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优质村庄规划经验_借鉴优质村庄规划经验_借鉴优质村庄规划经验

《江西婺源:规划先行 农旅融合促振兴》一文入选农业农村部《2018-2019年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实施报告》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分步实施,科学推进。江西省婺源县将全域乡村作为一个开放式的大景区进行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坚持规划引领、规划管控、规划实施,建设“中国最美乡村”。

江西婺源:规划先行 农旅融合促振兴

婺源,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建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与皖、浙两省交界,原属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土地面积2967平方公里,素有“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之称。全县辖16个乡(镇)、1个街道、1个工业园区、201个村(居)委会,人口37万,因生态环境优美和文化底蕴深厚,被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这里长年青山环抱、绿水荡漾,森林覆盖率达82.64%,是国家生态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中国天然氧吧。

进入新时代,婺源践行新发展理念,实施“发展全域旅游、建设最美乡村”战略,坚持以规划为引领、以文化为底色,大力推进农旅融合发展,带动全县70%以上的人吃上了“旅游饭”,走出了乡村振兴的“婺源模式”。

以规划为引领 绘生态宜居蓝图

借鉴优质村庄规划经验_借鉴优质村庄规划经验_借鉴优质村庄规划经验

“树养人丁水养财。”在婺源,水口林与错落有致的徽派民居勾勒出优美的水墨画,是村落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村庄生态宜居的重要体现,大凡百年以上的村庄都建有经过精心规划设计的水口林。但曾几何时,因为滥砍滥伐,当地水口林和天然林遭受严重破坏,农村生态环境拉响了“警报”。

“1992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我选了秋口镇渔潭村水口的一片天然林作为示范点,建起了自然保护小区。”没退休前,郑磐基是婺源县一名普通干部,当年,他为保护生态环境,提出创建自然保护小区的构想。

郑磐基的首创,很快成为婺源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亮点,当地决定在全县开展生态环境保护调查规划。目前,该县已规划建立自然生态型、珍稀动物型、水源涵养型等六类自然保护小区193处,绿化公路500多公里,划定县域国土面积的54.23%为生态保护红线,以人大决议方式实行天然阔叶林长期禁伐……几乎村村都有了自己的保护小区,到处都是绿色的世界,成为亚洲越冬鸳鸯最多的地方。

尝到创新规划建立自然保护小区的“甜头”后,婺源不但坚持将绿色作为发展“底色”,还全面下好规划“先手棋”,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先后编制完成全县15个乡镇总体规划、6个集镇建设规划、131个行政村规划和470个自然村规划,完成了《婺源县城乡总体规划暨“多规合一”》《婺源县美丽宜居试点县建设总体规划》《婺源县县域村庄布局规划》《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等编制,新建了婺源县城乡规划展示馆,实现“全县一张图,县域全覆盖”。

值得一提的是,婺源县为落实江西省2018年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部署,编制了《婺源县乡村振兴规划》,全面探索乡村振兴的“婺源模式”。

“县镇村,路景房,规划无处不在。”新时期,婺源以景区和古村落规划为点,以主要交通干道沿线规划为线,以全县村庄建设规划为面,着力构建“一个中心城区、三个副中心集镇、一百个文化生态特色景观村”的三级城镇框架体系,使得整个县域范围内村镇建设布局合理、风格统一、品位提升。该县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等称号,拥有“国字号”金牌荣誉30余项。

以规划强管控 显徽风古韵特色

借鉴优质村庄规划经验_借鉴优质村庄规划经验_借鉴优质村庄规划经验

历史上,婺源古属徽州1200余年,其建筑风格、民俗风情、人文理念等,都在徽文化背景下发展、成长、壮大起来。徽文化,既是婺源的特色,也成为了婺源的名片。

走进婺源县江湾镇大畈村“砚街”,两旁砚台店鳞次栉比,顾客络绎不绝。“我们全村2300人,80%从事歙砚及镇纸、砚盒、砚盒油漆包装等生产”,村支书汪金成说:“由于没有规划,过去村民到处摆摊设点、架梁搭棚卖砚台、制砚台,乱象丛生不仅降低了中国四大名砚之一的歙砚身价,还损害了婺源作为歙砚原产地的名声。”

