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县,全国唯一一个用方位词命名的单名县。南县得名,缘于南洲,故有“先有南洲,后有南县”之说。南洲得名,缘于洞庭湖的湖洲变迁。清咸丰年间,湖北藕池溃堤,洪水涌入洞庭,泥沙大量沉积,形成百里淤洲。因淤洲位于藕池溃口之南而称南洲,又说淤洲位于原有北洲和乌嘴洲之南而名南洲。南洲百里沃野,垦民纷至,竞相豪夺。1895年,清朝设立“南洲直隶厅抚民府”,治理洲土,管理垦民。1913年,湖南都督府撤南洲厅设南洲县。1914年,全省所辖之府厅州名目取消,遂改名南县。
南县虽是新淤之地,但在远古时期却是富庶绿洲。据考证,洞庭湖变迁过程中,地壳运动带来地形改变。距今约一万年前,洞庭湖陆地抬升与湖底沉积物共同创造了南县所在的河网交错平原地貌。这个时期,人类正从旧石器时代过渡到新石器时代,这里的平原富庶让远古人类在此生产生活。南洲村村支书卢光明介绍,村里的涂家台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原始村落遗址,属石门皂市下层文化性质,距今约七千余年,1986年发现,1999年试掘240平方米,发掘有墓葬、房基与灰坑等遗迹,出土石器有石斧、砺石等,陶器有圈足盘、敛口罐、盘口罐、高弧领罐、侈口罐、卷沿罐等,被国务院2013年列入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月下旬,春夏之交,绿满田园。立于南洲村南北渠西侧的涂家台遗址碑前,遥望一垄垄的青翠稻田,油菜果荚丰满,压弯枝头;几处像山冈的土堆灌木丛生,郁郁葱葱。一位村民说,“这地下有宝,以前有村民挖到过石器、陶罐。”爬上村民楼顶,整个涂家台尽收眼底。卢支书介绍,涂家台遗址的台地高出周边稻田一米多,以前有村民居住,现仅存一栋民宅,其他农户均已移出。遗址台地的北面有几处高4米左右的土岗,村民称之为“炮台”,那里曾挖掘出战国墓葬,周边有桂花园等多处文物保护点。卢支书谈起他童年记忆中的涂家台,那时湖泊环绕,湖洲有庙,建于南宋,以纪念起义军领导钟相、杨幺。感受涂家台,不难想像,南县曾为陆地曾为湖。由于地壳运动,历史上的南县所在平原大多数时候是汪洋一片。《巴陵志》记载:“洞庭湖在巴丘西,西吞赤沙,南连青草,横更七八百里。”南县所在的赤沙湖与洞庭湖、青草湖连成一整片水域,面积从南朝时期的五百余里扩展到唐宋时期的七八百里,之后发展到八九百里,南县所在区域仅有几处岛屿露出水面。
南县是富庶之地,亦是文化高地。县城东的赤松亭遗迹,是洞庭湖西端赤沙湖的湖岛亭观。相传神农南迁时,异人赤松子随其云游至此,见水草茂密,环境幽胜,便在此落脚,建亭辟室,结丹修行。汉代张良仰慕仙道,封侯后隐退,随赤松子修道于此。由此,赤松亭成了迁客骚人的多会之地。三国时王粲诗云,“悠悠澹澧水,下回赤沙湖。”唐代诗仙李白诗曰,“日隐西赤沙,月明东城草”。杜甫访赤松亭,感怀好友韩注效法张良,以《寄韩谏议注》感世伤时,“似闻昨者赤松子,恐是汉代韩张良”。明代尚书黎淳游赤松亭写下《赤松亭遗址》,“仙子遗亭在故基,湖山如旧世人非,远随阆宛秋风去,不听潇湘夜雨归,职佐羲轩名耿耿,年过周汉寿巍巍,从游愿弃人间事,独羡留侯早见机。”据资料,现留存记载与赤松亭相关的诗词、盈联近百篇。其中清代秦淑元的长联《重九题赤松亭》,写尽赤松亭的名人轶闻、战争故事、山水风光。上联曰:“屈灵均骚泽湮沉,范文正书台莽荡。心香一瓣,我其式之。低头思故乡,落落用悭知己。同学少年皆不贱,终输却板桥步月,石径吟松。美矣哉!宇宙无穷,俯仰任鸢飞鱼跃。旷览沱江东枕,溅水西襟,沅芷南芬,澧兰北秀。