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推广“阜南样板” 打造“三链协同”着力在更高层次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近年来,安徽省全面推广“阜南样板”经验,示范带动各地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为抓手,坚持把政策资金用在刀刃上,推进产购储加销“五优联动”,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协同”,有效推动全省粮食产业提质增效,呈现“一花引开百花香”的良好局面,为在更高层次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坚持固底板、补短板、锻长板,着力做强粮食产业链

一是向前端延伸,建立优质粮食生产基地。支持示范县、示范企业推广“公司+合作社+种粮农户”等合作模式,建设优质粮食规模化生产基地,推广订单种植,从源头上增加优质粮食供给。2020年,安徽省落实优质专用小麦2682万亩、水稻种植面积2426万亩,分别占小麦、水稻播种面积的63.3%、62.8%,全省优质粮油增加量727.6万吨。

二是向中端发力,补齐粮食精深加工短板。支持企业改造生产线,发展粮油精深加工。开展“双招双引”,先后引进中化、中粮、金沙河、益海嘉里、五得利、中裕食品等龙头企业来皖建设产业基地,促进粮油产品提档升级。2020年,全省粮油加工业总产值达2806亿元,位居全国第三位,产业经济逆势上扬。

三是向后端拓展,大力推进主食产业化。支持企业建立安徽米制品、面制品研发基地,开发生产主食新产品。推进生产基地化、主食工业化、供应连锁化,培育主食产业集群,打造特色主食加工园区,宣传推广皖美主食品牌。青松食品、同福碗粥、王仁和米线等主食产业化企业快速壮大崛起,建成“主食厨房”网点1366个。

二、坚持增品种、提品质、树品牌,着力做深粮食价值链

一是增品种。支持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充分挖掘副产品潜在价值,提高粮食综合利用率,促进产品多样化。引导建立绿色、低碳、环保的循环经济系统,实现节粮减损、提质增效。皖神公司投资2900万元建设、改造生产线,在生产乙醇的同时,获得谷朊粉、蛋白饲料、沼气等多个副产品,把每一粒粮食“吃干榨净”。

二是提品质。组织制定4项“安徽好粮油”团体标准,指导企业牵头制定行业团体标准,以标准提升引领带动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专用品牌粮食生产,颍州区建立20万亩专用软质小麦生产基地,年促进农民增收1亿多元。推进分品种分仓储存,开展“优粮优储”试点轮换,实现常储常新。

三是树品牌。按照1个省级公用品牌+N个市县品牌+N个企业品牌的品牌打造模式,择优遴选符合“安徽好粮油”产品质量标准的优质产品,纳入“皖美粮油”品牌体系,依托央视、央广网、人民网、粮展会和高铁列车等多类媒体平台,提升省级区域公共品牌影响力、美誉度。同时,支持企业培育自主品牌,全省拥有中国驰名商标31个。

三、坚持优服务、强供应、保安全,着力做优粮食供应链

一是优化粮食产后服务。全省建成粮食产后服务中心项目310个,新增粮食烘干能力7.2万吨/天,实现产粮大县全覆盖。为农户提供“五代”优质服务,有力促进粮食提档进等、节粮减损,从源头上把住粮食入库质量关。2020年洪涝灾害期间,及时烘干受潮粮食以及高水分粮4万余吨。2017年以来累计清理烘干粮食700多万吨,节粮减损28.5万吨。

二是强化粮食市场供应。统筹推进“放心粮油”“主食厨房”、军粮供应、成品粮储备、应急供应网点等“五位一体”融合模式,构建高效便捷的优质粮食供应网络,确保粮油供应不断档、不脱销,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积极推动“放心粮油”工程,支持企业拓展线上线下市场。全省现有“放心粮油”网店2801个,示范企业拥有线下网点9481个,线上线下销售优质粮油901万吨。

