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求取产业经,将能源“种”洒在坊间地头
01
油田“种”
——磨刀石上闹革命,低渗透中铸丰碑
6月20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实践团来到长庆大水坑油田,参观石油展馆、感受高水平数字化大监控、深入生产现场、开展专题座谈,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青春告白祖国能源事业。同学们深入了解采油三厂在戈壁滩的艰苦创业历程,采三厂攻坚克难,拼搏进取的精神深深感染着实践团的每一个成员。来到数字化中控室,这里实现了对所有生产环节的数字化管理,从数据采集、传输、分析到控制都实现了自动化和智能化。座谈会上,长庆第三采油厂大水坑生产基地专家向同学们介绍了大水坑油田发展的历史与创造的成绩,鼓励同学们去除专业壁垒,全方位了解生产过程,为能源行业高水平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告诫同学们在校园生活中着力培养学习能力,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不断汲取新知,领悟新思路,逐步成为一个合格的能源工作者。此外,同学们详细了解原油开采一线设备使用及实际生产过程,切身感受“采油不见油,注水不见水”的精细化采油工作组和光伏发电—清洁能源脱水输油站工作现场。幼小的树苗迎风屹立在西北的戈壁滩上,体现着企业的社会担当。将“双碳”战略贯彻到底,让流淌着黑色黄金的土地上增添更多绿色,将为国兴油的使命装在心中,抗在肩头,力争在未来为祖国的能源发展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6月21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实践团来到长庆石油魂纪念馆。一张张照片,一件件史物,模型、还原场景、沙盘和多媒体,无不见证长庆油田石油勘探开发艰难曲折的创业史、波澜壮阔的发展史、人才辈出的成长史、砥砺奋进的奋斗史。走在“长庆油田的开拓之路”上,感悟几代石油人在“磨刀石上闹革命,低渗透上筑丰碑”的奋斗历程,为老一辈石油工人守护祖国能源安全“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大无畏精神所感动。实践团成员对长庆油田第三采油厂厂领导开展专访。学习能源领域的发展前景与方向、长庆油田生产作业情况,厂领导鼓励同学们着力提升综合素质。抓到真知识,学到真本领,躬身实践前往一线参观学习,将课本知识融会贯通,鼓励同学们在现代化水平逐渐提高、数字化技术逐渐广泛应用、智能化信息化逐渐普及的今天勇敢追逐时代浪潮,在能源行业持续发光发热。
02
工业“种”
——追忆奋斗历程,蓬勃青春力量
作为一个集生产、加工、销售、品牌培育、就业服务、电商创业孵化、技能培训于一体的电商扶贫示范基地,禾美电商兰扶贫车间践行“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的伟大指示。实践团倾听女工的创业致富路,了解闽宁镇精心打造的消费扶贫品牌,切身感受调庄移民生活水平和环境的巨大变化,见证国家在脱贫攻坚道路上的丰硕成果,并探索产品线下销售新模式,创造近2000元营业额。从柴米油盐到电商直播间,她在尝试不一样的人生,改变生活,追求幸福,作为扶贫车间的一员,马燕的经历是许多闽宁媳妇儿的缩影。
闽宁镇富贵兰(宁夏)实业有限公司创办于2015年,由福建企业家投资1000多万元在闽宁镇福宁村建成,到目前为止,带动村上200余名妇女就业,为原隆村脱贫做出巨大贡献,自2022年6月起,车间创建“儿童课后基地”,为下课后的孩子们提供免费学业辅导,同时为女工家的孩子提供点心,解决车间媳妇儿们的后顾之忧。且自2023年起,车间开启新培训,承接新业务,现在的富贵兰扶贫车间可以制作银川市学校校服订单、高端西服西裤定制服装、制造外贸服装,富贵兰扶贫车间在服装产业的振兴道路上向着更广阔的路上迈进,未来还将追赶电商浪潮、数字化红利,实践团已经与车间建立联系,随时准备为扶贫车间的创新进步贡献力量。
03
农业“种”
——感念脱贫攻坚史,走好农业振兴路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实践团带领留学生来到宁夏大学共同参观学习最新的中国农业技术—智能灌溉,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与传感器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对农业生产中的环境温度、湿度、光照、降水等气象数据,土壤墒情等数据进行实时采集监测。系统通过分析处理传感器数据信息,控制灌溉设备运行,实现精准灌溉和智能化灌溉。并将新型农业技术进行宣传推广,争取让中国农业节省人力、集成化、智能化、低成本高利润的方向不断进步、造福农民,进而走出国门,打响中国农业的名号。
“葡萄美酒夜光杯”,我国是葡萄酒的故乡,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实践团来到立兰酒庄,从闽宁这座小镇讲起国际酒的故事,沁人心脾的酒香是劳动者耕耘的味道,它连接着千家万户,诠释着产业振兴,让曾经的戈壁成了流金的地方,也构建起一片绿色生态屏障,塞上江南,因为葡萄美酒而丰盈且厚实。
