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6点,温州市西雁山脚下的这个小豆腐店就热闹起来,有的来批发新鲜豆腐,有的来买豆腐鲞,豆腐鲞就是用食用油煎过的豆腐片。半个小时,小店的1千多公斤豆腐就全都卖完了,凡是批发到豆腐的人,转手一卖一天也能赚上100多块钱。

记者:“你买了多少?”

经营户:“我买了130斤。”

记者:“人家过来买,你再卖给别人?”

经营户:“我卖给人。”

记者:“那你自己这么不做豆腐。”

经营户:“自己做我这个地方太小, 在山上做豆腐水好一点。”

经营户:“主要是盐水做起来的,豆腐好吃一点。”

泽雅镇石桥村是温州西部的一个山区村,这里山清水秀,小店里的豆腐全都是这里的村民加工的。石桥村有做豆腐的传统与手艺,但是,就在2年前这里的村民还不愿意做豆腐,原因是村里离温州城有50多公里,路远,怕豆腐卖不出去。

石桥村村委会主任 潘国春:“老百姓到外面去打工的,还是赚钱的这个利润高一点,在村里做豆腐有的销路还不好。”

石桥村村民 胡权东:“以前人家都不敢做。”

记者:“为什么?”

胡权东:“因为外面市场没有打开 ,是这样。”

因为担心销路,过去,村民们只是在过节的时候做点自家吃,平常日子里没有人做。然而,2006年,一个女子却来到村里,说是要建立豆腐坊,做豆腐卖。她叫潘冬兰,石桥村人,在温州做房地产生意,就是她在村里招兵买马,张罗着做豆腐。

潘冬兰:“在市区做豆腐也可以,但在市区一个是自来水我们要付费,要收钱,然后城里的水质没这么好,做不出口味这么纯正的豆腐。”

不过,计划着多项发展而投资农业的潘冬兰所看中的不仅仅是石桥村的山泉水,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石桥村是通往温州西雁风景区的必经之路,人流量大,她,还看中了这些人。

2个月后,潘冬兰建好了自己的豆腐坊,她首先请来村里做豆腐的老手潘炳光,希望用他的技艺,加工出品质上乘的

豆腐,而潘炳光也有两手绝活,一是盐卤点豆腐,二是后分离豆腐渣,这一点与别人先分离豆腐渣的做法恰好相反。

潘炳光:“先分离豆腐渣是生的,后分离豆腐渣是熟的,味道是两样,吃的时候没有我的那种坚韧。”

温州人喜好吃豆腐鲞,而加工豆腐鲞又需要质地坚韧的豆腐,这样在煎的时候才不会把豆腐弄坏,潘炳光后分离豆腐渣的做法正好符合这一要求。

潘冬兰:“切这个豆腐鲞的话我们豆腐做出来要硬一点,硬一点水分少一点, 做出来口感就会比较好吃了。”

2007年春暖花开的时候,潘冬兰的第一锅豆腐出锅了。但是,让大家感到奇怪的是,她没有把豆腐拿到城里卖,而是积极鼓励村民买她的豆腐到村头煎成豆腐鲞卖。

她叫潘聪花,丈夫和儿子平时外出打工,自己闲在家中没多少事做,为了打发闲暇时间,她带头在潘冬兰那里买了20公斤豆腐,在村头煎豆腐鲞卖。

泽雅镇石桥村村民 潘聪花:“我看这里游客挺多的,就先买点试试,试了以后也可以,1天几十块钱也能挣回来,然后就长时间做下去了,因为我们在农村没什么收入。”

在村头摆个小摊,不费什么事,1天能挣几十块钱,这是潘聪花过去没想过的好事,她一边在心里偷着乐,一边又根据销售的情况不断补货,最多时1天能卖50多公斤。

潘聪花:“你看,这样的豆腐,在扔高一点,这样的豆腐特别硬,你就扔在地下也打不烂,在中国这样的豆腐没见过的,对不对。”

记者:“见过,也有,北豆腐就有这么硬。”

潘聪花:“北豆腐有这么硬啊,砸不烂。”

记者:“是,砸不烂。”

潘聪花:“石头一样的,特别硬的因为煎也好煎,石膏做的豆腐就煎不起来,做起来都是水。”

记者:“太软了。”

潘聪花:“对,太软了,水分太多了主要是,这种没水分的。”

记者:“那这样做的价格是不是也要高一点?”

