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苏州工业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工业园区建设中的国际合作不断加强,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园、生态工业园和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建设引入国际合作机制。其中,中新苏州工业园、青岛中德生态园、中白工业园的国际合作取得了显著效果,探索了政府联合推动、园区互动和企业联合等国际合作的机制和模式,为我国各类工业园区开展国际合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中外合作工业园区的主要形式

中外合作的高新技术产业园

为了更好地引进国外科技园区的管理经验和先进技术,我国开始探索通过国际合作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发展模式。1994 年开始,中国与新加坡合作建设中新苏州工业园( 苏州工业园) 获得成功,苏州工业园区发展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并为我国积累了一系列国际合作的宝贵经验;2009 年动工新建的中新苏通科技产业园建设了中新、中奥、中韩等多个跨国合作平台,最大限度地集聚国际先进的生产要素;2011年,中国与马来西亚合作建设中马钦州产业园,园区探索“两国双园”( 中国钦州产业园和马来西亚关丹产业园) 合作机制和“以资本为导向的开发模式”,积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中外合作的生态工业园

进入21世纪,园区发展进入了绿色发展时代,其主要特征是以低碳循环经济理论为依托,更加注重绿色环保理念,同时园区建设更加注重科技化、现代化、国际化。为了引进发达国家生态管理技术和先进的生产技术,由政府推动的国际合作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开始起步。2009 年以来,中国商务部分别与英国、瑞士、芬兰、意大利、加拿大、德国、法国、奥地利、瑞典、丹麦等 10 个国家签署了《经贸领域节能环保谅解备忘录》,与其中 9 个国家在双边经贸联委会项下建立了节能环保工作组或生态工作组。同时,商务部积极倡导国际合作建立生态工业园区,截至 2016 年底,我国已经建设了 8 个国际合作生态工业园,其中,青岛中德生态园、中奥苏通生态园和中瑞镇江生态产业园是国际合作生态工业园的典范。

中外合作的境外经贸合作区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我国的一些传统产业开始向国外转移,其中一些企业参与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不仅能够为本国企业提供稳定、可靠的海外发展基地,有助于共同抵御市场、政策风险,而且还有利于形成贴近市场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可降低企业海外投资经营成本。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有更多的国家希望与我国共建经贸合作区,来增加当地的就业和税收,扩大出口创汇,提升技术水平,促进经济共同发展。中国白俄罗斯巨石工业园是目前面积最大、合作层次最高的境外经贸合作区。

中外合作工业园区案例研究

中外合作的高新技术产业园——苏州工业园区

苏州工业园区建设的基本构想是把新加坡经济和公共管理体系( 软件) 和大规模集中投资的国际资本(硬件) 相结合,参照新加坡裕廊工业镇,在苏州市建设一个现代化、国际化的高科技产业园区。苏州工业园区国际合作的创新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科学规划。借鉴新加坡科学的城市规划体制,苏州工业园区本着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发展程序,建立专家依法治区的规划管理体制,按照裕廊工业镇的标准,制定苏州工业园区总体规划。从概念规划、分区规划到控制性详细规划、重点地段城市设计、各类专项规划以及相配套的规划技术规定,苏州工业园区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规划体系。高标准、高水准的环保理念和规划技术引导和推动了园区的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苏州工业园区也因此率先成为我国首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2) 集群招商。发展初期,苏州工业园招商引资方式是政策招商,即依靠新加坡相关招商机构在全球各地的招商网络和客户资源,苏州工业园区获得了许多有价值的客户和项目信息,并通过“一站式”服务和税收优惠政策将它们吸引到园区。这种招商方式在产业集聚和园区发展方面产生显著的效果,园区逐渐形成了 IT 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纳米城、动漫游戏产业群、光电新能源产业群等产业集群。园区招商引资的重点转变为集群招商,即通过产业链招商,进一步提高产业集群的规模和外部性,以此吸引更多的企业落户园区。

中外合作的生态工业园——青岛中德生态园

青岛中德生态园是中国与德国合作建设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示范意义的生态工业园区。该园区坚持节能环保、循环经济发展的理念,依托德国先进的制造技术和环保标准,建设以高端智能机械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为核心,新能源、海洋和节能环保产业共同发展的现代生态产业体系,形成德国标准、国际特色、产城融合的生态工业园区。