三是保障粮食质量安全。新建和提升54个粮食质检中心,新增检验仪器设备2272台(套)、实验室面积1.67万平方米。省质检站能够检验食品安全等6大类指标255个参数。阜阳市质检站对全市小麦赤霉病防治情况进行评估。泗县质检站探索开展农产品瓜果蔬菜等第三方监测检验服务。2020年,全省粮食质检机构共完成8060万吨粮食检测任务,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黑龙江省粮食局:加压奋进 发挥优势 全力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建设

黑龙江省作为全国第一产粮大省,肩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政治责任。三年来,黑龙江省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资金21.3亿元,撬动各级政府和企业投资33.85亿元,扎实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实现产粮大县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全覆盖,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覆盖面达100%,“黑龙江好粮油”品牌价值持续提升,粮食产业基础进一步夯实,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强力支撑。

一、多措并举,保障优质粮食工程建设顺利实施

(一)突出重点,精准施策。紧紧围绕粮食产业扬优势、补短板,强化需求和服务导向,建设粮食产后服务体系,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聚焦质量和市场导向,实施“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激发企业内生动能,提升品牌影响力;突出安全和底线思维,完善粮食质量安全监测体系,提升粮食质量安全保障能力。

(二)压实责任,系统发力。紧盯进度偏慢问题,把项目建设纳入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和市(地)经济社会发展考核体系,逐级传导压力、压实主体责任。粮食部门主动担当、积极作为,采取“一线工作法”“清单制链条式”以及严督办、真约谈、下通报等方式,晒单亮丑、强力推进。

(三)严控过程,注重环节。强化全程管控,选聘第三方对重点市县开展事中抽查,组织县级自查、市级复核、省级督导,实现排查无死角。项目验收坚持“四严四到位”,即:严审工作方案、严核实施程序、严管费用支出、严密资金拨付,做到资料审阅到位、票据审核到位、实物查验到位、问题整改到位。

二、亮点纷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基础更加坚实

(一)粮食加工业发展势头强劲。在优质粮食工程牵动下,全省粮食加工业加速发展。2020年,全省粮食加工业加工量、营业收入分别达到910亿斤、1457亿元,比2017年增加356亿斤、641亿元。30个“好粮油”示范县粮食加工量、工业产值、营业收入等经济指标较2017年增幅均超过110%。

(二)粮食产品供给质量大幅提高。三年来,76户“中国好粮油”示范企业优质优价收购粮食360亿斤,带动农民增收17亿元;改扩建仓容54.5亿斤,提升加工能力超200亿斤;销售粮油产品774亿斤,优质大米销量较2017年提升48%,让“中国饭碗”装上了更多优质“龙江粮”。

(三)粮食产后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建设201个产后服务中心,改造升级仓容能力31.6亿斤,新建和改造烘干设施184台(套);三年累计开展“五代”和“一卖到位”服务381亿斤。通过建设11.4万套农户科学储粮装具,实现科学储粮92亿斤,产后减损3.8亿斤,帮助农民增收3.7亿元。

(四)粮食检验监测能力显著增强。更新提升78个粮食质检机构装备,新增粮食质量安全检验参数179项;年平均检验样品量由4.8万份增加到近8万份,其中每年服务优质粮油产业样品量6000份以上。

三、固本培元,在更高层次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一)打造产业经济强县。通过实施“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五常、方正、庆安、泰来、青冈等一批粮食加工大县向粮食产业经济强县迈进。青冈县玉米深加工和鲜食玉米产业,加工量较2017年增长135%,已成为全省玉米加工第一大县。

(二)发展壮大龙头企业。“中国好粮油”示范企业通过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绿色化储藏、品牌化营销,不断提升综合实力。庆安东禾金谷构建“农户+基地+合作社+加工企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新模式,累计为农民分红超过5000万元。

(三)精心培育名优品牌。制定21项“黑龙江好粮油”团体标准,实施“1+N+N”品牌组合体系,在“黑龙江大米”公共品牌带领下,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价值明显提升,仅五常大米品牌价值就达703亿元。全省182个产品入选“黑龙江好粮油”产品,13个产品入选“中国好粮油”产品。

