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临澧县积极抢抓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机遇,坚持党建引领,把村级“产业链”串成群众的“致富链”,激活人才资源等要素,蹚出了一条村级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之路。2022年,全县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突破2500万元,村平达到17.4万元。

党建赋能

让村级产业发展有支撑

找准路子。县委出台《临澧县关于加快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实施意见》,积极探索村(社区)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发展路径,村级产业经营模式由碎片化、分散化走向集约型、规模型。目前,全县共有111个村(社区)党组织领办集体经济合作社,占村(社区)总数的69.38%;村(社区)干部中有126人兼任各类经济组织负责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中涌现出27个产业大户、43个致富能人。

开对方子。县委组织部印发《临澧县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八大模式及典型案例》200余册,精选县内37个党建引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典型案例,明确特色产业型、资源开发型、资产盘活型、乡村文旅型、综合服务型、股份合作型、生产经营型和资本运营型等“八大模式”,大力推广“党总支+公司+合作社+农户”运营方式,积极破解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动能不强、后劲不足等难题。

搭好台子。聚力打造“临澧味道”区域公用品牌,发展壮大“南油北果黄花鱼”特色产业,形成“一镇一特”发展格局。利用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创建成果,在北京、长沙、广州等地建立“临澧名优农特产品展示及电商运营中心”,举办“古渡文化旅游节”“合口美食节”“赵家巷葡萄节”等特色文旅节会,为临澧优质农产品走出去搭好平台。

人才赋智

让村级产业发展有抓手

技术“下乡”,科技兴农。积极与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湖南农业大学、常德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等5家单位对接,接收研究员、副教授、高级工程师、高级农艺师等9名。从县直有关单位精选30名技术骨干,服务160个村(社区)和8个农业合作社,去年以来,共开展科技服务93次,覆盖农民群众3000多人次;引进推广新技术20项,助力合作社增收100多万元。

才俊“回乡”,人才兴业。建立乡村人才“一库一群”,联结2030名本土在外优秀人才,吸引1700余名优秀青年回乡工作,带动2万多名群众脱贫致富。《人民日报》以“村里回来了年轻人”为题,对临澧县吸引能人回村创业进行了专题报道。刻木山乡岩龙村党总支书记印剑回乡“反哺”家乡,带领村民大力发展脐橙产业,将全县最偏远的省级贫困村建成全省脱贫攻坚示范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能人“留乡”,赋能兴产。紧扣乡村振兴需求,认真选好村级带头人。2021年村(社区)“两委”换届后,村(社区)干部大专及以上学历占54%,平均年龄41.5岁,有致富带富能力的占72.7%,825名农村党员带头以土地、技术、人力等资源入股参加合作社,带动2.3万名村民留在家乡、建设家乡、回报家乡。

要素赋力

让村级产业发展有奔头

“活”资源。以土地入股等方式开展合作经营,盘活农村集体土地6万多亩,村集体资金变股金1亿多元,大力发展油茶、脐橙、蔬菜等产业,“沉睡资源”摇身一变成为农户的“定期存折”。“党总支+公司+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新型经营模式集中发力,一批形态小而美、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的油茶名村、烟叶名村、脐橙名村焕发勃勃生机。

“美”乡村。力邀省市园林专家实地勘察、规划设计,深挖红色资源、乡土人情、民俗风情,打造一批如“潇湘红八景”之一的林伯渠故居、福船村旅游度假区、“耘溪山间”民俗等集休闲旅游、餐饮住宿、农耕文化体验于一体的村域文旅景观,1.1万名农户实现“家门口”就业,生态赋能乡村振兴,化“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

“鼓”腰包。先行先试探索庭院经济,推广“庭院种植、庭院养殖、庭院加工”等模式,打造果蔬种植、水产养殖、电商带货等形式多样的致富庭院,让“方寸地”变成“增收园”。2023年拟建设庭院经济示范村30个,覆盖脱贫户1500户,庭院经济帮助脱贫户增收2000万元以上。积极实施“百企千社万户”行动,全县25村级龙头企业、303家合作社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带动6322户脱贫户、349户监测户实现稳产增收,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