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汤贞敏詹春青
办出学校特色,以特色求强势、以强势创品牌、以品牌促发展,既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多样化的必然要求,更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题中之义。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 特色是衡量一所学校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一所学校的魅力所在[1]。根据实施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特色课程视域下普通高中特色发展的理论与个案研究”的需要,为探索广东中小学特色学校创建的策略与路径,总结成功经验,发现典型案例,引领中小学特色学校创建实践,广东省教育研究院2016年开展“广东省中小学特色学校创建”优秀方案征集活动,共收到389份申报方案。本文通过分析其中的198份优秀方案,概述当前广东省中小学特色学校发展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建议,以期对加强中小学特色学校创建有所启示。
一、 对中小学特色学校的认识和理解
(一)何谓特色学校
关于特色学校的概念,众说纷纭。王承(1994)认为,“特色学校,是指在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本校的优势,选准突破口,以点带面,不懈努力,逐步形成自己学校的独特风格”[2]。杨育华(2011)认为,“特色学校是在遵照教育方针、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在创造了教育核心价值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对人多元发展需求,在追求教育附加值的过程中,形成了综合的、优质的、影响深远的特色的学校”[3]。从这两位学者对特色学校概念界定来看,前者的落脚点是“独特的风格”,后者的落脚点是“学校”。我们认为,特色学校不仅要形成个性的办学风格,而且要产出优秀的办学成果,产生良好的育人效应。因此,我们认为中小学特色学校的基本内涵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学校具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切实可行的育人目标、优良的办学传统和丰厚的文化底蕴;二是在学校发展理念、学校文化、课程教学、学生活动与发展指导、师资队伍建设与教育科研等方面形成特色,取得系列科学成果;三是学校特色创建在学校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中有充分体现,相关特色创建工作覆盖面广,师生普遍参与并获得良好发展;四是学校特色创建遵循一定的路径,明确本校的特色定位,逐步形成有别于其他学校或者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高效且相对稳定的办学风格、发展方式、育人模式。
(二)学校特色与特色学校的关系
关于学校特色与特色学校的辨析,有不少学者对两者进行了比较,并指出其异同之处。陈振响(2012)等认为,学校特色是初级阶段,特色学校是高级状态;学校特色是较低层次的概念,特色学校是较高层次的概念,是学校特色的整体提升和系统整合[4]。我们认为,学校特色和特色学校两者的关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学校特色和特色学校是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特色学校建设一般要经过学校特色的孕育、变革、生发、形成体系、相对稳定的过程。学校先是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个别或局部优势即学校特色,这是学校创办特色的发展阶段;随后,学校不断拓展和深化这种优势,渗透到办学育人各方面、各环节和全过程,产生整体效应,形成特有的发展模式,成为特色学校,处于稳定的阶段。另一方面,学校特色和特色学校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学校特色是指在某个项目或方面有特长、优势,是形成特色学校的基础,而特色学校则是学校特色的发展和升华,是学校整体特色风貌的形成。
二、中小学特色学校创建的基本现状
广东中小学特色学校创建,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引领下,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依归,以先进独特的办学理念为灵魂,以高效创新的课堂教学为基础,以丰富多样的课程为支撑,以业务精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为保障,致力于促进全体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健康发展。
(一)整体布局、统筹规划,以特色学校创建推动学校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通过申报方案可以看出,特色学校创建大致分为两大类型,分别是全面发展型和单项发展型。全面发展型,指学校从整体办学的高度,对特色学校的创建理念、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等方面做好顶层设计,在办学理念、办学传统、学校文化、课程建设、教学管理、德育模式、师资建设等方面全面规划、协同发展。全面发展型学校特色发展路径是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系统打造,基本路线和步骤是“特色定位——顶层设计——全面施工”。此类学校办学风格独特,培养目标明确,在办学理念、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机制上都有独特的思路和明确的措施,全方位、成体系打造学校特色。如深圳市龙华新区玉龙学校,在“生活为源,发展为本”的办学理念引领下,设定“学会生活”“学会审美”“学会创造”的教育目标,创设高雅的校园育人环境,开发成体系的“新生活教育”校本课程,举办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立足生活办教育,让教育源于生活、回归生活,形成鲜明的“新生活教育”学校文化,为培养具有现代生活素养、宽广国际视野的新时代“君子”奠定坚实的基础。单项发展型,指学校结合地方文化资源或学校独特的办学优势,将特色集中在局部领域挖掘提炼,打造单一或少数特色项目,形成学校特色。在此次申报的创建方案中,全面发展型的特色学校占66.67%,这一类型的学校主要分布在广州、佛山南海区、珠海高栏港经济区等地;单项发展型的学校占33.33%。