浙江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大力推广“湖州模式” 加快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全国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加快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第一次现场经验交流会召开以来,浙江省持续深化收储体制改革,迭代升级“五优联动”机制,积极复制推广“湖州模式”,初步形成了“浙江农民种好粮、收储企业储好粮、加工企业销好粮、人民群众吃好粮”的良好局面。

一、突出“四化”,迭代升级“湖州模式”

一是推进规模化发展。2020年,湖州全面推开“五优联动”,规模3.56万吨,同比增长168%。12家企业参与合作,数量翻倍;“湖州好大米”品牌加盟企业8家,大米销量1.2万吨,初步形成规模效应。

二是完善规范化运作。全面梳理“湖州模式”操作流程和政策文件,制定操作手册,指导“五优联动”规范化运作。完善市场化定价机制,搭建长三角优质稻谷价格监测平台,每周发布稻谷价格,为企业提供定价基准。

三是强化标准化引领。制定稻谷团体标准,涵盖稻谷种植、收储、大米加工等7个方面。率先建设全产业链低温冷链,引领“湖州好大米”向高品质提升。开展15℃低温储粮技术标准研究,获得3项国家专利。

四是加强智能化创新。开发“找粮APP”,将优质良种、仓储设施、加工能力、销售渠道、价格等信息汇集,为各类主体提供服务。湖州星光农业利用物联网和北斗卫星导航技术建立农业物联网智能控制系统,实现耕、种、管、收、储、碾“一站式”生产管理。

二、破解“四问”,大力推广“湖州模式”

一是破解不想干问题。安徽把“全面推广‘湖州模式’、全域推进‘五优联动’”作为打造具有浙江辨识度的争先项目,强化示范引领,印发“五优联动”提质扩面方案等文件,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任务,优化扶持政策。

二是破解不会干问题。通过召开现场会、视频推进会、技术培训会等多种方式,复制推广“湖州模式”。制定指导意见,进一步完善工作体系、强化政策体系、健全评价体系,力争到2025年,全省创建示范县30个,晚稻订单分品种分仓收储比例达到80%。

三是破解不敢干问题。针对企业担心粮价大幅波动造成经营亏损等问题,制定保险政策,为企业和农户提供因灾减产、因灾降等、收购价格、市场价格风险四项保障。湖州市推出优质稻谷价格指数保险,有效降低企业风险。

四是破解动力不足问题。建立优质粮食工程绩效评价机制,省财政根据评价结果给予奖励,对“五优联动”示范县给予补助。对实施“五优联动”减少轮换价差亏损的储备企业,将节省的部分财政支出专项用于推动“五优联动”奖补,包括职工工作激励。

三、提升“四力”,加快“五优联动”提质扩面

一是提升数字化服务支撑力。在“浙江粮仓”数字化平台上开发“五优联动”综合服务模块,为粮食企业、种粮大户等主体提供场景化应用和数据分析服务,为政府提供决策与管理支持,为“浙江好粮油”政策宣传、标准发布、产品推介、科普宣传提供平台。

二是提升科技创新支撑力。制定恒准低温储粮技术规范、绿色储粮技术规范,开展“五面控温”储粮技术、优质晚稻耐储性和品牌大米纯度检测研究,推广柔性碾米等适度加工技术,加强高标准粮库建设和低温准低温仓房改造,更好助力“五优联动”。全省低温准低温仓容达到300万吨,气调仓容达到382万吨。

三是提升收储政策支撑力。完善“加工企业+国有粮库+种粮农户+价格保险”运作模式,在省级储备晚稻订单中率先推行分品种分仓收储,逐步向小麦、早稻延伸。对优质粮食品种全程管控,防止使假混杂。2020年,6个品种7.5万吨省级晚稻订单全部实现“单收单储”,市县优质晚稻订单分品种分仓收储比例达20%。

