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粤港澳大湾区如何发展?首先,必须承认,中国改革开放毕竟只有40年的时间,虽然创造了西方经济学难以解答的中国奇迹,但真论城市一体化、社会分工协作建设经验,中国仍需要不断地向外部取经。方升(园区大会)认为,世界3大湾区中的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对粤港澳区域未来开发是具有一定借鉴意义的。

借鉴优质规划经验分享_规划的经验启示_优秀规划案例

东京湾区

东京湾区建立在首都向外扩散的基础之上,是世界上第一个主要依靠人工规划而缔造的湾区。粤港澳大湾区从70年代诞生之初,就高度依赖政府派驻机构的整体规划。两者在形成过程,同时拥有浓厚的人工斧凿痕迹,与西方凭市场机制浑然天成的湾区截然相反。

借鉴优质规划经验分享_规划的经验启示_优秀规划案例

交通网络

要实现区域一体化,高度发达的交通网络肯定是第一倚仗。东京湾区的交通体系规划是相当到位的。大面积覆盖的交通网络使得人、物得以高效流通。能支撑起这套交通网络的,就是长远而细致的规划。早在20世纪50年代,日本政府相继颁布了《首都圈整备法》、《首都圈市街地开发区域整备法》等多项法律法规,既优化了东京湾区的产业空间布局,也更进一步巩固了以东京为圆心,周边城市联动的科学布局。

规划的经验启示_优秀规划案例_借鉴优质规划经验分享

(东京、横滨、千叶路线图 眼花缭乱,其发达之程度可以想见)

东京湾区基于发达的交通网络架构,钢铁、炼油、石化、电子、汽车、有色冶金、造船、现代物流等产业迅猛发展,成为全球著名的工业产业带。湾区核心——东京都市圈地下轨道交通线有14条之多,可谓四通八达,为整个首都圈计划奠定了最关键的基础。

粤港澳区域一直最为人诟病的东强西弱、发展不平衡问题,追根溯源,首当其冲的就是交通规划。譬如,珠海位于珠江西岸最南端,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不通铁路,从珠江口东岸去往西岸,陆路交通除绕行广州市区,就只能走虎门大桥这个“华山一条路”。换而言之,基本珠海仅能靠公路与珠三角的核心地区发生联系。

而深圳、东莞拥有规模宏大的地铁规划。但其实,对比东京湾区就能发现,这些貌似宏伟的规划,与周边城市联系、分工、合作却始终处于一种不明晰的状态。

产业互补

20世纪60年代起,东京湾区开始实施“工业分散”战略,将一般制造业外迁,机械电器等传统工业逐渐从东京的中心城区迁移至横滨市、川崎市,进而演变发展为京滨、京叶两大产业聚集带和工业区,两地经济总量占据了全日本的26%。而东京的中心城区则不断地强化自身的高端服务功能,重点布局了高附加值、高成长性的服务行业、奢侈品生产业和出版印刷业,成为城市发展的新一轮内驱力。

同时,东京湾区拥有六大港口与大量产业专用码头。京浜、京叶两大工业地带正分别向环抱东京湾的两侧延伸。这种临海大规模的设计布局,做到了高效率的大进大出,将工业地带与东京主要城区大体量人口进行了一定的隔离,又与在腹地东京的金融、总部、研发等功能紧密互动。其强大的制造业、发达的交通网络、明确的区域分工、健全的创新体系,为企业发展提供了绝佳的发展环境。

优秀规划案例_借鉴优质规划经验分享_规划的经验启示

近年来,科技创新和产业优化升级,更成为促进东京湾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湾区内集聚了大量具有技术研发功能的大型企业和研究所,索尼、佳能、三菱、丰田、东芝等大批世界五百强企业总部都位于这一区域内。

由此可见,东京湾区通过人工规划,已顺利将政治、经济、商业、文化、创新等各种功能有机地交织在一起。而粤港澳大湾区位于中国的最南方,肯定不用承载东京首都功能,也不会像东京湾区拥有将近举国3分之一的体量。但如何将金融、贸易、科创、制造、文旅融为一体,增强湾区产业结构性和互补性,仍是粤港澳规划中急需解决的重点目标。

旧金山湾区

旧金山湾区定位于“科技湾区”,是去中心化的城市群。如果勉强判定,那就是硅谷。可问题是湾区多座城市同处硅谷之内,龙头城市范围实在太过宽泛,有等于无。粤港澳大湾区至今尚未确定龙头城市,未来发展方向极有可能是:围绕广州、香港、深圳3座城市的多中心科技创新成果转换高地,与旧金山湾区有异曲同工之妙。

去中心化

旧金山湾区去中心化,是基于其内部硅谷园区的发展历程。东京湾区、纽约湾区以国际大都市为核心向外辐射。但旧金山湾区最重要的硅谷出现一非政府精心规划,二非某座城市引导。这里最早映入美国人眼帘,是西进运动时代的淘金热。可直到二战前,湾区仍是一派田园风光。二战期间,此处开始兴起军工科技。1951年,斯坦福大学为解决科研经费,在学校的土地上建立起了斯坦福研究园,推动学校与科技公司合作,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

(根据地图所示,旧金山湾区地处美国经济边缘的西部地区,斯坦福获得的政府科研经费较东部地区为少,迫使其与企业共同进行创新)

50年代后期,旧金山湾区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硅谷产业园区成长史。而所谓的硅谷(Silicon Valley)指的是高科技云集的加州圣塔克拉拉谷的别称,现在由圣荷西、桑尼维尔、佛利蒙市、圣克拉拉、库帕蒂诺众多城市共同组成。

