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经济
自动稳定器:也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自身存在的,减少各种对国民收入形成冲击的机制。这种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总需求扩张,在经济萧条时期自动缓解总需求下降,无需政府采取任何干预措施。
1.自动稳定器
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货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财政政策的这种内在稳定经济的功能主要通过下述三项制度得到发挥
首先是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当经济衰退时,国民产出水平下降,个人收入减少;在税率不变的情况下,政府税收会自动减少,留给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也会自动地少减少一些,从而使消费和需求也自动地少下降一些。在实行累进税的情况下,经济衰退使纳税人的收入自动进入较低纳税档次,政府税收下降的幅度会超过个人收入下降的幅度,从而可起到抑制衰退的作用;反之,当经济繁荣时,失业率下降,人们的收入自动增加,税收会随个人收入的增加而自动增加,可支配收入也就会自动地少增加一些,从而使消费和总需求自动地少增加一些。在实行累进税的情况下,繁荣使纳税人的收入自动进人较高的纳税档次,政府税收上升的幅度会超过个人收入上升的幅度,从而起到抑制通货膨胀的作用。
由此西方学者认为,税收的这种因经济变动而自动发生变化的内在机动性和伸缩性是一种有助于减轻经济波动的自动稳定因素。
其次是政府转移支付的自动变化,包括政府的失业救济和其他社会福利支出。当经济出现衰退与萧条时,失业增加,符合救济条件的人数增多,失业救济和其他社会福利开支就会相应增加,这可以抑制人们收入特别是可支配收入的下降,进而抑制消费需求的下降。当经济繁荣时,失业人数减少,失业救济和其他福利费支出也会自然减少,从而抑制可支配收入和消费的增长。
最后是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经济萧条时,国民收入下降,农产品价格下降,政府依照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按支持价格收购农产品・可使农民收人和消费维持在一定水平上。经济繁荣时,国民收入水平上升,农产品价格上升,这时政府减少对农产品的收购并抛售农产品・限制农产品价格上升・也就抑制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从而也就减少了总需求的增加量。
总之,政府税收和转移支付的自动变化、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对宏观经济活动都能起到稳定作用。它们都是财政制度的内在稳定器和应对经济波动的第一道防线
2.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由于政府收支中转移支付和税收通过乘数作用所产生的效果都比一般自发性支出(如投资支出和政府购买支出)所能产生的效果要小,因此虽然各种自动稳定器一直在起作用,但作用毕竟有限,特别是对于剧烈的经济波动,自动稳定器更难以扭转。因此,西方经济学者认为,为确保经济稳定,政府要审时度势,主动采取一些财政措施,变动支出水平或税收以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这就是斟酌使用的或权衡性的财政政策。当认为总需求非常低,即出现经济衰退时,政府应削减税收、降低税率、增加支出或双管齐下以刺激总需求;反之,当认为总需求非常高,即出现通货膨胀时,政府应增加税收或削减开支以抑制总需求。前者称为扩张性财政政策,后者称为紧缩性财政政策。这种交替使用的扩张性和紧缩性财政政策,被称为补偿性财政政策。究竟什么时候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什么时候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应由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形势加以分析权衡,斟酌使用。这样一套经济政策就是凯恩斯主义的相机抉择的“需求管理”。
由于凯恩斯分析的是需求不足型的萧条经济,因此他认为调节经济的重点要放在总需求的管理方面。凯恩斯主义者则认为,当总需求水平过低,产生衰退和失业时,政府应采取刺激需求的扩张性财政措施;当总需求水平过高,产生通货膨胀时,政府应采取抑制总需求的紧缩性财政措施。简言之,要“逆经济风向行事”。
从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罗斯福的“新政”到60年代初肯尼迪的繁荣,在一定的限度内,都是政府运用这套财政政策来提高有效需求的结果。但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滞胀”局面的出现,使人们对这种政策提出了怀疑。这说明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的作用同样具有局限性。因为在实际经济活动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限制因素影响着这种财政政策作用的发挥。首先是时滞。认识总需求的变化,变动财政政策以及乘数作用的发挥,都需要时间。其次是不确定性。实行财政政策时,政府主要面临两个方面的不确定:第一,乘数大小难以准确地确定;第二,政府必须预测总需求水平通过财政政策的作用达到预定目标究竟需要多少时间。而在这一时间内,总需求特别是投资可能会发生戏剧性的变化,这就可能导致决策失误。最后,外在的不可预测的随机因素的干扰,也可能导致财政政策达不到预期结果。此外还存在下面章节中要分析的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问题。所以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时必须全面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尽量使其效果接近预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