潘聪花:“像这种煎豆腐我们这里卖7块1斤。”

扣除成本

,潘聪花卖1公斤豆腐鲞能赚4块多钱,一个月下来净收入2千多块,这时候,潘冬兰又买来煎锅和太阳伞无偿提供给村民卖豆腐用,这一下激起了大家的热情,50多户人家踊跃到潘冬兰那里买豆腐在村头煎豆腐鲞卖。

泽雅镇石桥村村民 林建丰:“生意好不好?”

林建丰:“生意还可以。”

记者:“1天能卖多少?”

林建丰:“大概100斤。”

记者:“都是卖给来玩的人吗?”

林建丰:“对,都是卖给游客。”

记者:“什么时候买的人最多?”

泽雅镇石桥村村民 林秀琴:“星期六,星期天。”

记者:“ 那星期六星期天要卖多少?”

林秀琴:“差不多200斤。”

记者:“1天就要卖200斤?”

林秀琴:“对。”

西雁山是温州一个以自然景观为主的风景区,每逢节假日及双休日游人不断,而要去景区又必须路过石桥村,买点农家豆腐带回家,是很多游人做法。

温州游人:“他们里边有做豆腐的东西,很多的,就这个房里,你吃怎么样, 相当不错。”

记者:“吃了几块了?”

10几块有了,特别地道,嫩嫩的,都是小吃,可以带点回去。”

有了游人的购买,村民们1天能帮着潘冬兰卖出去500多公斤豆腐,不过,仅此这一项,潘冬兰并不满足,她还有另外一个目的。

潘冬兰:“我的豆腐销出去了,然后知名度又上来了,平时有车到旅游景区路过的话其实销的都是我们的豆腐。”

其实,潘冬兰看中的是到景区游玩而往返于村边的人群,她希望通过游人的口耳相传,扩大豆腐在温州城的影响,达到即赚钱又做广告的目的,果然,不到半年温州的一家酒店就找上门来买豆腐。

温州市东海明珠酒店行政总厨 周敏:“我们在村边的一个小店里吃到这种豆腐,就觉得这种豆腐很好吃,拿到我们酒店开发的话,也可以做成很多品种的菜来给客人吃。”

温州经济发达,酒店多,客流量大,在当地豆腐是人们常点的一道

菜,潘冬兰最终瞄准的就是这个市场。

周敏:“反应挺好的,加上我们的海鲜,吃腻了以后我们做几个特色的泽雅豆腐,给客人调调口味,有助他们的食欲。”

很快,温州的10多家酒店及一些农家乐餐馆就找到潘冬兰买豆腐,但是,受厂房的限制,潘冬兰加工不出那么多的量,见此情景,村民们觉得是个商机,于是,又重新捡起老手艺,纷纷加工豆腐。

泽雅镇石桥村村民 潘永友:“城里人到这里买豆腐的人多起来了,所以我们年轻的现在开始也做豆腐了,辛苦是辛苦,多少赚点钱。”

平时,潘永友和他的妻子除干好家里的农活外,1天还能做50多公斤豆腐,1年下来收入至少5万多元。目前,泽雅镇有几百户豆腐加工户,他们的豆腐除卖给游人外,剩余的全部卖进了温州的宾馆和酒店。

温州市瓯海区泽雅镇党委书记 董旭辉:“农家一个百年的品牌打响了以后, 很快带动周边农户自发的做这个产品,销路也是不错的。”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