四是强化考评机制支撑力。加大粮食安全市县长责任制考核中优质粮食工程、“五优联动”分值权重,强化日常监督检查和考核结果运用,对工作不力由省粮安办约谈党政领导,并通报限期整改。

山东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抢抓政策机遇 叫响“齐鲁粮油” 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山东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粮食也要打出品牌”等重要指示精神,抢抓国家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政策机遇,全力打造“齐鲁粮油”金字招牌,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2020年,山东粮油工业总产值达到4636亿元。2021年中国品牌价值评价榜单,“齐鲁粮油”品牌价值居“产业集聚区区域品牌”第一位。

一、高起点谋划,搭建“齐鲁粮油”品牌体系

“齐鲁粮油”品牌建设列入省委1号文件、省委常委会工作要点和省政府工作报告。制定《关于推进山东粮油品牌建设的实施意见》,科学规划品牌建设路径,确立“1个公共品牌+N个地域特色产品+N个产业经营主体”的建设体系,搭建省、市县、企业品牌金字塔架构。省级合力打造“齐鲁粮油”公共品牌,确定品牌形象口号为“道不尽齐鲁粮油好”。支持市地打造区域特色粮油品牌,已正式对外发布4个市级区域品牌。组建山东粮油产业联盟,首批吸纳34家“中国好粮油”示范企业,凝聚粮油企业和企业家力量。

二、全方位升级,构建“齐鲁粮油”产品体系

建立首家国家粮食产业科技创新(滨州)联盟,小麦、玉米、大豆、高油酸花生四大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落户山东,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国字号”平台。联合大众报业集团成立全国粮食行业首家品牌研究院,与省农科院合作成立“齐鲁粮油”产研孵化中心。全省粮油加工行业拥有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85个,年研发投入近20亿元,高新的加工技术,保证了高品质粮油产品的持续稳定产出。发布实施《山东馒头用小麦粉》等7项团体标准,用标准统一质量。

三、大力度推介,塑造“齐鲁粮油”品牌形象

全省粮食行业共同努力,着力塑造品牌形象,让“道不尽齐鲁粮油好”深入人心。积极参加中国粮食交易大会,强化省际间产销协作关系,连续举办三届山东粮油产业博览会,开展“齐鲁粮油”中国行、进社区等活动,带动企业新增销售金额百亿元。联手香港贸易发展局开展海外推广,首批28家粮油企业进驻“香港贸发网”线上平台。搭建“齐鲁粮油VR云展厅”,举办“齐鲁粮油”花样面点大赛和粮食行业互联网创新大赛,品牌展示推介形式更加丰富。运用多媒体、全方位、立体式宣传矩阵重磅打造,“齐鲁粮油”连续两年荣获“中国粮油影响力公共品牌”。

四、信息化赋能,培育山东粮油产业“数字经济”

作为“齐鲁粮油”公共品牌建设的一大特色创举,搭建覆盖产购储加销各环节的“好粮有网”产业互联网平台,对粮食产业链和内部价值链进行重塑与改造,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粮食产业实现全面融合。“好粮有网”平台现已初步成型,拥有社区拼团、全域营销、多平台订单管理等特色功能,能够为大中型粮食企业提供原粮采购、销售订货、质量追溯、物流协同、供应链金融等全数字化解决方案。创新商业模式,与大企业共建、为小企业共享,并首个对接国家好粮油交易平台,初步构建起多层联动的产业互联网平台。目前,平台已入驻企业近400家,累计发布商品6665款,原粮交易额99.6万吨,全网累计交易额28.12亿元;引入物流、金融等多家生态伙伴,依托平台数据资源已为粮食企业累计发放贷款21.4亿元。

湖北省粮食局:四轮驱动 两翼齐飞 打造优质粮食工程湖北版

近年来,湖北省把实施优质粮食工程作为守初心、担使命的具体行动和落实国家局党组“两决定一意见”的示范工程,持续发力,狠抓落实,在促发展、惠民生、保安全等方面取得较好成效。