昌盛光伏生态科技园于2014年建成,位于闽宁镇原隆村,占地面积1245亩,年发电量4500万千瓦时以上,是闽宁镇乡村振兴的重点产业之一。产业园以种植业,畜牧业与光伏发电为主,给闽宁人民提供就业机会,紧紧围绕“建园区、扶产业、扩基地、增效益、带农户、促增收”工作思路,进一步加强与东部地区协作,因势利导实现产业规模化均衡发展,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快当地产业振兴的步伐。
二.求取人才经,将能源“苗”育在校园井口
01
少年“苗”
——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寄予时代最年轻的希望
6月22-24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实践团在闽宁镇开展“五育并举”系列主题支教活动。将人才振兴从祖国的最年轻一代做起
“懂动画,懂历史”的德育课程,将党史故事以动画的形式讲给祖国的“未来苗”,在孩子们心中扎下爱党爱国的种子,他们就是那群斗志昂扬的兔子,为了自己的目标前进着,幸福并感激着。“写好人生第一封信”、“用科技看未来”的智育课程,让孩子们对未来的十年大胆想象,将自己对自己的期待、对家乡的期待、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写在明信片上,实践团将会把信件批批传递,让明信片成为交流的桥梁,在青年学生和少年小朋友的携手成长过程中永远散发期待的光芒。通过最基础的编程课丰富孩子们对计算机的认知,能够初步了解数字化、高科技对改善人们生活方式,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在完成课程的同时,也丰富了孩子们对“知识和智慧”的理解。“强体质,健心理”的体育课程,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收获归属感、树立自信心、培养协作力,将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从小便扎根在孩子们心中。“用画笔看家乡”的美育课程,让孩子们一起用画笔描绘自己印象中的家乡、想象中的家乡、未来生活的家乡,并将描绘的家乡用最优美的语言讲给老师同学们听。着力培养同学们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发挥审美教育对人格培养的重要作用,将探寻生活美好,期待生活美丽的心灵能量传递给每一束祖国的花朵。“有胆量上天入地探一探”的劳动教育课程,让孩子们被邓稼先、于敏等“大先生”的故事感召,在动手制作航天模型的过程中培养实践能力,更将航天知识入脑入心,鼓励孩子们以民族复兴和祖国富强为己任,努力健康成长。
02
青年“苗”
——磨刀石上闹革命,低渗透中铸丰碑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实践团成员邀请学校国际教育学院留学生共同前往宁夏长庆高级中学,开展了主题为“携手青春行,情倾能源梦”主题共建活动,将“能源报国”使命向建设美丽中国的新一代接班人传递。石油工程学院教授赵晓亮为同学们带来一场“能源报国”公开课,鼓舞了同学们走进能源领域,为祖国油气事业奋斗的信心,并告诫同学们身处石油之乡,要担当报国之任。实践团成员、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百优宣讲团成员李博宁为生长在石油之乡的宁夏高级中学高三学生代表带来题为“学铁人精神,寻榜样荣光”的宣讲,让铁人精神引领青年在学习和生活中,天不怕,地不怕,改造世界雄心大,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广阔天地里,用激情迎接一场场挑战,用智慧攻克一个个难关,用实际行动践行铁人精神,寻榜样荣光!土库曼斯坦留学生兴达向广大学生分享学回信感悟,并表示要珍惜机会,在中国学好知识、练好技能,争取为一带一路战略贡献力量。也同优秀的中国青年一起,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亚故事,用新时代青年担当构建更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关系。
03
中年“苗”
—铭记党恩传华章,初心不改再出发
闽宁这座历经时代变迁的小镇上,也涌现了多位在脱贫攻坚、对口帮扶、东西协作过程中找到自己幸福人生道路的典型。富贵兰扶贫车间的王文娟便是其中之一,21年前,高中毕业的她意识到生活不能只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一生柴米灶台边”,她的同学们都是小学初中毕业就结婚生子,一生寓于大山,而她不顾家人反对只身前往福建,福建生活的三年,她没在工作时间请过一次假,这三年让她涨了见识,提了勇气、给家人买了彩电、换了手机,让家里的面貌焕然一新。2006年,王文娟回到了宁夏,孩子的出生、自己的经历,让她下定决心:一定要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一定要让孩子生活的更幸福,一定要让孩子看到更广阔的世界。2013年王文娟与丈夫决定搬出西海固,来到了她们如今生活的闽宁镇,她来到富贵兰扶贫车间,逐渐有了车,有了房,生活在奋斗中一点点变得越来越好。2021年,王文娟的故事作为《山海情》主人公白麦苗经历的原型被搬上了荧幕。如今,在闽宁镇的扶贫车间、电商直播区、设施温棚里,和王文娟一样,曾经围着灶台转的农村妇女,如今由内而外散发着自信与喜悦,她们朝着既定的方向努力,用奋斗书写着春天的故事。
