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秋时节,在襄汾县古城镇南侯村,红彤彤的果树下,一老一少正在收鸡蛋。老的名叫高天喜,是村里的土鸡养殖户。小的名叫王龙宇,是村里的大学生村官,他介绍说:“这些鸡一大早就从鸡舍放到树林里,我们就赶紧到鸡舍里收鸡蛋,等到下午就要到树林里捡”。说话的工夫,十几颗鸡蛋捡到了筐里。从2012年开始,王龙宇在南侯村和村民们一起发展土鸡养殖,成立了“桃花洞专业养殖合作社”,村民的生活由此悄然改变。

高天喜是襄汾县古城镇侯村的普通农民,六十多岁,腿受过伤,行走要拄双拐,两个儿子常年在外地打工。他和老伴住在山下的小房子里看护外甥的200多亩枣树和花椒树。2012年清明刚过,高天喜像往常一样看护花椒树,老远听见王龙宇说:“大爷,我把鸡苗都给你买来了,你试着养养,赔了钱算我的”。回家一看,王龙宇正小心翼翼地从车上搬下三个大纸箱子,里面装的全是小鸡苗。

“你这孩子真倔,我不是说怕养不活,想想看吗,你怎么直接送来了,我没有经验,万一赔了怎么办”,高天喜心里很担忧。

担任村官以来,王龙宇心里一直想着怎么让村民富起来。他经常看中央电视台的《致富经》栏目,没事就到山上转转。大片的退耕还林地让他心头一动,想到可以用来发展土鸡养殖,于是他把帮扶对象定为村里的贫困户高天喜,高天喜怕赔本,王龙宇就决定自己掏钱购鸡苗给高天喜送去。紧接着,王龙宇又帮高天喜购置了铁丝网、灯泡等养殖设施,帮他搭好了鸡窝,安置了500只小鸡苗,王龙宇和他的合作社就这样开始创业了。

散养鸡是有窍门的,王龙宇把从电视上学到的吹哨技巧教给高天喜。小鸡苗要养在鸡窝里喂麸皮,一喂食就吹口哨,慢慢地形成条件反射,一吹口哨鸡就往食盆边凑。经过20多天的训练,鸡就可以散养到林子里了。初养鸡时,高天喜发现有鸡冠溃烂现象,特别着急。王龙宇用手机拍下照片,带到乡镇咨询畜牧站杨站长。杨站长给开了些药方拌到鸡食里,没几天溃烂现象消失了。他们又按照杨站长的要求,对引起皮肤病的原因多加注意,这种病再也没有发生过。

2013年7月30日,襄汾县突然下了场大暴雨,长了两个多月的小鸡听到哨音来不及回窝,一半死在了林子里。高天喜和王龙宇上山一只一只捡回小鸡尸体,挖了个大坑深埋。高天喜几天寻思不过来,“养得有感情了,一吹哨活蹦乱跳的都回来了,现在都回不来了”。王龙宇也很难过,但还是安慰着高大爷。趁着天还暖和,他又买回来500只鸡苗,“算是给自己打气吧”,王龙宇说,等到腊月,大的公鸡长到5斤,小鸡也长到2斤,成活率超过90%。

高天喜2012年卖了100多只公鸡,一只市场价60多元,一共卖了6000多元。2013年春节刚过,母鸡开始陆续产蛋,中秋过后,鸡蛋上市了,很快被周边企业工人抢购一空。其它乡镇、县城的客商慕名前来订购,按照每只鸡两天产一颗蛋计算,高天喜一天能收近100颗蛋,供不应求。

看到高天喜第一年养殖就赚了钱,村里咨询的人多了起来。王龙宇和高天喜合计,只要是村里人买鸡作种鸡,一只鸡只收30元的成本价,鼓励大家利用侯村靠山,林木繁茂的优势开展林下养殖,而一只鸡的市场价在100元以上。

东侯村刘俊龙的母亲,2013年养了300只鸡,王龙宇帮助联系鸡苗、指导养殖、帮助销售。靠着养鸡,她一年能挣一万多元。提起养鸡,她脸上笑容满满:“快赶上一个小伙子挣的了”。

截至2013年5月,南侯村养鸡规模达到3000多只,养鸡户平均每年增收5000元。为了形成品牌、形成影响,王龙宇组织几个养殖户成立了“襄汾县桃花洞专业合作社”。他的主要任务是抓质量,让规模逐步扩大。王龙宇没事就到村里转转,一方面是监督,另一方面也可以指导。他对土鸡养殖的定位是“小规模,大发展”,他带动周围几个村子的农户养鸡走致富之路。通讯员 沈宗珍 刘力虎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