(1) 可复制的生态发展模式。中德生态园是规划建设型工业园,从园区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和园区管理都贯穿了可持续、低碳、循环经济发展理念,而且相关活动都有一定的生态标准或指标,由此形成一套完整的生态工业园发展模式,为其他生态园建设或工业园循环化改造提供了可推广、可复制的样板。

青岛中德生态园

(2) 宜居宜业的第四代园区。中德生态园不是单纯的工业园区,而是符合中国新型城镇化要求的宜居宜业的第四代园区。园区投入30多亿元建设“幸福社区”,社区全部按照绿色建筑标准建设,广泛应用三网融合、物联网、PLC 电力载波通信技术,为居民提供智慧生活服务。园区建有56栋多层住宅、中德文化交流广场、各类商业设施、全国一流的生态示范小学等,满足居民生活的各项需要。

中外合作的境外经贸合作区——中白工业园

中白工业园( 中白巨石工业园) 位于白俄罗斯明斯克州斯莫列维奇区。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不同领域的多家企业入驻园区,此外入驻园区的还有来自奥地利、立陶宛、美国和白俄罗斯本国的企业。中白工业园区是中国在海外开发的面积最大、合作层次最高的境外经贸合作区,入驻园区的企业可以避免国内产品出口面临的一系列贸易壁垒,能够便利地进入俄白哈关税同盟和统一经济体市场。中白工业园是在中国和白俄罗斯两国元首倡导和推动下建设形成的国际合作园区,也是我国“一带一路”国际产业转移倡议中最具有前景的项目之一。

(1) 中白工业园政府间协调委员会。为了充分发挥政府在园区建设中的协调作用,由两国政府部门组建中白政府间协调委员会统筹推进中白工业园事务。双方商定由中国商务部与白俄罗斯经济部共同牵头成立中白工业园协调工作组,共同协商解决园区融资、市场准入、税收、运营管理等问题。同时根据园区发展的不同阶段的任务和要求,扎实完成各时间节点的既定目标。

(2) 中白工业园区管委会。中白工业园的管理承袭了我国工业园区管理制度,实行园区管理委员会制度。白俄罗斯政府专门为中白工业园成立中白工业园管理委员会,授权中白工业园区管委会代表白俄罗斯政府对工业园区进行直接管理。

(3) 中白工业园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8月27日,中白工业园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中白工业园项目正式启动。公司由中白双方股东共同出资组建。中白工业园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主要负责园区土地开发、招商引资和经营管理。兼具丰富资本和开发经验的大型央企主导开发工业园区能有效提高园区运营的效率。

中白工业园

中外合作工业园区发展的经验

国际合作的机制

国际合作工业园区打破了国与国之间的界限,双边或多边政府本着资源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充分利用政府的政治影响和协调能力,联合推动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中外合作工业园区的合作初衷在于国家间相互学习和借鉴园区发展的理念和经验,如园区的运营模式、管理体制,技术创新体系,园区规划建设方法、项目及人才引进,以及工业园区发展的趋势及面临的挑战等。同时,通过园区的国际交流,也可以探讨解决园区发展中的共性问题,寻求园区之间的合作机会。中外园区间国际交流的主体是园区管理机构负责人和管理人员,交流的方式主要有:国际工业园区发展论坛、工业园区国际博览会、园区项目推介会、园区间人员的交流互访等。

国际交流的平台

为了推进国际合作,中外合作工业园区都积极创设各类国际交流平台。其一,定期交流机制。由于体制机制、政策法律以及文化背景存在差异,中外园区发展面临一系列重大问题需要及时解决。为此,国际合作的政府间、园区间以及企业间要定期进行交流,商讨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其二,中外智库平台。园区聘请具有丰富经验或社会声誉的专业人士担任园区顾问,分析和解决国际间政策、法律的差异及调整修正策略,探讨园区的发展战略和管理制度。其三,双边、多边工商合作机制。国际多边、双边工商合作机制是企业国际合作与竞争的重要平台,是企业间信息交流、技术合作的重要依托。

国际合作的政治文化氛围

政治、文化因素是影响工业园区国际合作的重要因素,建立友好的国际政治关系、推动丰富多彩的国际文化交流有助于推动工业园区国际合作的进程。在政治因素方面,参与工业园区建设的各方政府要持续增进政治互信,推动国际产业转移、技术交流与合作。在文化氛围方面,园区要积极推动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通过文化了解和认同增进相互信任,进而减少经济、技术贸易摩擦。如苏州工业园区的“新加坡文化周”活动、中白工业园的“中国文化日”活动、中德生态园的足球培训基地等。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