泛重湖八百里,绿波如画。龙蛇窟宅,半成鸡犬桑麻。独怜彼瓦砾飘零,榔梅凋谢,蟹舍斜阳迷古渡。厌尘世沦铺气象,愿从羽客浮游。劝慰众劳人,行乐及时聊息影。”下联曰:“陆法和生擒侯景,岳忠武殄灭杨幺。血战几径,今安在也?题糕逢令节,茫茫望断长空。万方多难此登临,只赢得把盏问天,拔剑砍地。嘘兮乎!盈虚有数,悲欢随燕去鸿来。感怀春雨檐敲,夏云席卷,秋风槛拂,冬雪窗衔。距炎汉二千载,丹井犹存。将相勋名,孰若神仙慧业?最喜是墉垣革旧,亭阁鼎新,虹堤碧柳泄玄机。话道家静谧根源,唤醒英雄昨梦。脱离诸浩劫,寻幽遗兴且挥毫。”此联为洞庭湖区最长的对联,亦是全国少有的长联之一。行在南洲,品古读今,让人感怀,这里灵洲秀水,物华天宝,文化厚重。
现在的南洲一片平原,然在唐宋时期却有丘岗。南洲镇宋田山所在一片,连绵二十余里,高三四丈,陇岗起伏,脉脉蜿蜒,类若桃源。宋代初期,钟相、杨么率起义军屯田洞庭湖,垦山造田,“宋田山”由此得名。南洲,不论是清代以前的湖中孤岛,还是后来的淤积沃洲,一直重农重耕。即便现在的南洲镇是南县县城所在地,物流繁荣,工商发达,但农业仍是主导产业。全镇耕地面积26780亩,占其总面积的36%。南洲镇农业发达,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克明食品、顺祥食品,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洞庭蛋业、渔家姑娘。克明食品集种植、养殖、加工于一体,拥有国内最先进的蔬菜精深加工、酱制品、肉类加工生产线,实行“公司+家庭农场+合作社+物联网”的产业化经营。顺祥食品则是产加销一体化的现代生态农业企业,公司拥有9000亩稻虾养殖基地,10万吨加工能力的全自动小龙虾熟食加工生产线和以小龙虾消费为主的特色餐饮连锁店。
南洲镇农业以生态种养为特色,具有高效化、生态化、集约化等明显特征。位于南洲村村部东南面五百米的稻蛙基地,里面蛙声一片。园区进门区域为蛙菜共生,曾数亩一丘的稻田被分成为一、二分地的小丘块,田埂上种满蚕豆,田中间起垄种菜,垄畦田周开沟养蛙。蛙菜基地东面为稻蛙鳅共生区域,稻田已经翻耕,中间开有浅沟,沟内养蛙养鳅。基地负责人皮总介绍,不论蛙菜共生,还是稻蛙鳅共生,蛙粪肥田肥水种菜种稻,田间昆虫则是青蛙饵料,完全不施农药化肥,实现农业循环、生态发展。问到种养效益,皮总憨厚地笑了笑,中央电视台曾专题报道过他们的稻蛙致富经,今年八亩种蛙基地已出售蛙苗十多万元,一亩蛙菜、蛙稻纯收入一万元以上。稻蛙基地对面是菜地,连片一千多亩,菜地旁靠近公路一侧的居民线全是一栋栋两层楼的独栋别墅,装修雅致。卢支书说,“这是菜农种菜种出来的楼房”。南洲村种菜,施有机肥,生物杀虫,品质优良,是南县湘鄂边菜市场的价格风向标。只要南洲蔬菜一上市,其他地方的蔬菜价格都得跟着南洲蔬菜跑。
一路走访,一路交流,卢支书不停地向我们介绍村里的新鲜事。池塘精养少了,生态种养多了。从稻蛙基地到大郎城一带全是新开挖的虾田。全村七千多亩耕地,稻虾种养四千五百亩。大郎城一片紧挨南茅运河,以前渠道淤塞,灌溉不畅,村民一度将水田改成旱土。村副支书杨四清2016年带头养虾,虾肥稻壮,27亩稻虾每年纯赚五万元以上。稻田养虾效益好,群众积极性高起来。大伙凑资金、出劳力,近四十年没有清淤的渠道,在稻虾产业的推动下,沟港渠道全部清畅,由稻田改成的旱土又变成虾田。杨支书说,“稻虾种养推动了农田基础设施改善。”谈到稻田养虾,村民都说生态种养是根本。六十多岁的陈志明四亩五分地,今年的龙虾收入已超三万元。老陈的虾田四周开沟不深,从不施用水肥调节剂,龙虾饵料全是田间杂草和浮游生物,完完全全的生态种养。他的虾田出虾早、出虾好,主要得益于水位调控好、水草培育好,冬季深水保温保苗,春季浅水增温促苗;冬季培好水质水草,春季龙虾生长健壮。虾田管理,需要根据不同的种养面积、不同的种养模式,采取相应的生态技术和管理方式。