三.求取文化经,将能源“根”伸向一带一路
01
历史文化“根”
——倾听奋斗历史的记忆,感受山海情深的闽宁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实践团走进赵鸿农民文化大院、闽宁镇镇史馆,从文物中聆听脱贫故事,看西海固人以自强不息,勤劳淳朴书写的乡村振兴之歌,感悟对口帮扶、东西协作、精准扶贫的政策下闽宁镇的巨大变化。在党的关怀和国家的帮助下,开拓创新的闽宁人,以顽强拼搏成就了闽宁的一片新天地。
02
传统文化“根”
——坚定文化自信,让中国文化在全球唱响
恰逢端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实践团成员邀请了一批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一起前往银川市黄河外滩国家湿地公园,沉浸式体验中国传统手工艺、传统文化、民俗故事,共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制作手工龙舟和粽形香囊的过程中向留学生讲述了龙舟的由来故事,以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事迹、以及千百年来人们传承的怀念,展现中华民族经久不衰的爱国主义精神,让留学生们切身感受端午节传统习俗,喜爱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文化,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让中国传统走向一带一路,走向国际。
03
非遗文化“根”
——石竹花开烂漫时,编织乡村振兴梦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非遗扶贫本质是文化扶贫,培养民族自信,在不断传承创新中,建立文化自信。” 2011年从西安退休后,刘亚明和老伴儿来到银川一所高校任教,教授民间手工艺。2014年暑期,她受永宁县文化局邀请来到闽宁镇原隆村,授课一个月,为36位生态移民妇女教授编结钩织技能。实践团走进非遗工坊,领略非遗中蕴含的中国智慧,感受刘亚明老师的文化扶贫长征路。3年开车累计7万公里,平均每天60余里,这是刘亚明老师的长征路。组织残疾人工作队,开设技能培训班,建立视频团队……真真正正把扶贫落到实处。作为非遗传承人,刘老师始终以饱满热情投入工作,要求自己做到最好。从十五六岁起跟着姥姥学习,剪纸、编结、手鞠球、刺绣等传统技艺成为她一生的精神财富。刘老师自豪的说:“我不是最优秀的人,但我是最坚定的那个。”三年开报废的汽车、为了解村民情况骑坏的电动车,都是刘老师扶贫长征路的坚实证明。以非遗为引领,带动原隆村妇女走出了一条脱贫新路子。当她刚来闽宁,发现当地妇女思想并没有因为走出大山而改变,仍是柴米油盐相夫教子这种西海固祖祖辈辈的生活方式。她从最基础的东西教起,识字、用手机、讲授新思想,传授非遗技能,带女工去四川、云南等地学习技术,让原本可能一辈子围着灶台望天的她们坐上飞机,拥抱天空。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已全面推进,以刘亚明老师为代表的非遗传承人勇担时代责任,将功勋章写在千家万户。最可爱的人都是与热爱之事物相伴一生。刘亚明老师不仅让非遗文化焕发新生,更实实在在地为原隆村留守妇女提供了工作机会,带动村民们走向了脱贫致富的道路。原隆村中越来越多的妇女开始改变观念,学习先进新知识,掌握非遗技术,用自己的双手编织乡村振兴新篇章。
四、求取生态文明经,将能源“叶”铺向万户千家
01
“叶”散社区—走在新时代,树立新观念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实践团走进银川市燕鸽湖社区,与社区居民交流,汲取老一代能源事业建设者精神力量。为提高祖国西北地区普通话普及程度、在石油之乡推动双碳战略贯彻落实,实践团走进居民生活,在社区中积极讲解双碳政策、发放双碳宣传手册、宣传低碳生活方式、张贴“讲好普通话”宣传海报,推广垃圾分类、让更多人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号召居民共同实现社区的绿色发展。并在社区开展专题调研,从居民眼中看乡村振兴、看能源发展、看银川生活,将居民生活奔舒适的成功经验总结,让党带领人民把振兴路越走越好的成功经验被学习、被铭记。
02
“叶”散小镇—感受时代变迁,共建文明家园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实践团到原隆村星级文明村民家中走访调研。了解到近10年来,闽宁镇的生态环境、就业状况、居民收入经历的巨大提升和改善,人民的幸福感和归属感越来越高,这里的居民感谢共产党的政策,是党的政策让他们有机会能开启新的生活模式,是党的政策让居民的生活从脱贫,到小康,再到致富。实践团成员同时进行了“入户式”生态文明意识推广、讲好普通话意识、男女平等观念推广,用脚步丈量大地的同时,用实际行动磨砺才干、筑牢初心、发出青年助力乡村振兴的最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