旧金山湾区重要城市是建立在名不见经传的小城镇内部企业自由创业的基础之上,代表的是一种工业分散布置格局。科技产业发展带动人口集聚,空间上用地不断拓展和蔓延,使硅谷由原来一个个分散布置的独立小镇联结为成片的城市群。每个城市均具有相对完整的结构与功能,由核心向外布局商业服务业区、科研办公区、居住区以及产业区等功能片区。

工业分散

旧金山湾区内支柱产业功能分区成熟,差异化定位明显。旧金山市以旅游、商业和金融发展见长;东湾则以重工业,金属加工和船运为核;北湾葡萄酒业发展良好;而南湾就是硅谷园区的所在地。此处云集了成千上万家高新科技企业,主要涉及计算机、通信、互联网、新能源等多个行业,真可谓群星闪耀。

规划的经验启示_优秀规划案例_借鉴优质规划经验分享

圣何塞自称为硅谷首都,市内共有1000人以上的公司25家,这包含了Adobe系统、BEA系统、思科、和eBay等公司的总部,和Flextronics、惠普、IBM、日立、Ericsson 和洛克希德·马丁、Yahoo!等公司的重要办公室和研发地点。

库比蒂诺市被誉为“硅谷的心脏”,是苹果公司总部所在地。苹果在当地兴建了大量的办公楼作为公司总部。苹果创始人之一史蒂夫·乔布斯去世前曾表态将在当地建设更多新的办公楼。苹果在当地的总部有34300名员工,成为该市员工数目最多的公司,提供的就业岗位占据城镇就业人口的40%,已和该市的就业率牢牢捆绑在了一起。同时,苹果总部落在库比蒂诺市也为城市带来了巨额的税收。

优秀规划案例_规划的经验启示_借鉴优质规划经验分享

山景城是谷歌总部所在地。当1999年搬到这座城市时,谷歌仅有十几个员工和一部分电脑爱好者们才知道的搜索引擎。而现在谷歌拥有2万名员工,成为该城市最大的雇主,占据了 101 高速路北面 North Bayshore 地区几乎所有的办公楼,拥有小镇 9.7%的劳动力,交纳了10.7%的税收,更一度使得山景城人满为患。

刚列举的那几座城市,真论规模,其实未必有多大。但由一家公司主宰一座城市的命运,是当之无愧的“以产兴城”,企业也获得了充足的发挥空间。而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类企业,普遍集聚于深圳的南山区,既不利于差异化竞争,亦导致城市自身拥挤不堪。

尤其华为这类大企业,成本居高不下,环境日益局促的深圳已大幅压制公司施展空间。要想与旧金山湾区那些500强企业并驾齐驱、一争长短,起码得先保障与苹果、谷歌、Facebook一般,占据到足够的产业用地。

(根据地图所示,旧金山湾区知名大学与企业分配如出一辙,同样较为分散,各城市皆有人才供应链,不似粤港澳名牌大学基本集中于深圳、广州、香港3座城市)

内部联系

硅谷园区被一条“轴线”——著名的101公路贯穿其中。Facebook、Google、苹果等全球500强知名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等高端要素,皆沿着101公路平行排列。道路连接旧金山和圣何塞,是名副其实的湾岸高速公路,同时作为世界上第一条允许无人驾驶的高速公路,更是与硅谷遥相呼应,赋予其不少科技感。

规划的经验启示_借鉴优质规划经验分享_优秀规划案例

尽管粤港澳大湾区的未来不存在龙头城市,但以现有城市格局观之,深圳、香港、东莞、广州、佛山5座城市,依旧能组成类似于旧金山硅谷那样的核心区域。而广深科技走廊,或许将顺理成章地变为粤港澳大湾区的101道路。

另外,旧金山湾区早期已存在先进发达的交通体系。海湾大桥最大限度减少了人员在地区内流动所需要的时间和成本,在此之后,又陆续出现了数座主要的跨海大桥,将湾区内的各片区域都紧密地联系了起来,打造出独特的桥梁网络。

优秀规划案例_借鉴优质规划经验分享_规划的经验启示

而现在,旧金山湾区更具备成熟的海陆空交通网络基建来串联起各块功能片区。目前,湾区内共计有七个海港,三个国际机场、两个联邦非民用机场及数个国内机场。区域内跨郡公交系统和铁路捷运系统完善,有四条主要高速公路链接湾区内外。这套交通网络体系因快捷便利,其中一部分也被称之为“旧金山湾区快速交通系统”。

粤港澳大湾区应借鉴的地方

要想富,先修路

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交通建设最需要的不是单座城市,而是应该致力于构建1-2小时工作及生活圈,将“9+2”城市真正联为一整体,补齐交通基础设施的短板。

除目前热议的粤港澳大湾区外,以近期出炉的浙江大湾区规划为例,预计今后5年重点推进交通项目共计70项,估算总投资约1万亿元,5年计划完成投资约7500亿元。其中,仅2018年将重点推进的项目就达44个。

产业分散,错位竞争

粤港澳大湾区必须实施“工业分散”战略,考虑将深圳产业外溢到东莞、惠州、珠海。既解决了一线大城市过度膨胀的问题,又促进了外围地区的工业发展,更为广深港产业升级换代腾出足够空间。

科研资源,尽其所用

粤港澳大湾区气候条件舒适、文化环境开放,产业大陆领先,有助于吸引大批学者、教育机构、研究所、科技人才在湾区内聚集。粤港澳应学习旧金山湾区,加强对企业创新的鼓励和支持。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