B. 4岁
C. 5岁
D. 6岁
题目16.匹配和分类没有什么区别。( )
A. 对B. 错
题目17.分类活动包括两个步骤,首先是实施分类,然后再观察比较。( )
A. 对B. 错
题目18.把具有某种属性特征的实物的总和称为集合。 ( )
A. 对B. 错
题目19.感知集合是学前儿童认识事物的起点。
A. 对B. 错
题目20.感知集合对学前儿童形成数概念没有任何作用。
A. 对B. 错
题目21.教师拼出了“圆形方形、圆形方形、圆形方形”的规律,然后让孩子们拼出 一个跟老师一样规律的模式,有些孩子拼成的是“方形圆形、方形圆形、方 形圆形”,这些孩子拼的规律对吗? ( )
A. 对B. 错
题目22.视觉模式最重要,其他载体的模式(听觉模式、动觉模式等)并不重要。 ( )
A. 对B. 错
题目23.相对于发展性模式,学前儿童往往更容易认知重复性模式。 ( )
A. 对B. 错
题目24.模式具有两个根本特点为重复性和可预测性。 ( )
A. 对B. 错
题目25.一般来说,中小班儿童接触的是重复性模式。
A. 对B. 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