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糖尿病的现代治疗中,如何促进血糖管理规范化护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随着糖尿病患者人数的增加及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提升,糖尿病监测与护理的规范化、同质化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在传统糖尿病管理模式中,非内分泌科高血糖频发,会诊率低,全院缺乏专业规范智能的血糖管理;院外患者较多,且自我血糖管理意识差;医师一对多,管理难度增大,难以实现有效的追踪管理。如何优化与改善院内血糖监测管理,以建立起规范优质的糖尿病护理工作?如何根据病情的差异,对住院患者实施个体化血糖监测,以帮助患者血糖达标?
带着医护人员共同关心的问题,知名血糖管理品牌华广瑞特携手眉山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护士长邹洁在“赛柏蓝”小程序召开了一场主题为“全院血糖信息化引领糖尿病管理新时代”的学术直播会议。一直致力于内分泌代谢疾病的临床护理与管理工作的邹护士长从实践经验出发,围绕信息化血糖监测管理系统如何提供优质护理的临床应用议题,为大家进行专题分享。
以下为邹洁护士长分享的专题内容摘录:
一、院内血糖监测现状和问题点
与患者自我血糖监测相比,院内血糖监测对血糖仪的精准度、操作规范等要求应更高。然而,现阶段国内医院在血糖监测上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如:同时使用多种型号血糖仪;质量控制意识淡薄;血糖监测率不足;血糖监测不规范;转换科室、多科室协调管理和会诊导致血糖监测与药物应用的连续性被打破;管理的流程及考核培训制度不够完善等等,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和治疗风险。
与此同时,护士在血糖监测工作中还面临着手动记录工作繁琐易错、手动收集血糖数据工作量大、院内外数据割裂信息孤岛、质控困难等现实困境,在此背景下,建设稳定智能的医院血糖管理系统,并对各级基层医护人员进行系统、长期的培训,以提高院内血糖监测管理的质量和效率显得十分必要。
二、对院内血糖监测管理的要求和期望
1、血糖监测是控糖的“风向标”
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评估患者血糖控制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及生活方式等起着重要作用,已成为目前糖尿病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2、血糖监测的发展趋势
从2010年《医疗机构便携式血糖检测仪管理和临床操作规范(试行)》、2015年《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到2016年《便携式血糖仪临床操作问题和治疗管理规范中国专家共识》,2021年《便携式血糖仪临床操作和质量管理指南》,均对院内信息化血糖管理及其质控提出了操作规范,并提示了血糖检测数据精准化、血糖监测管理全病程化与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趋势一:血糖检测提供精准数据。2021年4月国家卫健委发布了《便携式血糖仪临床操作和质量管理指南》(WS/T781—2021),2021年10月1日起实施,该标准对血糖仪准确度和精密度的要求沿用ISO15197(2013)标准。
趋势二:血糖检测的全程风险控制。院内血糖仪属于POCT设备,按照POCT管理要求,需从设备、人员、流程、结果等层面入手,加强检测全程的风险控制。
趋势三:区分SMBG和POCT,提出信息化趋势。毛细血管血糖监测包括患者自我血糖监测(SMBG)及在医院内进行的床边快速血糖检测(POCT),其中POCT对准确度和精密度等指标要求更高,对于医疗机构所使用血糖仪的性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智能血糖监测系统的应用更加适应医学发展和临床应用的需要。
三、院内信息化血糖监测应用及改善案例
1、借力瑞特血糖管理系统实现信息化监测管理
从“全院血糖监测管理”,“医生远程照护”到“分级诊疗管理”,华广瑞特全方位智能血糖管理系统从仅应用于内分泌科到打破科室间慢病患者的信息壁垒,实现以内分泌科为主导,扩展至全院病患的血糖管理,从院内诊治延伸至院前预防和院后管理环节,形成院内外血糖管理一体化服务闭环,并进一步延伸其使用场景至分级诊疗管理,服务医联体/医共体层面,是该系统的应用价值所在。
2、华广瑞特POCT GM700Pro更符合医院血糖监测应用需求
◇ BGMS100%通过新标准生化分析仪比对要求
◇ 瑞特血糖仪每年通过全国临检中心室间质量评价
◇ 系统标准操作规程完善,符合临床实际应用情况
◇ 质控操作简便,数据信息齐全
3、院内建立规范化的血糖监测管理流程步骤
Step 1:医生根据患者情况,下达检测医嘱
医生在His上下医嘱,然后自动识别后在GM700Pro2血糖仪上显示出来。
Step 2:护士根据医嘱为患者检测血糖
数据自动上传,自动化资料同步,无需纸笔记录;血糖系统整合至院方系统,随时可访问管理报表;检测记录信息完整:患者信息、标本检测结果、检测日期与时间、试纸批号及有效期、仪器编号、操作人员,电子化记录可永久保存。
