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南往北,沿着省道204线,进入林西县城的路程中,路边赫然矗立的一颗红彤彤的大苹果雕塑,总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没错,这就是内蒙古林西县七合堂村的标志性雕塑——内蒙野果

内蒙古林西县地处我国北疆,大兴安岭南段,境内石质山区面积1769.9平方公里,土质低山区面积约1691.3平方公里,平均坡度都在25%以上,是典型的低山山区。正是在这样平均坡度都在25%以上的坡耕地上孕育出了林西县独有的营养珍果“内蒙野果”。

出路在山,希望在林。近年来,林西县委、县政府立足山区资源优势,高度重视林果产业发展,不断深化全县林果产业布局,延伸产业链条,促进林果一二三产有机融合,不断优化产业发展、强化园区建设、做大内蒙野果品牌、拓宽增收渠道,使得全县林果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内蒙野果,这种甜甜脆脆的红色小果,让林西县的荒山披满绿装,让广大群众的致富路越走越宽。

走生态发展之路,荒山变金山银山。

红果挂枝,随风摇曳。时下正值内蒙野果成熟的季节,在新城子镇七合堂村内蒙野果种植基地,漫山遍野红彤彤的野果装点着绵绵群山,附近的村民正在编制竹筐,为即将到来的丰收做准备。

“我们现在编的竹筐可有用咧,过几天来采摘的人多了,每人都要拎一个筐走,这东西用来装果,风凉,果不易坏,能放上好长时间呢”,林西县新城子镇七合堂村村民王儒合随手将几根柳条扭在一起,不一会就围成了一个圈,“到采摘节的时候,这一个框能买50多块钱呢,我一天最少编两个,一天我就能挣100多块钱。”

七合堂,一个两山夹持的山坳,荒山秃岭曾经是它的代名词。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由于过度砍伐,超载放牧等原因,生态环境极度恶化,七合堂村到处是沟壑纵横,房屋破败,众多农户举家外迁的荒凉景象,人均收入不足300元,人均持有粮不足300斤,是典型的国家贫困村。

穷则思变,面对严峻的现实,在全县退耕还林、封山禁牧政策的支持下,1991年,原七合堂村老支书边振廷带领着新改选的村“两委”严格按照“管死、放活、调优”的原则,明确了走封山禁牧、植树造林、恢复植被、大搞生态建设的发展之路。把全村3000只山羊一次性砍掉,把土地、荒山、林地的经营权放活,因地制宜搞栽植,对准市场调结构,向生态效益要经济效益。经过一系列举措,二十多年的坚持,最终形成了“阳坡满山杏,阴坡尽是松,山下野果满地红”的生态景象。

目前,七合堂村野果种植面积达0.7万余亩,年产野果 2000万斤,总产值达400万元。内蒙野果已成为七合堂村特色产业之一,也是新城子镇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助民增收致富的成功案例。诸如七合堂村的发展案例在林西县不在少数。这样的成绩背后,凝结着林西县上下的发展努力。

近年来,为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将内蒙野果打造成林西的金字招牌,林西县先后出台《林西县关于加快经济林建设的实施意见》《林西县林果产业发展规划》《林西县林果产业推进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并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全力为林果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截至 2021年底,林西县在林果产业发展中累计投入资金 9000 余万元。全县累计种植野果11.7万亩,年产水果5万多吨,销售收入达1.1亿元。种植区域分布于全县6个乡镇镇街道52个行政村,占全县104个村的50% ;建有5000 亩以上野果专业村3个,成立林果种植专业合作社3个,实现了有土地、有劳动力、愿意种植野果的农户全覆盖 ;全县已建成投产的野果加工企业1家,果蔬收储深加工产业园1处,全县野果年加工能力达3万吨。

