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继东
汶上古称中都,夏商置厥国,周代为鲁中都邑,是著名的佛教圣地。
汶上家禽有鸡、鸭、鹅,以鸡为主,尤其是传统优良品种汶上芦花鸡。《汶上县志》上说,“昔时,汶上西南部多湖泊,饲养鹅鸭之风颇盛。宋代曾于此官办鹅鸭场,通过京杭大运河航道,芦花鸡等作为‘贡品’供奉至京都汴梁。建国后,因积水迅速减少,饲养量相应锐减”,上世纪60年代以来,外地鸡种相继引进,因农民惯于散养,目前纯种芦花鸡已不多见。
汶上芦花鸡,土生于大汶河下游,后沿小汶河繁生,隐藏在汶水河畔芦苇荡内生存,体表羽毛呈横斑黑白羽,与芦苇颜色色泽一致,便于逃避野兽侵袭得以生存下来,并由此而得名芦花鸡。该鸡集美食、观赏、滋补、保健于一体,体内黑色素含量高,血液中免疫球蛋白含量高,胆固醇含量低。体型呈元宝型,故又称“元宝鸡”。
相传春秋时期,古中都邑桃城有一富户闵员外,生一子名唤子千,子千的母亲不久病逝,闵员外续娶严氏,又生一子取名子万,严氏喜爱亲生儿子子万,对嗣子子千暗中百般虐待,只有闵员外被蒙在鼓里。一晃几年,子千、子万渐渐长大。一天,闵员外在家中宴请宾客,宾客们暖衣裘袍,冒寒而来。家人们也都奔前忙后,闵员外命两子穿戴整齐,一起接待客人。当酒席中的大件烧鸡上桌后,众宾客个个称赞不已,闵员外十分喜悦,拿出珍藏多年的酒不断地劝酒。子万落落大方,红润的脸上堆满喜意,而子千神态尴尬,双手抱肩,哆哆嗦嗦,大失体面。闵员外心中十分恼火,待宾客告退后,把子千叫到跟前骂不绝口,子千被骂得唯唯诺诺。闵员外怒气更大,顺手拿起一根鞭子,抽打起子千来,鞭子到处芦花纷飞,闵员外大吃一惊,过去一看,原来子千棉衣里塞的不是棉花,而是难以御寒的芦花。闵员外这才恍然大悟,闵员外怒气冲天,要休掉严氏,子千是个孝子,不忍父亲年老无伴,就跪在地上苦苦哀求父亲不要休妻,父子二人抱头大哭。家人收拾残席,发现那只残羹的烧鸡上沾满了芦花,和屋外院内啄食的鸡羽毛十分相像,煞是好看。虽然芦花不能食用,但代表着一段心酸的故事,使得菜肴更加美观,于是当地人就将此鸡取名为“芦花鸡”。从宋金泰和八年(1208)年,古中都更名汶上至今,依据地名此鸡一直被称为“汶上芦花鸡”。如今汶上每逢婚丧嫁娶仍保留用“古中都汶上芦花鸡”大件招待宾朋的习俗,汶上一中校本教材《运河文化——中都篇》亦收入此传说。
1998年,汶上县委、县政府决定,繁育汶上芦花鸡,挽救国家濒危物种,芦花鸡繁育基地、芦花鸡研究所、芦花鸡协会、芦花鸡销售中心等相继建起,使汶上芦花鸡又渐渐地繁养发展起来。
2007年2月中央电视台《每日农经》和《致富经》栏目,2009年5月山东电视台《乡村季风》栏目相继播放汶上芦花鸡专题片,2010年10月4日《齐鲁晚报》以“汶上芦花鸡越‘飞’越高远”为题进行了专题报道,扩大了汶上芦花鸡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