(二)项目凝练、以点带面,以特色项目辐射引领特色学校建设
如前所述,此次申报方案有三分之一的学校在特色上为单项发展型学校。该类学校根据本校某方面优势或充分挖掘地方和学校文化资源,在体育或艺术等方面找准单一项目加以建设,因势利导,深入挖掘,不断升华,形成自己的特色。从申报方案来看,大部分学校的特色项目是在办学理念的引领下,对已有的学校历史和文化传统深入挖掘,有计划地围绕创建目标,采取有力举措,形成比较持久、稳定的学校文化特征。如佛山市顺德区容桂城西小学,通过开展少儿水乡画特色学校建设活动,成为广东省少儿国画特色教育与创作实验基地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实验基地。从特色项目的类型看,22.73%的学校选择科技类(含航模、天文、创客、互联网+等),19.70%的学校选择体育类(含足球、武术、象棋等),18.18%的学校选择艺术类(含美术、京剧、脸谱、传媒等)。当然,还有其他类型,如人文(含德育、名人故事、社团活动等)、音乐(声乐、器乐等)、学科教学(含语文阅读、语文写作等),以及传统文化(含书法、绘画、陶瓷等)。这类学校的特色建设正处在从特色项目到学校特色再到特色学校的发展过程中。
从统计数据看,特色项目最多的是科技类,大部分分布在珠三角地区的学校,集中表现为根据当今经济社会及科技发展趋势,借助科技手段辅助教育教学发展。如深圳市大鹏中心小学、东莞市塘厦第一小学、佛山市南海区罗村高级中学等开展创客教育,打造以创客为特色品牌的校园;深圳市龙岗区凤凰山小学、河源市第二中学、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盐步中心小学、深圳南山区松坪学校等以智慧教育为特色,引领学校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
(三)课程承载、形成体系,将特色学校建设落到实处
课程既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也是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内容。同时,课程也是学生个性发展的载体,是学校特色发展的试金石。上海市、浙江省、辽宁省、广州市中小学特色建设都把课程和教学作为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以评定学校的特色发展程度。综观此次全省的申报方案,大部分学校基本能够在国家、地方和校本三级课程的管理、开发和实施中,把硬件、师资和积淀的文化与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形成校本特色课程体系。如深圳市罗湖外国语学校的学本课堂,在原有外语特色课程的基础上,加强传媒艺术和人文素养校本课程建设,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通过循序渐进、逐步推进的方式实现将学本课堂的理念转化为以学生为本、学习为本、学法为本,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的教学实践,实现从教师中心鼓动课堂向学生中心探索课堂转型。又如佛山市南海区南海实验小学在宽教育理念下,有机整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构建“以生为本,宽基础、多层次”的宽教育课程体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创造宽广的课程平台,推进学校课程体系特色化与精品化发展。再如佛山市南海区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恒大南海学校,以儒家“君子文化”为课程设计的出发点,构建君子与自身、君子与自然、君子与社会三个维度的校本课程,从这三大维度出发,根据课程目标与内容,全面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进行整合,划分为五大领域,分别是君子人格课程、智慧课程、健体课程、艺术课程和环境课程。
(四)丰富内涵、提升品质,巩固和传承学校办学成果
学校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过程中,在一定的经济社会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影响下所积淀下来的,为绝大多数教职工、学生所认同和遵循的精神品格与文化观念,是一所学校本质的、个性的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是打造学校特色、创建特色学校的关键,是学校特色发展的灵魂。只有加强建设学校文化,才能更好地提升学校特色的内涵品质,更好地巩固和传承学校特色成果。从此次申报方案来看,大部分学校的文化建设基本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学校精神文化,如佛山市南海区民乐小学,开展“寻找黄飞鸿足迹”课题研究,在校本课程建设中引进黄飞鸿狮艺武术,逐渐提炼出校园“飞鸿精神”——梦想、坚毅、仁爱。二是学校物质文化,如珠海市高栏港经济区金洲小学,利用海岛资源,建设海洋文化特色学校。三是学校行为文化,如深圳市宝安区坪洲小学,依托深圳这块改革开放的热土,开拓创新,提出并践行“开放式教育”,塑造教育品牌。四是学校形象文化,如广州市第三中学在办学理念引领下,开发各种蕴含“弘爱教育”意义的学校文化标识,如校徽蕴含着“用爱心捧起国家的未来”之义;又如,蕴含和外显学校办学理念和“弘爱教育”特色的景观:四合院——“爱之根”(拥有152年历史的原圣心中学教学楼)、明德楼——“爱之源”(满足学生个性需求的体艺教学楼)、时间长廊——“爱之境”、格言碑文——“爱之文”(激励学生成长)。
