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背景:2021年,贵州省审计厅组织实施的黔西市乡村振兴试点审计项目荣获全省优秀审计项目一等奖。该项目聚焦脱贫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政策落实情况和资金管理绩效,揭示了扶贫项目资产管理、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方面的问题57个,移送案件线索6条,促进兑现农户补助资金和支付企业工程款9225.02万元,推动出台制度7项(其中省级层面3项),形成了2篇获得省领导肯定性批示的审计专报(信息);根据试点经验形成的《贵州省乡村振兴审计指引(试行)》为全省范围乡村振兴审计的全面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2021年,贵州省审计厅决定对全省66个脱贫县有序开展乡村振兴审计,首先选择了脱贫摘帽较早的黔西市进行试点审计。在脱贫地区开展乡村振兴审计,对我们来说,没有现成经验可借鉴、参考。我们认真落实研究型审计要求,紧紧围绕“审什么”“怎么审”开展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果。
“审什么”是试点审计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只有把审计重点找准了,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现场审计开始前,我们利用近2个月的时间进行审前研究,学政策、勤调研,搜集乡村振兴领域各类政策文件88份,编印了《乡村振兴政策法规汇编》,组织参审人员集中学习。此外,我们还向省乡村振兴局、农业农村厅、财政厅、发改委等单位了解相关工作规划、具体实施方案、任务及资金下达文件等资料。针对疑难问题,还安排审计人员到上述单位走访座谈。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我们确定了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及帮扶、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农业产业发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6个方面的审计重点。
“怎么审”是试点审计要着重解决的问题。现场审计阶段,针对农户和农业项目数量多、高度分散,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我们进一步优化了审计组内部结构,创新大面积项目核查方法,有效提升审计效率,坚持边审计边研究,编制了符合全省实际的乡村振兴审计指引。
一是打破传统审计组的垂直架构。我们将审计组按业务板块设置资金组、扶贫动态监测及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组、扶贫资产组、高标准农田组、乡村产业组、人居环境组等6个审计小组。资金组的主要任务是摸清该市投入到乡村振兴相关领域的资金总量和市财政分配到各乡镇、各部门的资金,提出需要重点抽查的部门、乡镇和项目;扶贫动态监测及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组负责审计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5年过渡期主要帮扶政策延续落实情况、防贫动态监测机制建立运行情况和易地扶贫搬迁资金项目管理及后续扶持情况;扶贫资产组负责对该市各级各部门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使用各级各类资金形成的扶贫项目资产情况进行审计;高标准农田组负责审计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和后续管护使用情况;乡村产业组负责审计该市乡村产业项目实施情况及效果;人居环境组负责审计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点任务完成情况和项目实施情况。主审编入资金审计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统一调度审计组工作。
二是创新大面积项目核查方法。在一些覆盖面较大的项目审计中,我们采取了“大数据筛查发现疑点—审计组深入一个乡镇现场核实—市级主管部门组织全面排查—审计组再进行抽样核实”的方式解决了核查量大、人手不够的问题。这一方法在后续开展的乡村振兴审计中得到广泛应用,取得良好效果。在对该市数万亩高标准农田的审计中,我们还创新应用“总体分析、发现疑点、分散核实、系统研究”的数字化审计方法,运用ArcGIS技术对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进行了矢量图斑比对分析和现场核查,大大提高了核查效率。
三是坚持边审计边总结经验。我们固化了试点审计经验,编制形成了《贵州省乡村振兴审计指引(试行)》。此次试点审计的一个主要任务是探索符合贵州省情的乡村振兴审计方法路径,为后续全面审计提供工作指引。在现场审计阶段,6个审计小组把前期在省级层面调研获取的有关资料信息与黔西市实际情况有机结合,对分工负责的审计领域怎么审、审计可能会发现哪些主要问题、通过审计要达到什么效果等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和反复推演,按照“基本概念、审计目标、政策法规、审计思路、审计方法步骤、常见问题及适用法规、审计处理处罚意见、审计表格”的模板编制各自领域的审计指引。在现场审计的最后阶段,审计组组长组织全体审计人员对审计指引进行了再研讨、再打磨,最终编制了一部简洁易懂、便于操作、规范统一的《贵州省乡村振兴审计指引(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