Step 3:医生根据检测情况,调整患者诊疗方案
数据实时传输,医生在护士站电脑端或慢病管理APP上查看患者的检测数据,根据血糖情况,制定诊疗方案;如果有血糖预警,也能及时通知到医生,进行应急处理。
Step 4:患者出院后,在家量测血糖,医生远程照护
患者出院时,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绑定。患者回家后使用瑞特血糖仪进行血糖量测,数据自动同步到瑞特血糖管理系统。
Step 5:医护在线查看院外患者数据,及时随访指导
通过患者与院内系统绑定后,院外患者血糖检测数据上传到瑞特血糖管理系统,医生通过查看患者的血糖及用药情况,给患者检测建议以及控糖指导。
4、应用华广瑞特系统用于院内血糖监测改善的案例
◇ 定期组织培训
◇ 培训后考核护士掌握情况,不掌握者再次培训直至合格
◇ 制定宣教模板
◇ 将血糖监测纳入健康教育清单
改善实施效果:全科护士都能正确的掌握健康宣教的内容,改善后血糖监测率上升。
四、对住院患者实施个体化血糖监测
1、血糖监测的时间点
科学的血糖监测其实包括多个时段,即空腹血糖,餐前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睡前血糖,夜间血糖,随机血糖等。
血糖监测-特殊情况下的加测建议
2、院内监测对象
住院患者发生高血糖非常普遍,包括入住内分泌科的成人糖尿病患者,其他内科、外科、急诊、重症监护科室的糖尿病或高血糖患者以及妊娠糖尿病或糖尿病妊娠患者等。目前,国内外内分泌及代谢学科的多个指南均建议将住院患者的高血糖状况进行系统化管理,同时强调个体化管理原则,推荐根据不同患者的情况,设立个体化的血糖控制目标。
院内血糖监测主要分为一般人群和特殊人群的血糖监测,两者的定义区分如下:
3、一般人群的血糖监测
◇ 正常进食+每日1-2次胰岛素注射或口服降糖药物:四点法(三餐前、睡前)
◇ 正常进食+每日多次胰岛素注射或胰岛素泵:七点法(三餐前、三餐后2h、睡前)
◇ 肠内/肠外营养+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皮下注射给药(含胰岛素泵):每4~6h
◇ 静脉胰岛素输注或ICU 患者,无论何种进食方式:每1~2h
4、特殊人群的血糖监测
1)围手术期患者
◇ 正常进食:空腹、三餐后2h、睡前
◇ 禁食:每4~6h
◇ 危重、大手术或持续静脉输注胰岛素:每1~2h
此外,术前一天监测睡前血糖,手术当日至少每2h监测一次血糖;麻醉诱导前检查毛细血管血糖水平,建议术中规律监测血糖水平;出入手术室加强衔接,离开病房或回到病房即刻进行血糖监测,以确保安全交接、转移,保障患者安全。
2)妊娠期患者
◇ 非胰岛素治疗:空腹、三餐后1h、2h
◇ 新诊断的高血糖孕妇、血糖控制不稳定、胰岛素治疗:三餐前、三餐后1h、2h、3AM
3)老年患者
监测频率参照院内血糖监测一般人群,实行个体化的监测方案
4)合并急危重症患者
◇ 急性期:每1h
◇ 缓解期:每4-6h
5、低血糖的诊治流程及血糖监测
怀疑低血糖时立即测定血糖水平以明确诊断,无法测定时暂按低血糖处理。如图所示,对于意识清楚者和意识障碍者,应分别采取不同的诊疗措施。
6、出院血糖监测方案指导
患者出院后,针对生活方式干预者,口服降糖药治疗者,基础胰岛素治疗者等不同类型的人群,医护人员应为其制定不同的血糖监测方案,以更好的控制病情。
患者自身应做到几下几点:合理饮食;遵循医生制定的用药方案;掌握高、低血糖的预防及应急治疗措施;设定自我糖尿病管理血糖控制目标;解释血糖监测结果并参考结果采取行动;记录血糖日志,定期复诊。
出院血糖监测的延续
五、信息化血糖监测管理带来的效益
引入信息化血糖管理系统后,可实现科室内流程监测流程的最优化,四步即可完成血糖监测并规避监测风险,如数据自动传输避免手工誊写差错。相比于传统血糖管理模式,信息化血糖管理模式的患者信息识别、血糖数值和血糖数据反馈给医师的准确率显著增加。通过强化院内信息化血糖监测,可有效降低多时点的低血糖发生率,对医护和患者带来诸多益处。
信息化血糖监测实现流程最优化
1、对护士的好处:可以帮助其摆脱繁琐的手工操作,节省至少30%工作时间;减少失误,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医疗差错;质控数据可追溯,便于管理;统计工作量,减少错收费,漏收费;提供护理、管理等方面数据。
2、对病患的好处:信息化血糖管理可保留患者完整的血糖数据,利于患者了解病情;可实现患者的个性化诊疗;可缩短住院周期,减少医疗费;帮助患者血糖快速达标,减少并发症。
六、总结
当前,糖尿病的患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面对庞大的高血糖人群,通过华广瑞特全方位血糖管理系统改变传统的血糖监测和记录方式,可以根据住院患者的人群类型制定个体化监测方案,优化操作和规范流程,监测数据实时上传至医院信息系统;通过系统实时识别、预警血糖异常的患者,对患者做到高效的全病程同质化管理,缩短患者血糖达标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的几率;使得医护人员更加规范血糖管理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患者也能得到及时、高效、精准、优质的诊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