三、中小学特色学校创建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全省大部分地区、学校能够结合自身实际,找准定位,努力打造学校特色和特色学校,但是也有部分地区、学校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对特色学校的内涵理解不一致,缺乏系统和深度,在特色发展认识上存在局限性
本次特色学校创建方案征集,为全省首次,目的是促进学校发展的整体构思、统筹规划、逐个突破,实现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使特色建设由部分到整体、由局部到全局,全面提升特色建设的内涵、层次、水平。从申报的方案来看,有三分之二的方案从办学理念到文化标识到课程创新再到教学改革有整体设计,但是也有近三分之一的学校对特色学校的内涵理解仅停留在传统的艺术、体育等个别特色项目的优势打造上,还有的学校仅仅把打造特长生学校作为特色学校创建的唯一路径。事实上,特长生培养更多地注重知识层面或技能层面的发展,如外语特长生、体育特长生、艺术特长生,而特色学校更多的是着重于学校文化和精神层面的发展,对学校办学的影响是全方位、全过程的[5]。这反映了学校层面对特色发展的认识仍然存在局限性。
(二)缺乏顶层设计,政策指引不到位,学校特色发展出现短期化和功利化现象
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都对普通高中明确提出优质化、多样化、特色化发展要求:“促进办学体制多样化”,“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探索综合高中发展模式”。但目前国家及省尚未提出明确的指导意见、实施细则及建设指引。同时,全省缺乏中小学特色学校申报机制,学校在特色建设经费投入、人员编制、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缺乏政策支撑。从申报的方案来看,有个别地市或区域如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江门市、佛山市南海区等已经开展特色学校评选活动,学校特色建设理念较为先进,底子比较厚实,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前景。但从全省总体来看,更多的学校只是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独自探索,有部分学校的特色项目建设有短期化和功利化倾向,一定程度上存在为特色而特色、为做强而强做的现象。
(三)教育发展不均衡,区域差异性较大,学校特色发展水平悬殊
从申报方案的分布及质量来评判,不难发现,全省中小学特色发展呈现明显的不均衡现象。一是区域分布不均衡。全省申报方案的地级以上市共15个,有6个地市没有申报,申报方案的地市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佛山市(含顺德区)、深圳市、广州市居前三。二是学校类别和学段分布不均衡。申报学校大部分集中在小学阶段,其次是初中,再次是高中。这与小学的升学压力相对较小,初中和高中升学压力逐渐增强等学校内部和社会外部影响因素有一定的关联,但与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和转变教育发展方式的要求有一定的相悖性。三是申报方案质量参差不齐。大部分申报方案能做到整齐、规范,尤其是获得一等奖的申报方案逻辑梳理清晰、成果呈现丰富、亮点突出、创新点明显,没有获奖的申报方案质量确实一般。获一等奖的学校大部分来自珠三角地区,而粤东西北地区则相对较少。
上述这种情况,与全省教育发展不均衡、区域差异性较大相一致,与部分学校尚未转变办学理念、教育行为相关联。事实上,个性是学校与生俱来的内在属性。就像每一个学生都是个性的独立体,每一所学校也都有发展的潜能,都是潜在的特色学校。一般来说,不存在办不出特色的学校,只存在没有办出特色的学校,学校之间只是特色发展的程度不同而已。之所以有些学校特色办学成效不大,可能与学校领导班子的精神风貌、办学理念、办学行为有关,可能是没有找到特色发展的定位和突破口,可能是缺少特色建设的信念和信心,或者还有其他客观原因。事实上,仅就特色发展而言,每所学校都有发展的潜能和空间,都可大有作为。
四、中小学特色学校创建的策略与路径方法
(一)明确特色定位、找准突破口,形成学校独特的办学风格
当下,大多数学校在努力寻找外在环境条件与内在自身情况相符合、相匹配的特色发展定位。一般而言,学校先把一个或若干个特色项目确定为特色发展的切入点,努力加以建设,最终使其拓展为代表整所学校特色发展的典型特征,并形成整所学校独特的办学风格。
纵观全省特色学校创建优秀案例,基本上围绕五个方面进行特色打造:一是以独特的办学思想和理念引领学校特色发展。办学思想和理念作为学校观念文化系统的核心,在学校特色发展中占据着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引领的地位,获奖的方案普遍体现出独特的办学思想和理念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二是建设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是建设特色学校的支柱,应把学校正确的办学思想和理念内化为每个教师的自觉行为,形成共同的教育价值观,达成共同的行动目标。三是把课程与教学作为学校特色发展的重要抓手和主阵地,创新课程教学目标、内容、过程和方法,从根本上转变教师教的行为与学生学的行为,以人为本、尊重科学、遵循规律。四是开展特色校本教研。学校特色发展既需要实践探索,也需要科学教育理论指引,更需要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做到学思结合、知行合一。五是丰富发展校园文化,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保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相向而行,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挖掘学生潜能、展示学生个性、激发学生兴趣,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
