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水产养殖 促进农民增收

近几年来,随着汉江、旬河梯级电站开发的深入推进,充分发挥水资源优势、提高水体综合利用率,积极培育水产养殖业,必将成为带动我县农民增收的新兴产业。

一、具备发展独特优势

综合分析来看,我县发展水产养殖业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发展潜力,具体有四大优势:

资源优势。我县境内水资源十分丰富,流域面积在100KM²以上的河流有17条,天然江河水面35000亩。具备可养鱼稻田超过6000亩,加上库、塘,共有水面4万多亩,在蜀河、大岭等大中型电站相继建成后,全县养殖水面总面积将达到10余万亩。南羊山至双河山脉的冷泉水资源丰富,经化验分析,符合渔业水质标准,为发展大鲵、虹鳟等名贵冷水鱼类养殖提供了有利条件。据测算,这些资源如全部开发利用,水产养殖年产量可达3000吨以上,产值超过7000万元,同时还可拉动水产饲料、捕捞设备制造和餐饮、旅游等其他产业的发展,综合产值可达1.2亿元。

环境优势。我县处于汉江中上游,属亚热带大陆性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15.4℃,最高月份气温达28.8℃,随着退耕还林还草、封山育林、天保工程及水土保持治理力度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加强。多年来,我县坚持工业强县战略,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县境内工业企业进行项目前期环保评估,符合国家工业排放标准,境内水质总体达到国家Ⅱ级地表水标准,是发展特色水产养殖业的最佳适生区域。

基础优势。在交通方面,县境内交通四通八达,西康、襄渝铁路,十天高速、316国道、102省道穿境而过,为水产品运输提供十分便捷的交通条件;在能源方面,国家电网覆盖全县90%以上的地区,加之境内已建和在建的电站有7个,将提供有效的电力保障;在群众基础方面,据调查走访,我县水产养殖起步较早,群众对发展水产养殖的积极性高。

效能优势。我县属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保护区域,水质达到国家二类地表水质标准,适合多种鱼类生长,除大鲵生长期稍长外,其余均在一年之内可见效。据测算,根据现有的基础条件,结合目前发展现状,综合投入产出比为1:1.5以上。只要坚持不懈地抓下去,预计到2012年全县水产品产量达到2230吨,总产值1亿元,到2015年达到1.5亿元。20年后,总产值可望达到3.5亿元以上。

二、基地建设成效初显

目前,我县已开发养殖池塘900亩,水库养鱼5775亩,网箱养鱼1300 M²;发展大鲵养护项目2处6户。养殖面积从几十平方米到几万平方米不等,年投放鱼苗十几尾到几十万尾不等。2010年,全县水产品总产量1032吨,社会捕捞产量18吨,渔业总产值2177万元。呈现以下四个特点:

水产企业的规模带动效应正在形成。已成立的“旬阳县乃勇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现有会员6家,投资170万元,租用甘溪镇袁湾村5亩鱼塘培育大规格鱼种70万尾,在达明湖投放鱼种1.5万公斤,实现网箱养鱼200平方米。为全县小水库养殖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中小水产养殖户群体效应逐步显现。全县共发展养殖户500余户,规模以上养殖户有300户。其中:池塘养鱼户280户,面积900亩,产量105吨,产值115万元。水库养殖5775亩,养殖产量160吨,产值176万元。山区微流水养鱼4户。

大鲵等特种人工养殖相继尝试成功。在小河、甘溪、铜钱关等镇有8家开始尝试人工特种养殖,发展山区冷流水养殖虹鳟、金鳟鱼1800平方米。铜钱关镇牛头台大鲵养殖场投资200万元,建设占地15亩的大鲵繁育养殖中心,拥有大鲵亲体35尾,人工繁殖成功200余尾,为全县提供子一代优质大鲵种苗奠定了一定基础,填补了当地大鲵人工繁殖空白。

江河库区水面网箱养殖陆续启动。汉江、旬阳梯级电站库区水面网箱养殖已开始投入生产,仅达名湖、桂花电站库区已投入网箱1300M,产量8公斤/M,总产10.4吨,年实现产值10万元左右。