走合作共赢发展之路,支部嵌入产业链。

“我们现在从种到收都全程由合作社帮忙管理,有什么困难找合作社,肯定能帮助解决”,七合堂村村民卢秀英介绍说。

2010年4月在内蒙野果协会的基础上林西县注册成立了“九佛山”野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现有社员286户。2011年合作社成立了党支部,在合作社党支部的引导协调下,注册“九佛山”商标,推行技术服务、经营管理、仓储销售“三统一”的合作经营模式,为产品进入市场、提升发展质量创造条件;同时,合作社党支部注重发挥能人党员在生产经营、技术服务、市场营销、特色养殖、扁杏嫁接、牧草产业等领域的先锋模范作用,下设6个党小组,31名党员在17个先锋岗中“设岗定责”,利用所掌握的技术和市场资源,承担技术指导协调、品质规格监管、农商对接经销等具体工作,发挥引领带动作用。目前社员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5万元以上。

合作社党支部从尝试并推广多元化品种的经济林种植出发,在重点栽植内蒙野果吉红123的基础上,培育了K9、安国梨、黄太平等10余个易受消费者亲睐的品种,推行“三统一”的经营模式,闯出了“内蒙野果”的品牌,内蒙野果目前通过合作社及经销商已销售到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其中销售到缅甸1300万斤、泰国800万斤,每斤平均价格在3元左右。

从延伸产业链条,提高果品附加值出发。林西县引进“天拜山”果饮农牧业龙头企业,建立了“企业+合作社支部+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新鲜水果就地转化增值。为提高野果的反季节销售价格,林西县建设900立方米的水果冷藏窖,可储藏水果30万斤,反季节销售水果每斤3-4元。

从“互联网+”方面出发,合作社利用淘宝及微信平台拓宽销售渠道。同时林西县依托经济林发展以生态旅游为主的林下经济,打造农家乐饭庄、原始农村生态游、特种动物养殖、育苗基地等多元产业,使经济林产出效益实现最大化。先富带后富,实行党员“双带”工程。28名党员在15个先锋岗中带头致富的同时,又带领其他村民致富,这些先锋岗位党员利用所掌握的技术和市场资源,承担技术指导协调、品质规格监管、农商对接经销等具体工作。在推动全村发展林果产业、苜蓿草产业、农家乐及采摘游等方面起到了引领带动作用,共带动58户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致富。

走产业融合发展之路,生态效益收获经济效益。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推进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创新,结合蓬勃发展的野果产业和其带来的生态效益,2018年4月,以七合堂村为基地,林西县成立了九佛山野果富民联合党委,融合农村、机关、企业、合作社等22个成员党组织,覆盖党员1233名。联合党委坚持以强带弱、以大带小,在与七合堂村毗邻、地形相似、生态条件相同的海棠湖村、枕头沟村、小城子村、大金沟村以党建融合发展引领“七合堂再造”工程,通过各成员党组织队伍联管、发展联姻、服务联创、活动联办,促进抱团发展,形成“雁阵效应”,缩小强弱差距,形成“均衡效应”,实现富民惠民,形成“连锁效应”,为脱贫攻坚后续成果巩固和下一步实现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依托林果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将林果种植业、‘九佛山牌’果品精包装及‘天拜山’企业果饮产品深加工、乡村游生态旅游产业融合在一起,达到获得利益最大化的效果,”林西县委副书记、县长迟亚玲介绍说。林西县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没有忘记生态环境的建设。生态环境全面优化,气候进一步好转,形成了小有名气的新城子小气候区;狍子、马鹿等特色养殖更加深入人心,群众更加认识到特色产业的效益和优越性;人们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和睦相处,和谐氛围进一步形成;企业入驻的潜力进一步提升,野果鲜储、初深加工企业在看好野果规模的基石上投资意向更加明显,面对成绩林西人没有固步自封、骄傲自满,他们继续探索,又请北二外学院筹划和制定了旅游扶贫项目的整体思路:即以林果起步,特养致富,庄园载体,产业立村为发展方向,以林果为基础,发展特色种植,以养殖为主线,发展特种养殖,以生态庄园建设为中心发展庄园经济。以产业为根本,发展名优特产品和产业化链条,形成“龙头产业+生态旅游经济”模式。

林西县乡村振兴局 杨晓娟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