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稻果飘香。在我国北方,呈现的是“秋收冬藏”的金色基调;而在岭南大地,展现的却是“秋收秋种”的绿色画卷。“广东时时无闲人”,广东农民正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迎接即将来临的第六个中国农民丰收节。

广东作为中国第一经济大省、第一外贸大省、第一制造业大省……经济实力享誉海内外,其实,广东还是一个妥妥的农业大省!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广东农林牧渔业生产总值位列全国第三,增速达到4.6%,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广东农业的这些成绩,可谓成色十足:

土地面积仅占全国的1.9%,适宜水稻耕种的平原地形仅占21.7%。水稻种植面积1300多万亩,仅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4.2%——从传统农业“粮食为先”的角度,广东农业似乎有些“先天不足”。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广东时指出,解决吃饭问题,不能光盯着有限的耕地,要把思路打开,树立大食物观。

广东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禀赋,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在耕地并不占优势的珠三角地区发展特色农业;在丘陵遍布的粤东西北地区精耕细作,推动农业现代化;更是在4114.3公里的全国最长大陆海岸线上,发展“海上新广东”。今天,“海上粮仓”已遍布南粤。

守住耕地红线,实现向上突破。广东农业为何实现“逆势增长”?南粤大地如何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

还耕于田 复活土地新动力

过去几十年,珠三角城镇化发展造就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与此同时,大量农村青壮年人口涌向城镇。2023年,广东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比例已经接近3倍部分偏远农村出现抛荒现象。

如何破解耕地撂荒?广东在推动土地高效流转上先行探路。

近年来,广东大力推进土地综合整治,不同县市“因地制宜”,探索了适应当地条件的不同做法:清远市阳山县建立县级农业生产托管运营中心,集中解决分散丢荒的“小块”农田,实现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的种植方式;江门市通过土地“预留转、预整合”的方式,向村民预先发放高于市场价的预期租金及补助,及时高效地对连片土地进行规模化项目规划及基础建设。

荒田变良田,村民的“钱袋子”也鼓起来了。广东2023年上半年经济数据中,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超过了城镇居民。曾经连片的撂荒地再次“披”上绿装,不仅能提升耕地的农业经济价值,还推动了当地文旅产业发展,带动乡村振兴。

在韶关浈江区的黄塘村和群丰村,新修建的垦造水田阡陌纵横、绿浪涟漪,稻田另一边是连片的荷塘,荷叶翩跹,荷花亭亭玉立,与茁壮生长的水稻相映成趣。

领域认证优质回答经验分享_优质回答需要审核多久_提交优质回答

△韶关浈江区垦造水田

这幅“荷稻共生”的乡村美景得益于当地去年底启动的700余亩垦造水田改造项目,经过今春的全机械化播种,迎来了验收后的首轮丰收。秋收完成后,焕发新活力的农田将采用“紫云英+水稻”轮作模式,利用水稻播种前的“空档期”,轮作紫云英,在改善土质、提升土地肥力的同时,展现风景宜人的新农村面貌,引入现代文旅等多元化产业形态综合运营,形成高效、可持续的绿色现代农业新格局。

领域认证优质回答经验分享_优质回答需要审核多久_提交优质回答

△韶关浈江区垦造水田荷塘

垦造水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落实“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耕地保护制度的重要举措,也是广东省近年来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之一。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已动工垦造水田项目共47.68万亩,共开展了42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守住耕地红线,不只是对数字的“锱铢必较”,更是广东高质量发展在守护耕地领域的生动实践。

科技强农 释放农业新活力

科技强农,重点在提质增量,“让好的多起来,让多的好起来”。作为全国经济第一大省,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守护粮食安全、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广东选择深耕科技,用科技提升农业的效率。

夏收刚过,广州增城新建成投入使用的水稻育秧工厂就源源不断地为附近农田提供了充足的秧苗,为下一季丰收打下了坚实基础。这个占地32亩的现代化育秧工厂具有育秧效率高、秧苗品质优、保障规模大、产业效益好等亮点。自动化播种生产线可完成秧盘供盘、基土输送、播种、覆土机、浇水、叠盘等全流程自动化功能,极大节省了人力;智能物联网可远程调节光、温、水、肥等元素,缩短育秧周期。最具“广东特色”的是其全国首创的八层育秧苗床,每台占地面积不到30平方米即可装秧盘量1200盘,一次可以育60亩地所需的秧苗,充分体现了设施农业集约高效的特点。

领域认证优质回答经验分享_优质回答需要审核多久_提交优质回答

△广州增城水稻育秧工厂

缓解耕地资源紧张、提高产值仅是设施农业的“基本操作”,采用人工技术手段调节农作物生长周期,提升农作物品质,实现更高的经济价值,才是广东农业向上增长的基本出路。

在广东佛山的蓝莓种植基地大棚里,一盆盆蓝莓在专用种植容器中,“吃”着微量元素科学配比的营养餐,享受“豪华生活”。这是今年3月,华南农业大学陈日远教授团队研发的“华南设施大果蓝莓”项目,目前已经实现量产。该蓝莓的上市时间是1—4月,填补了传统蓝莓的市场空白期,且不需要成片肥沃的农田,利用废弃的工业用地即可进行培植。同时,因果实硕大、糖度高,蓝莓的品质也优于市场平均水平,出售价格更高。目前,“华南设施大果蓝莓”已在广东和云南多个地区投资种植3000余亩,拉动投资近4个亿,成为当地村民的“致富果”。

领域认证优质回答经验分享_提交优质回答_优质回答需要审核多久

△佛山设施大果蓝莓基地

“大果蓝莓”是科技助农的生动诠释,也是广东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今年9月,广东省对“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进一步部署,推进农村科技特派员“组团式”帮扶新模式,在市、县设立农村科技特派工作站,目前已派出2812名农村科技特派员,对接帮扶14000多个村,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超4700项。

领域认证优质回答经验分享_优质回答需要审核多久_提交优质回答

△设施大果蓝莓

“工业化”赋能农业 全链发展新征程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三农”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工作之一。今年,广东“百千万工程”要求开创“三农”新局面,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围绕“种养-加工-销售-服务”补链延链强链。像做工业一样做农业,既是广东的拿手好戏,也是农业精细化科技化的要求。这些都需要农业进行工业化“武装”。

广东在有限的土地上实行工业生产的“供给侧改革”,农业生产也不例外。向优而行,发挥企业家精神,像做工业产品一样做好农业。农田不单是农业生产的场地,也可以是二次加工甚至集销售、运输为一体的“综合场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电商将直播带货的地点搬到农田里、果园旁,带着新鲜露水的粮食、水果,通过便捷的物流和保鲜技术直达消费者的餐桌。

从增城“丝苗米”,到湛江“菠萝的海”,再到新会陈皮、连平鹰嘴桃,随着“百千万工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产品在原产地打造生产、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打造优质品牌形象,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拳头”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天地。预制菜的兴起,为广东农业的工业化,开辟一个全新的“战场”。

“延链补链强链”,广东将农业发展的战略眼光投向了更远的海洋。广东湛江三面环海,海洋资源丰富。目前,当地已建设高度智能化的养殖平台,以“工船+母船+基地”的养殖新模式,大力推动智慧渔业全产业链发展,吹响了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号角。目前,湛江水产产业链年产值700多亿元,水产业从业人员100多万人。

优质回答需要审核多久_提交优质回答_领域认证优质回答经验分享

△湛江深海养殖平台

秋天的脚步临近,身处岭南的新农人脚步不停,耕作不息,耕耘出一片大湾区广袤新天地!

(总台记者 秦芊茗)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