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友的问题,对于初学钓者可能有一定的疑问,通常的解释是粮食有谷物的香味,所以鱼喜欢,笔者认为并不全面,本文通过对鱼、粮食酒等多个方面的介绍,挖掘一下深层次的原因,分享众钓友。

提交优质回答_经验分享提问_优质回答问题经验分享

鱼的食性特点

鱼对某个食物偏好,并非一定是食物多么美味,还涉及鱼自身的食性选择,比如鲶鱼喜欢鸡肝,鲫鱼就很难接受它,所以判断泡制窝料到底是用粮食酒好,还是食用酒精好,鱼自身的食性特点是前置条件。那么都是哪些因素影响鱼的食性呢?

首先,利用酒泡制窝料,真正起到诱鱼作用的是窝料的气味,并且这气味比较复杂,包括酒香以及其他添加剂物的气味,有的窝料气味浓郁,有的气味则呛鼻,是气味分子通过水体的传播、扩散到远处,鱼通过嗅觉寻到窝点,窝料颗粒主要起到“留鱼”的作用。

其次,这里不得不说道鱼的嗅觉,鱼的摄食器官包括鼻孔、眼睛、嘴巴、耳孔,相较而言,鱼的鼻孔即鱼的嗅觉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鱼通常有一对或两对鼻孔,内部有褶皱的鼻囊,大量的神经末梢分布在表层,当水流从一侧鼻孔流入,再从另一侧鼻孔流出后,期间酒的气味分子便刺激神经末梢,鱼的下丘脑会感知气味,再做出反应。鱼的嗅觉异常灵敏,远超人的想象,大致相当于人的几百倍,所以能在众多气味中分辨出酒香气味。

提交优质回答_经验分享提问_优质回答问题经验分享

最后,鱼的记忆,与人的认识不同,鱼的记忆并非7秒,据现代科技研究,鱼的记忆可持续3-5个月之久,所以一旦接受某种气味,短时间内会有味觉记忆的。深秋季节,水底淤泥埋没的植物根茎、碎屑,已经腐烂、发酵,挥发出淡淡的乙醇香气,逗留、栖息在这里的鱼群不时接触这种气味,久而久之对这种气味逐渐接受到喜爱,并且由短暂记忆形成长期记忆。因此一旦有类似植物挥发乙醇气味的粮食酒类窝料入水后,鱼群会迅速聚集。

粮食酒与食用酒精酒的区别

粮食酒的酿造工艺复杂得多,且原材料极其讲究,比如常有的原材料有小米、高粱、大米、小米等,这些材料按照一定的比例选材。酿制的工艺也复杂得多,通常蒸粮、摊凉、加曲、发酵、取酒等等。并且根据材料不同,工艺流程不同,要求等级的差异,周期少则3个月,像酱香类酒则需要1年左右的时间。用他们泡制窝料,都会散发出浓厚的含有粮食香味的乙醇味。

食用酒精类的酿制则简单得多了,质量好一些的则会加入一些糖蜜、薯类,再经过后期的发酵、蒸馏成为食用酒精,最后再经过勾兑、串香、调香成为酒精酒。甚至有些不良商家直接购买一些酒精,再经过加水,添加香料勾兑直接充当酒精酒。

优质回答问题经验分享_经验分享提问_提交优质回答

综上所述,鱼的生活环境,加之鱼的灵敏的嗅觉及味觉记忆,是鱼能够区分粮食酒及食用酒精的基础,而两者之间的差异则是鱼能够辨别两者的条件,所以说用粮食酒泡制窝料,效果强于食用酒精,是有科学道理存在的,并非只凭经验和主观想象。

粮食酒在泡制窝料中的作用

上文从鱼的角度及酒的方面,分别展开叙述,说了鱼偏爱粮食酒的原因,那么粮食酒在窝料泡制的过程中到底起到什么作用呢?

1、丰富味型:这点比较好理解,正因为鱼对粮食酒香有味觉记忆,所以一旦用粮食酒泡制窝料,那么鱼闻到这种气味,自然寻味而至。

2、提供一个反应环境、场所:前文也提到,窝料中不仅只有窝料载体,还有各种诱鱼物质,比如药酒、钓鱼小药,乃至蜂蜜等,如果没有粮食酒液体的参与,这些诱鱼物质就缺乏相互融合、反应的环境、场所,自然气味、物质难以渗透到载体窝料中。

提交优质回答_优质回答问题经验分享_经验分享提问

写在后面

综合上文的介绍,不难看出,鱼喜欢的某种气味、食物,如果单纯地从食物本身出发探究原因,结果可能是不全面的,正如本文所讨论的,鱼偏爱粮食酒,既有粮食酒香的原因,也有鱼的原因,两者共同作用,才有这样的结果。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