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农村青壮年劳力涌向城市,农村土地规模经营成为趋势。大同县西坪镇唐家堡村党支部书记张顺宝,从2013年起,流转村民316亩土地种黄花,成了大同县规模种植黄花的第一大户。2016年,316亩黄花收入100万元,张顺宝成为大同县历史上靠种地收入达百万元的第一人。

张顺宝为什么要带头规模种植黄花?这对村民有什么影响?带着这些问题,4月29日、30日,记者走进唐家堡村,采访了张顺宝。

拿出30万元,大面积种黄花

张顺宝今年42岁,黑红的脸庞,走起路来步履匆匆,仿佛永远在赶路。

唐家堡村位于大同火山群西侧,土地肥沃,水利条件好。全村436户、1058口人,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村里人都想靠种地致富,但苦于不知道种什么好。

1999年春天,在外打工多年张顺宝,回到村里,他想起了父亲的话:“永远不能忘了乡亲们。”一个想法如闪电般照亮了他的心,他要通过种地为乡亲们探出一条致富的路子来,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晚秋时节,张顺宝行走在村西的田间路上,远处经风霜打过的老汉杨一片橙黄,近处站着满地未割的玉米秆子,冻干的叶子在秋风的吹拂下,簌簌作响,张顺宝陷入了沉思,唐家堡村人致富的路在哪里?

他听说邻近村子种地榴子卖了好钱,他就到当地买回试种,此外还种过糖菜、大棚菜、西瓜,但效益都不高。

2011年,县里把黄花作为“一县一业”的主导产业,号召全县农民种黄花致富。时任唐家堡村党支部书记的张顺宝组织党员们开会,讨论种黄花的问题。大家表示,黄花是全县的优势,更是唐家堡村的优势,过去它一直和猪肉一个价,村里人靠种黄花,供孩子们上学。摆在面前的问题是,黄花市场难预测,价格掌握在商贩手里,村里人只能“小打小闹”,挣几个急用钱。

如何让唐家堡村种黄花的优势发挥出来?在每年春天的全县农村“领头雁”培训会上,张顺宝认真地听县领导和专家们讲课,最后定格成一个明晰的思路:有规模,才能有效益;有了规模,黄花的定价才能掌握在自己手里。

2013年春节刚过,张顺宝和妻子商量,准备拿出买楼房的30万元,在离村较远的大岭地,流转300多亩土地种黄花。妻子问他,种那么多黄花咱能忙过来吗,万一有个闪失怎么办?张顺宝坚定地说,咱请人种,再说规模种黄花,总得有人试,成功了,全村人致富就有了希望。

几天后的一个上午,张顺宝在村高音喇叭上和村民们讲,自己想流转大岭地的土地,大面积种植黄花,每亩每年给300元的流转费用。

很快,张顺宝和31户村民签订了土地流转合同,流转土地316亩,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期限是12年,张顺宝付清了当年的土地流转钱。

316亩黄花,张顺宝收入百万元

2013年春天,大岭地换了新的经营者。

太阳照红大岭地时,大岭地已站满了忙碌的人群,张顺宝雇来的30个栽黄花农民工,汗流浃背地忙碌着。

一月后,大岭地316亩黄花栽下去了。

2015年7月初,大岭地黄花灿灿,堆翠叠玉,张顺宝316亩黄花进入采摘季节。

县黄花办在网上帮张顺宝发出招收黄花采摘工的信息,大同大学的志愿者、大同机车技工学校的学生,来帮助张顺宝采摘黄花。

40天不分昼夜的采摘,终于忙完了。一天,一位福建客商来到大同县买黄花菜,经打听,以每斤29.5元的价格,买走了2000多斤干黄花,卖出了当年大同黄花的最高价。

2015年,张顺宝316亩黄花,收入30万元,张顺宝笑了。

2016年7月11日,黄花采摘的日子,张顺宝大岭地的黄花地里,有了南腔北调的说话声,县黄花办招来的63名山东济宁黄花采摘工,正在采摘黄花。张顺宝按照他们每人每天采摘黄花的多少,付给他们工资。

张顺宝给记者抱出一摞笔记本,他说,这些本子上记着每年种黄花的投工、投资情况,每年记两个本子,相当于“种黄花日记”。他告诉记者,这些日记,都是自己一字一句记下的。

2016年,张顺宝大岭地316亩黄花,产干黄花4万斤,收入100万元。张顺宝成功了。他靠心血和汗水,为乡亲们探索出一条规模种植黄花的路子。

村里黄花种植面积达到3000亩

村看村,户看户,村民看的是村支书。唐家堡村党支部书记张顺宝,带头规模种植黄花,在村民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村民们说,村支书能经营300多亩黄花,咱多种几亩没啥。

2015年7月,村民王的有的两个在外打工的儿子回到村里,他们专门到大岭地,看村支书张顺宝黄花地的采摘场面。这年秋天,他们到阳高县一个村子,购回黄花秧,把原来种粮食作物的31亩地都种了黄花。

村民张科,全家4口人,原有13亩黄花,2015年春天,他又种了22亩黄花。现在,他家的35亩承包地种的全都是黄花。

到2016年底,唐家堡村黄花种植面积达到3000亩,10亩以上的黄花种植户有70户。2016年,全村黄花收入1500万元,村里没有贫困户。张顺宝说,种黄花富了唐家堡村人,村里人在县城和大同市买楼房给孩子娶媳妇,有年轻人的家庭,家家都有小轿车。

创办合作社,不忘乡亲们

2017年3月21日下午,唐家堡村村委会办公室椭圆形的办公桌前,坐满了人。农业部的专家正与唐家堡村的干部和村民座谈,了解该村黄花规模种植的情况。

专家最想了解的是如何经营管理316亩黄花。张顺宝这样回答:“要种好这么多的黄花,光靠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首先要感谢党的富民政策,县里把黄花作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来扶持,对种黄花的农民给予资金补贴,让农民的黄花入保险;其次要感谢县涉农部门的服务,我种的大岭地都是县水务局给安装的喷灌设备,县气象局把测量地温的仪器,专门安到我的黄花地;最后,我要感谢父老乡亲们,我没有想到,仅用8天时间,全村31户村民,把316亩土地放心地流转给我12年。

说到激动处,张顺宝眼里闪着泪花。

4月30日下午,记者再次来到唐家堡村,随张顺宝来到他亲手创办的顺民黄花种植专业合作社,4栋阳光晾晒车间的蓝色顶棚,在春阳下发着蓝光,与天空媲美。4台蒸汽锅炉矗立在水泥地上,张顺宝指着个头最大的一台锅炉说,这是今年2月投资2.7万元买的。记者看到,在合作社东南角的地沟里有几个仪表,信号不断闪烁,张顺宝说,那是去年6月合作社投资30万元,建的地下恒温库,遇到阴雨天,黄花不能晾晒,把馏好的黄花放在恒温库里,三五天也没问题。

傍晚,记者要离开顺民黄花种植专业合作社,回首时注意到,合作社蒸馏车间的白色砖墙上,书写着一个红色的“德”字,显得方正、朴素、简洁,给人以庄严之美。村里人说,这个“德”字是张顺宝专门请人写在墙上的。大家明白了张顺宝的良苦用心,他要以德待人。他曾说过,心怀百姓是最大的德,永远不能忘了乡亲们。

本报记者 刘俊卿 通讯员 孙掌宽 魏军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