一、四轮驱动,着力构建“龙头+基地+品牌+营销”的现代粮食产业体系

着眼于全产业链建设,牢牢抓住关键环节,转型升级。省委省政府聚力十大农业产业链建设,由省委副书记担任优质粮食、优质油菜2个产业链的“链长”。

一是龙头带动。开展培育百亿企业1家、50亿企业5家、20亿企业15家、10亿企业30家的专项行动,整合优质粮食工程、科技创新、品牌宣传、成品粮储备等政策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二是优产促动。按照示范县不少于20万亩、示范企业不少于1万亩的标准推进优质粮油基地建设。17个粮食主产县市整合资源,与中化农业等央企合作,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是品牌拉动。每年安排3000万元资金,通过主流媒体广告、拍摄制作《荆楚味道》纪录片、开展荆楚大地好粮油感恩回馈抗疫援鄂人员活动、策划“东西南北一桌饭”专题宣传和抖音短视频大赛,扩大“荆楚大地”好粮油公用品牌影响力。

四是营销推动。突出供应链建设,打造全省“放心粮油”一张网,着力推动与粮食应急保障体系的融合发展。线上推广“网上粮店”、直播带货等新销售业态,线下开展“荆楚好粮油”进商超、进社区等“五进”工程,全方位开拓市场。每年组织2~3次省际产销合作活动,连续21年举办湖北粮油精品展交会,助力企业抱团闯市场。

二、两翼齐飞,不断强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实践成果

始终致力于促产业升级、助企业增效、带农民增收、为食者造福。

一是产业实力不断增强。培育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704家,打造中国驰名商标36个,创建17个“中国好粮油”产品,86个“荆楚好粮油”产品,一大批产品获绿色、有机、无公害等称号。全省粮食市场化收购比例达98%,优质稻价格比普通稻高0.15元/斤以上,促农增收效果明显。

二是产后服务体系助农减损。主产县市建成粮食产后服务中心项目569个。依托产后服务中心,通过预约、上门、错峰、延时等方式优化收购服务,采取代储存、预收购等拓展服务范围。2020年秋粮收购期间连续阴雨,产后服务中心24小时不停机运行,烘干粮食100多亿斤,占秋粮产量的1/3,减少潜在损失21亿斤。

三是质检体系有效支撑。构建了省、市、县、企业四级联动的粮食质检体系。每年开展收获粮食品质测报,覆盖全省16个市州、77个县市,有效引导种植结构调整。湖北省优质稻谷种植比例从40%提升到90%以上,优质小麦种植比例超过77%,“双低”油菜种植比例超过95%。

四是应急保供经受考验。在疫情防控斗争中,依托优质粮食工程示范企业,迅速组织复工复产,组织引导435家粮油企业作出“不涨价、不限供、不降质”公开承诺,始终保持全省粮食供应量足价稳质优。

三、上下联动,继续完善“省级统筹+县市主体”的建设模式

注重顶层设计、统筹推动和调动县市、企业积极性相结合,形成强大工作合力。

一是规划上突出“1+3+3”。按照“五优联动”“三链协同”思路,省级研究制定总体方案和3个子方案及三年实施行动,加强培训指导和县市方案的审核把关。

二是资金上突出2个60%。安排不低于优质粮食工程60%的资金支持“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不低于60%的“中国好粮油”资金支持示范企业。强化产后服务和质检体系的保障作用,同步实施准低温(低温)库改造仓容24亿斤,实现“优粮优储”。

三是方式上坚持2个三合一。竞争择优确定30个示范县,坚持以县市政府为责任主体,要求每个县市一体推进三个子项建设。省局对项目建设做到方案备案审核、资金切块安排、绩效全程监控三合一。