总之,中小学特色学校创建应当立足校情,通过拓展已有优势或突破现有困境等方式选择恰当的、适合本校特色发展的着力点、突破口,在学校整体发展规划中谋划建设,拓展深化特色项目。在此基础上,创新发展模式,形成更独特、更优质、更向上且相对稳定的办学风格和发展模式。
(二)完善顶层设计、加强政策指引,把握学校特色发展的动态特征
顶层设计,是指用系统论的方法,从全局高度,对目标任务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要素进行统筹规划,以集中有效资源,高效快捷地实现目标[6]。如,英国制定了一系列学校特色发展的政策措施,以保障学校特色发展有序进行。1994年,英国制定特色学校计划(Specialist School Programme,SSP);1997年,英国发布教育白皮书《追求卓越的学校教育》,将特色学校计划置于“学校教育现代化策略”的中心;2001年,英国教育标准局发布《特色学校:发展的评价》(Specialist School:An evaluation of progress)[7];2010年,英国颁布新的《特色学校指南》[8]。由此可见,英国从政府层面为特色学校创建与评估、特色学校之间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政策保障和建设细则指引。从国内外的学校特色发展实践来看,实现学校特色发展,避免学校在特色发展中出现短视和功利行为,尤其需要政府对所有学校特色发展进行宏观规划,包括在区域结构布局、资源配置、考核评估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9]。教育行政部门应该从系统和全局出发,制定相应的特色学校创建政策指引和评估细则,对中小学特色发展的目标、阶段、类型、评价等进行统筹考虑并明确界定,合理调控和分配资源,优化育人环境,提升教育质量。
做好政策指引和顶层设计,首先,要明确学校特色发展的阶段性、过程性。特色发展是一个渐进和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一般需要经历“特色项目——学校特色——特色学校”三个发展阶段。其次,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特色发展阶段,确定相应的特色项目并构建整体发展平台,引导中小学根据自身发展情况找准定位,做好自主规划。第三,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专家对学校特色发展定位和发展规划进行评议,确定学校特色发展的定位和阶段,并指出不足、提出改进意见,促进学校特色发展持续下去。
(三)转变发展方式、缩小区域差异,促进中小学优质均衡发展
粤东西北地区的中小学特色建设主动性和成效较为落后。为了加强粤东西北地区的中小学特色建设,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建立导向机制和帮扶机制,有针对性地指导和帮助落后地区中小学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学校特色发展。首先,要促进落后地区中小学校长更新办学理念,提高其对学校特色办学意义的认识。没有特色就没有吸引力和竞争力。办出学校特色并非为了追求名义上的特色,而是源于现实与长远需要。彰显特色,是时代变革的呼唤,是办学规律的体现,是学校突显个性、持续向上的需要。校长是学校改革发展的核心和灵魂,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长要秉承文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凝心聚力、凝神聚气,形成符合以人为本、尊重科学、遵循规律要求的办学理念并长期实践。其次,要促进落后地区中小学转变管理方式。国家和省的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都要求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为推进学校特色发展,学校要健全特色管理制度,调动家长、校友和社会各界有效参与,汇集各方资源,形成政府、学校、家庭、社区等多方协同共治、开放共享的学校特色管理体系。再次,要促进落后地区中小学加强校长、教师培训和交流,尤其要提高校长课程领导力和教师设计、开发、实施课程的能力,提高课程教学水平,使课程充分反映区域及学校的历史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学生健康成长成才需要,使学校的特色优势有强力支撑并得到充分彰显。
参考文献:
[1]赵锋,徐倩.每一所学校都是潜在的特色学校—专访上海市甘泉外国语中学校长刘国华[J]. 上海教育,2014(9):37.
[2]王承. 特色学校管窥[J]. 中国教育学刊,1994(5):55.
[3]杨育华.普通高中特色发展研究——基于湖南省株洲市普通高中特色发展的分析与思考[D]. 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11.
[4]程振响,季春梅.特色学校创建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5]傅国亮. 每一所学校都是潜在的特色学校——关于特色学校的七点认识[J]. 人民教育,2009(3):22.
[6]百度百科.顶层设计的基本概念[EB/OL]. 顶层设计
[7]张羽寰,孟伟,李玲.从“特色学校”到“自由学校”——英国多路径改进薄弱学校政策述评[J]. 上海教育科研,2012(6):31-32.
[8]潘发勤. 英国《为儿童和学习者的五年战略》概要[J]. 全球教育展望,2004,(9):59.
[9]陈丽,柴纯青等.普通高中特色建设:谋划与实施[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注: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项目“特色课程视域下普通高中特色发展的理论与个案研究”(项目批准号GD14CJY03)的成果之一。(文章来源:《广东教育》综合版201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