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拉萨市当雄县郭庆村村民达瓦在“牦牛产业万户脱贫致富项目”启动仪式上笑开了怀。作为当雄县有“身份证”的牦牛肉产业的受益者,达瓦2018年上半年靠租赁牧场和出售牦牛,收入就超过1万元,顺利摘掉了“穷帽子”。如今,当雄县有“身份证”的牦牛肉变身“金牌产业”,惠及牧户1891户,户均年增收1500—2000元,成为当雄县精准脱贫的新动力。这是拉萨市开展产业扶贫工作喜结硕果的一个缩影。

今年,拉萨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全区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始终把产业扶贫、产业脱贫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作为脱贫攻坚的主要依托,贯彻新发展理念,立足贫困地区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实施产业扶贫,让产业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也使其成为农牧民实现精准脱贫和稳定致富的新引擎。

党建引领:产业发展有序推进

今年以来,拉萨市坚持以“强化党建引领、聚焦产业发展”为着力点,做强做优“党建+产业”聚力脱贫攻坚文章,推动党建优势转化为扶贫优势、党建活力转化为攻坚动力。

“党建+主导产业”助脱贫。拉萨市委将党的建设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成立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市农牧、林业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产业脱贫专项推进小组,并从各部门、各县(区)抽调专职人员全面负责产业脱贫各项工作,牵头主抓藏鸡养殖、奶牛养殖、温室大棚特色种植、旅游文化产业、有“身份证”的牦牛肉等产业发展,做强脱贫攻坚产业基础。

“党建+特色产业”助脱贫。强化党组织带民致富“领头羊”作用,引导群众充分利用特色资源禀赋,聚力发展“净土健康产业”等特色农业。拉萨市曲水净土健康产业示范园区,从国内外引进了30多种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推广了玛咖和雪菊两种作物后,每亩可为农户增收6000余元。

产业集群:凝聚合力助农增收

与此同时,拉萨市大力发展特色富民产业,培育和发展新兴富民产业,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着重打造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商贸物流业、旅游文化产业、资源开发利用六大扶贫主导产业,形成产业集群。

拉萨市各县(区)充分挖掘资源,着力打造“一县一品”。城关区围绕净土健康产业和城市服务业、堆龙德庆区围绕“香雄美朵”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园和城市服务业、达孜县依托工业园区和农业园区、墨竹工卡县围绕牦牛产业和民族手工业、曲水县围绕净土健康产业、当雄县围绕“四季牧歌”文化旅游业和牦牛产业、林周县围绕人工种草、尼木县围绕“尼木三绝”民族手工业、柳梧新区围绕乡村旅游、空港新区依托藜麦种植项目和奶牛养殖,实现贫困群众充分就业,确保脱贫不返贫。

“绵羊一天在人工草场上放牧3小时,就能达到在天然草场放牧10小时的效果,极大地提高了出栏率。”林周县卡孜乡托门村党支部书记次吉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人工种植的牧草平均每亩年产量1600公斤,按照目前每公斤1至1.2元的价格,去除600至700元的种植和管理成本,每亩年产值能达到1000至1200元左右。

创新模式:让市场成为扶贫主体

当雄县以“产业发展、牧民增收”为出发点,依托净土产业投资开发公司,集中收购牦牛,再以粗、细加工结合的方式推出有“身份证”的牦牛肉,不仅深受消费者欢迎,还逐渐打开了成都、北京等内地市场。

当雄县净土产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扎西次仁告诉记者,牦牛收购后经过精细加工,可制作出牛排、牛腩等15种产品。“以前牧民自己售卖,一头牛最多卖6000元,精加工后一头牛可以卖到1.5万元以上。”

今年,拉萨市将扶贫项目、扶贫资金与发展优势产业、发展县(区)域经济联结起来,将建档立卡户与企业和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联结起来,借助市场力量抓扶贫,为脱贫攻坚提供了新动能。

发挥龙头企业“领头羊”“排头兵”作用。全市参与“企帮村”行动企业40家,投入资金7423.16万元,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户584户3312人。另外,全市共有285家农牧民合作社参与精准扶贫产业项目,共计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8507人,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