三、未来五年发展构想

总体上,我县发展水产养殖业有着巨大的潜在优势,起步良好,但在初始阶段亦面临一些问题。一是养殖水平不高,目前全县5776亩已成水库水面养殖产量仅160吨,每亩产量不足30公斤。900亩池塘产量仅105吨,产量偏低。二是资源闲置比较严重,稻田养殖推广缓慢,全县现有稻田面积超过22500亩,可养鱼稻田超过6000亩,而进行工程化稻田养鱼的面积不到10亩,生态稻田种养还是空白,综合效益尚未得到发挥。三是水产养殖业属新兴产业,还没有专项扶持资金和贴息信贷支持。渔业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滞后,加之近年受洪涝灾害影响,挫伤部分养殖户积极性,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生产规模的扩大。四是在水生动物病害防疫、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渔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和服务引导等方面相对滞后等。针对上述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立足水产养殖发展现有基础,“十二五”期间应突出抓好以下几项工作,努力把水产养殖培育成我县农民增收的后续产业。

(一)抓规划,强基础。根据县境内自然禀赋、不同区域的气候条件、水质状况以及渔业结构等,进行分析论证,统筹兼顾,因地制宜制定出科学、合理,指导性、操作性强的水产养殖业发展5-10年规划方案,依托规划方案出台水产养殖业相关配套措施,进一步指导抓好水产养殖业发展。一是加强队伍建设。成立县渔业工作站和渔政站,配备精兵强将,重点充实技术人员,提供经费保障,各镇同时明确包抓领导和人员,加大技术培训力度,为水产养殖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和人才技术支撑。二是建好种苗繁殖基地。发展水产养殖产业,种源是关键,优质种苗是成功的基础。在产业起步阶段,应从建水产良种场抓起,通过引进、筛选、改良、优选适宜品种,解决好养殖业的主体品种,为全县广大养殖户提供充足、优质种苗。

(二)抓扶持,重特色。在土地、税收、信贷等方面为水产养殖产业发展提供优惠的政策支持;争取渔业发展项目,筹集发展基金,在充分发挥水产养殖业自身“造血”功能的基础上,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扶持水产养殖业发展;积极探索水产养殖业保险试点工作,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当地或外商投资我县水产养殖业发展;注重水产养殖地域特色,抓好大水面养殖。对汉江、旬河梯级开发形成的水库库区、库汊采取招商引资的办法,推进水库水面网箱养鱼和拦网养殖区的开发利用;加大稻田工程化生态养殖推广力度,可在石门、金寨、双河等污染少、水质好的镇选择部分区域进行试点,集中推广工程化稻田养鱼、虾或蟹,使6000亩可养殖稻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发展休闲渔业。以铜钱关牛头台大鲵养殖场为龙头,建设大鲵养殖村,辐射带动公馆、张坪等区域产业发展;同时利用冷水河的冷水资源和良好的生态植被环境,发展虹鳟、大鲵人工养殖,打造集冷水鱼养殖、观赏、休闲、度假、娱乐为一体的休闲渔业产业基地。

(三)抓流转,上规模。目前除电站库区水面相对集中外,多数较为零散,需明确权属,促进水面流转,提升规模效益。对尚未落实承包经营权的生态沟以及各类小池塘、河沟、农村“四荒”等宜渔水域,采取承包、租赁、拍卖等多种方式,鼓励、支持农渔民和县城下岗失业人员参与开发经营。允许养鱼农户将所承包渔塘的使用权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合理流转,确保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以大水面流转经营为方向,充分发挥大水面水产养殖的优势,增加辐射带动效应,依托经营大户,组建水产行业协会,由行业协会统一组织协调技术培训、经营协作和产品销售,使养殖户有组织的统一渔资供应、统一技术服务、统一产品销售。从而减少生产中的盲目性,有效的降低生产成本,增加渔业收入。

(四)抓服务,建机制。水产养殖在我县属新兴产业,也是带动农民增收的后续骨干产业,在发展起始阶段,既需要资金扶持,更需要各级组织的参与引导,做好服务工作,使水产养殖业实现高标准起步。由水利部门牵头,农业、扶贫等部门紧密配合,围绕产业年度发展目标任务,做好协作配合,依托水利项目,统筹推进产业配套建设,改善水产养殖业发展现有基础设施条件。认真汲取“7.18”洪灾经验教训,研究应对措施,趋利避害,做好水产苗种、病害防治、生态环境监测、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水生动物防疫和渔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把水产养镇业纳入全县经济工作,同步安排部署、同步检查考核,分年度量化、细化水产养殖工作目标,夯实工作责任,逐步健全促进水产业发展有效工作机制。

(中共旬阳县委农工部部长 李锋)

2011年8月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