四是机制上做到1+N。将优质粮食工程纳入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考核、全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重点内容,省委每年在一号文件中提出明确任务和工作要求,省政府出台《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实施意见》提供政策支撑。

四川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深化优质粮食工程 促进四川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四川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擦亮四川农业大省金字招牌”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促进了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2020年,全省入统粮油工业产值2119亿元、增长5.2%。

一、坚持“五优联动”,全环节推动粮食产业提质增效

投资34亿元建设“好粮油”示范县18个、质检体系项目88个、产后服务中心353个,突出典型示范带动,有效增加优质粮油产品供给。

一是构建优粮优产利益共同体。采用“企业+基地+农户(合作社)”等模式,调优种植结构,增加优质粮油种植。近三年全省粮食优质品率增长30%以上,优质粮食增加340万吨,带动农民增收48亿元。

二是引导形成优价购销机制。健全粮食质检体系强化质量导向,产后服务推动“好粮卖好价”,实现优粮优购。全省优质稻、优质油菜籽收购价格提升15%左右。

三是打造绿色优粮优储体系。全面推广绿色低温储粮新技术,建设低温粮库641万吨,实现政策性储备全覆盖,优粮优储效益明显,每吨粮食增加综合收益100元以上。

四是加强技改促进优粮优加。引导好粮油企业技改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加强产学研协作攻关,优粮优加促进企业增效。2020年45家“好粮油”企业淘汰落后产能2.6%、产值增长31.5%。

五是品牌引领带动优粮优销。遴选出76个“四川好粮油”,12个荣获“中国好粮油”,优粮优销引导绿色优质粮油消费。2020年45家“好粮油”企业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分别增长47%和25%。

二、坚持“三链协同”,全链条建设现代化“川油”产业

充分发挥油菜籽特色资源优势,大力实施“天府菜油”行动,油料产业发展跑出“加速度”。2020年,全省食用植物油加工业产值同比增长31%。

一是强化行动顶层设计。成立以省政府分管秘书长为召集人的联席会议制度。经省政府同意,印发实施“天府菜油”行动三年计划和专项奖补政策,落实“品牌管理”、“产业统计”等系列制度,夯实了行动基础。

二是提升油料价值链。创建公共品牌,依托央视等权威媒体、中国粮食交易大会等重要展会,打出多元宣传推介“组合拳”,实施“5+4”团体标准,推动价值链跃升,“天府菜油”成为四川优质农产品的一张靓丽新名片。

三是完善产品供应链。组建15家油脂企业为主的产业联盟,发展优质原料基地,做优品牌产品,引导产销两端有效衔接。“天府菜油”品牌产品市场份额和美誉度逐步提升,较好满足了市场消费升级需要。

四是推动产业链融合发展。做好“菜花蜜油粕”等多篇文章,建成优质原料基地600万亩,发展油菜和蜂蜜“双产双收”基地50万亩,打造农旅融合体验点23个。2020年,全省油菜籽产量320万吨,居全国第一。“优油优价”带动农民增收10亿元以上,闯出了一条“川字号”特色优势粮油发展新路子。

三、坚持“共建共享”,全覆盖构建粮食产后服务体系

支持各类主体规范建设、强化运营、拓展服务,合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粮食产后服务体系。

一是多业态建设服务中心。建成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产后服务中心171个,以专业合作社和民营企业为主体的产后服务中心182个,全省73个产粮大县实现产后服务全覆盖。

二是多元化实施产后服务。充分整合利用烘干清理、收储加工、质量检测等资源,广泛开展“五代”等服务,有效减少流通环节粮食损失。经对125个项目点抽样统计,节粮减损率3%,受访农户满意度99%。

三是多方式延展服务领域。引导各服务中心增强综合服务能力,助力地方粮食产业经济发展。宜宾市南溪区围绕当地支柱产业,对接酿酒专用粮需求,实施六代一配(代质检、代收购、代清理、代干燥、代储存、代加工、配送),实现了粮食兴、产业旺、经济强。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