问题摆在眼前,如何解决迫在眉睫。为不破坏歙砚原有加工销售环境,当地在大畈村规划出歙砚加工区、销售区,将加工销售分离,集中整治乱搭乱建、占道经营等行为;同时,将村容村貌、农民建房、经营秩序等纳入村规民约,买卖要明码标价、诚信经营等写成“微家训”“晒”上门墙,成为全村共同遵守的“公约”。如今,大畈砚台街已成为江西省产业示范街。

“古色”是婺源徽文化的重要“成色”,当地加强古建保护。在《江西省传统村落保护条例》基础上,婺源举一反三,尤其把历史文化名村和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作为重中之重,及时编制并严格执行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和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坚持使用老料修旧如旧,留住徽州风貌。该县一方面从县旅游基金中提取30%资金,作为古建维护专项基金;另一方面每年从县财政拿出600万资金,按古建维修总费用的30%进行补助。截至2018年底,当地累计维修古建900多幢。在此基础上,婺源通过引导农民出租老宅、易地搬迁等方式,建立古建保护认领机制,广泛吸引民间投资,将古建改造成古宅民宿,抢救古建资源。目前,该县思口镇以老祠堂正和堂改造的“西冲院”、英国人爱德华修缮的“天净沙”、左宗棠故居改造的“将军府”等为代表的精品民宿形成了巨大的产业集群效应;江湾镇晓起村、上坦村的古宅民宿连片成规模,涌现出了“云水谣”、“晓起揽月”等一大批民宿品牌,全县现有民宿600余家,其中高端古宅民宿100余家。

“‘将军府’是清朝名将左宗棠在婺源的住所,因为年久失修,一度濒临倒塌。我将房子租下来改造成民宿,最大限度维持原有风貌,展现雕刻、生活、茶艺文化,村民都说我超度了一次‘新生’。”如今,方秀瑛的“将军府”作为婺源精品民宿的代表,正以“古宅今宿”的方式绽放新生。不得不说,古宅民宿以经营收入“反哺”古建筑保护,成功为古建筑保护“造血”,既实现古建筑保护可持续,又创造古建筑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的价值。

“我们坚持把徽文化作为提升全域旅游内涵和品质的重要支撑,充分发挥徽文化在江西乃至全国独树一帜的优势,打造出具有婺源特色的文旅融合品牌。”据该县旅游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晖介绍。为此,婺源坚持“疏堵结合”、规划管控,留住“婺源符号”。该县按照江西省开展农村建房规划管理试点工作要求,组织专家团队设计30套徽派建筑图纸编印成册,免费提供给群众建房选择,要求所有村镇新建房屋都必须按徽派风格建设,同时,对所有非徽派建筑进行立面改造,坚持“将徽派进行到底”;编制村庄整治规划,对影响徽派建筑风格、村容村貌整体和谐的太阳能热水器、不锈钢水塔、铁皮棚等现代化生活设施,采取拆除、改色、改位、改形等方式,进行整治整改、艺术处理,既保持美观又方便群众生活;按照建设地点不同,依据村规民约由理事会收取数额不等的保证金,强化“制度管理”,做到“有礼、有力、有节”,取得明显成效,赢得社会好评。

如今,婺源成功探索出了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保护的“四种模式”,即:整村搬迁、多业态融合的“篁岭模式”,民宿聚集的“延村模式”,乡村治理的“汪口模式”,休闲度假的“李坑模式”。目前,全县拥有14个历史文化名村、28个中国传统村落。走进婺源,仿佛走进了“徽派建筑大观园”,处处透出浓郁的徽风古韵,婺源因此获评“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

以规划促发展 兴农旅融合产业

借鉴优质村庄规划经验_借鉴优质村庄规划经验_借鉴优质村庄规划经验

“跑一场婺马,观一路婺源美景;品一尾荷包鲤鱼,尝一次婺源美食;看一场山水实景演出,听一段婺源故事……”围绕江西省开展“十百千万乡村旅游点建设计划”,婺源积极培育发展特色小镇、特色村庄、田园综合体,促进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成为海内外游客理想目的地。

“建筑呈‘古色’,生态呈‘绿色’,我们村‘古绿相融’,过去一直‘养在深闺人不识’,空有大好风景。”秋口镇官桥村支书朱玉书说起村庄近几年的“提档升级”,立刻就打开了话匣子,“自从县里发展全域旅游、建设最美乡村以来,我们就按照规划打造新农村,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观景台、游步道、停车场……去年还被评为省3A级乡村旅游点,现在我们村也有‘写生客’‘背包客’啦!乡亲们都在村里开‘农家乐’、办民宿,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啦!”