卢支书将我们带至一片藕田基地,介绍起藕田套养小龙虾,那是一种更轻松、更生态、更高效的生态养虾模式。小荷刚露尖尖角,碗大的荷叶零星缀在水面。藕田面积七、八亩,今年龙虾收入已有两万。现正进入藕尖采收季节,藕田不再捕虾,主产藕尖,藕尖市场价每斤9元以上。要是让商贩自己采摘,价格虽每斤低两元,但农户不用下田,轻松自在,一亩藕尖收入五千来元。8月以后,藕尖退市,荷叶满田,普通虾田鲜有龙虾,而这里荷下气温适宜,龙虾肥壮,正是上市空档,又能卖上好价钱。藕田养虾,虾粪虾壳肥田种藕,冬季枯萎荷叶肥水养虾,虾藕错季上市,生态种养,亩产万元,效益可观。
在南洲村,看虾田,讲虾事,真是幸福。班嘴村的稻虾大户孙国安听说我们在隔壁村,打来电话,邀请去他的基地。孙总以前从事建筑行业,这些年迷上了稻虾种养,还建了一个稻虾微信朋友圈,经常发养虾动态、稻虾视频,相互交流、相互探讨。我也是其稻虾朋友圈的一员,坐在办公室,尽知稻虾事。孙总早几年在杨家洲的荒滩起步养虾,头两年遇上汛期,有虾收不回。第三年外湖禁养,改回垸内养虾。去年,他在班嘴村流转土地1050亩,建设高标准稻虾基地,目前虾苗全部投放。27.8亩测产虾田,3月28日放苗,每亩放苗60斤,现已连续收虾三天,第一天收虾530斤、第二天697斤,第三天1973斤,三天共收虾3200斤,收入56000元。说着说着,孙总下田划船取虾,虾笼里龙虾不少,只只腹白壳青、干净肥壮。孙总满是欢笑,“相比以前的建筑,养虾才是真正的事业。昨天收虾,虾笼里全是虾,看着都高兴。”稻田养虾,看似门槛不高,但要养好大有学问。孙总多次到江苏、浙江、湖北等地取经学习,以年薪20万元的高薪从江苏请来一位养蟹20多年、养虾10多年的专职技术员,负责养殖技术与虾田管理。轮捕轮放、龙虾暂养、稻蟹共生、虾蟹混养,这些很少听说的稻虾技术,在这里正在全面推广。站在田埂,看着虾田一汪清水,没有青苔,满是喜欢。孙总说,青苔与龙虾争肥争水,是龙虾的最大敌害。养好龙虾,须控好青苔。去除青苔最好的方法是人工除苔,青苔刚起,迅速清除。
群众都说,生态养虾,渗透在每户养殖群众,体现在每个稻虾环节,看似简单,但效益倍增。虾好稻好,生态高效,农民赚得盆满钵满,农村集体经济得到发展。卢支书介绍,以前村里的荒塘甩亩送给养殖户都不要,现在成了龙虾养殖聚宝盆,一亩租金至少五、六百元。让卢支书引以自豪的是,村里将财政投入的稻虾基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作为村集体投入,可获取稳定回报或利润分成,成为国家投入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一种好模式。
感受南洲,遥想这里的史前文明,体验这里的现代文明。南洲这片富饶土地,农业传承,长盛不衰。从石斧陶罐到垦殖宋田,从传统耕种到现代农业,时代在变化,生态是永恒。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农业生产,收获着不同的农业文明。生态种养,让南县以一种崭新的现代农业模式推动着绿色发展,犹如一颗璀璨明珠闪耀在洞庭湖畔。
(作者:武深树,湖南省畜牧水产局办公室主任,现挂职南县县委常委、副县长。写于2019年4月29日,星期一,天气阴转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