官桥村只是一个缩影。近年来,婺源按照“规划围绕产业定、产业围绕民生转、民生围绕百姓干”的思路,聚焦农村短板,大力建设秀美乡村和“四好农村路”,实现全县新农村建设全覆盖,其中,仅2018年和2019年,该县就投资3亿元,精心打造了30个高品质示范村点和800多个秀美乡村建设点;投资16.48亿元,实施“四好农村路”县道升级改造项目,实现全县三级以上县道比例达90%,建成“半小时通达圈”。

同时,婺源按照江西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百日攻坚“净化”行动要求,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实行农村生活垃圾清扫保洁转运第三方治理,投资建设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大力开展农村“厕所革命”。仅2019年,该县就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新建公厕84座、改建40座,完成农户“改厕”7200座,获评“江西省最干净县”。

“我们强化部门联动协调,共同推进规划落地,着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促进乡村旅游发展。”该县负责人介绍。婺源一方面按照县域规划,对旅游资源分布、旅游设施建设等进行全面统筹,着力新建改造升级标识标牌、停车场、旅游公厕、农村公路等基础设施;另一方面大力推动农业农村、自然资源、住建、水利、交通等相关部门融入乡村振兴,把农村打造成资金、项目、土地指标等要素汇集的“洼地”。

在此基础上,婺源立足旅游、生态、文化优势,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发展升级,按照产业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差异化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实现了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相互促进。

作为婺源旅游“成名曲”的油菜花,在当地农业结构调整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将主要旅游路线沿线、村镇可视范围等规划成赏花“主打区域”,打造出12万亩油菜花海,实现“一花两益”,既可以卖风景增加旅游收益,又可以卖菜油增加农业收益。2019年金秋十月,在“中国四大花海之一”的江岭景区,千亩梯田油菜花竞相绽放,吸引了一拨拨海内外游客的目光,全球首例反季节油菜种植取得成功。“10月居然能看到油菜花,真是让人意外、让人惊喜。”北京游客廖女士对婺源创新种植秋季油菜花竖起大拇指。该县2019年赏花高峰期接待游客达520.6万人次、综合收入42.7亿元。

如果说赏花是婺源的“新经济”,那么茶业就是“老传统”。“婺源绿茶唐载《茶经》、宋称绝品、明清入贡,中外驰名。”该县大鄣山乡鄣山村“藏身”在海拔930米的高山上,优越的自然环境非常适合种植茶叶,全村158户都是茶农,茶叶自古就是家家户户的主要经济来源。68岁的老茶农汪志钦一年光茶叶收入就超过7万元,他跟茶打了一辈子交道,供养了3个孩子上学。据村支书汪飞介绍,村里成立鄣山顶土特产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茶农”模式,带动村民“抱团取暖”,实现人年均茶叶收入突破6000元。

茶业不但是婺源茶农的安身立命之本,更是当地重点扶持的富民产业。新时代,该县围绕茶产业发展规划,以茶园采制体验、山野游览健身、登山观光眺望为主题,建设婺源绿茶产业园和生态茶园观光休闲旅游区,开发集采茶、制茶、品茶、购茶、斗茶及观茶艺、学茶艺、看表演于一体的生态休闲游、风情体验游、茶园农家乐等,丰富现代农业内涵,促进茶旅融合发展。2019年,该县拥有茶园面积19.7万亩,婺源绿茶品牌价值达23.45亿元。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婺源将一以贯之践行新发展理念,全面统筹规划,不断拓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转换通道,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奋力打造全国乡村振兴的示范和标杆。

借鉴优质村庄规划经验_借鉴优质村庄规划经验_借鉴优质村庄规划经验

编 辑:江文海王芷苓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