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有半个月,张文来合作社养殖的2000多亩乌鳢和鮰鱼相继进入捕捞期,到时不少周边的养鱼户就会雇着货车前来挑货,渔网一拉,水底大大小小的鱼儿一目了然,收入非常可观。

张文来是山东省东平县戴庙镇金宏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主要养殖乌鳢和鮰鱼。目前,合作社有成员210人,养殖基地2100亩,年生产销售成鱼3800吨,实现收入6500万元,间接带动近千名群众就业。

别人都称张文来为“养鱼专家”“鮰鱼大王”,其实他自己心里清楚,自己就是个“土专家”,联合成立的专业合作社也只是草根“联合舰队”。建社初期,由于技术水平有限,张文来尝试过多品种的鱼类养殖,但产量不高,效益也不好,而且因为亏钱,养殖户都打起了退堂鼓,他也因为销售渠道问题栽了大跟头。

后来发现乌鳢这个品种的耐缺氧性强、耐运输性高,利润空间也很大,而且它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是市场上十分畅销的养殖品种。于是,张文来和合作社成员开始摸索乌鳢养殖之路。

张文来说,为了调动大家共同参与的积极性,我与养殖户签订合作协议和供销合同,确定保底价回收乌鳢。当时想的是要亏先亏我自己,要赔先赔我个人。

为了打消合作社成员顾虑,张文来还为合作社成员细算了一笔账。养殖乌鳢,按照一个周期两年,一亩鱼塘产量在5000—6000斤左右,一斤价格在10—14元,一亩鱼塘的毛收入可达到7万以上。去除成本2.8万元,综合算来,每亩纯收益可达4.15万元。通过算账对比,打消了他们的顾虑,养殖户纷纷积极申请入社。最终,细算的账也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现实收益。现在合作社的成员基本上每户每年的收益都在20万元以上。

近年来,东平县委、县政府提出“生态立县,产业兴县,绿色发展”的理念,张文来也彻底放弃原有的网箱网围的养殖方式,转向循环水生态养殖的新模式,依靠科技加持实现高密度、高效率、零排放、零污染的产业化养殖。

张文来的合作社同时承担了东平湖生态产业园项目中的封闭式循环水标准化养殖项目。该项目主要建设自动化高密度暂养池6座,占地12亩,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一亩鱼塘增产3000—4000斤,仅这一项一亩鱼塘就增收3—4万元。这种养殖模式可以有效防止水体污染,提高养殖效率和经济效益,可以为我们合作社实现生态养殖走出一条科技新路子。

今年,戴庙镇按照文(农)旅融合的思路,计划重点打造乡村振兴金山片区,这更是给张文来生态渔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合作社准备大力发展集旅游、垂钓、观光、吃住为一体的特色水产养殖示范区,实现以旅带产、以旅促产,真正提升产业附加值,让特色养殖走出一条更加生态、环保的发展之路。

从什么品种都养到专业养殖乌鳢、鮰鱼,从七八户到上百户,虽然张文来合作社有了一点小成就,但是相对于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还有很大差距。今年,东平县委、县政府提出发展30万亩设施农业和30万亩生态渔业的发展目标,给张文来带来了发展信心。

张文来的信心来源于戴庙镇发展水产养殖产业的决心。目前,戴庙镇正大力实施1700亩金山洼生态渔业的标准化池塘改造和养殖尾水处理项目,其中500亩正在养殖,效益非常可观。剩下的1200亩荒废池塘改造完成后,张文来的合作社计划全部承包下来。

现在,张文来几乎每天都去坝上看看施工进度,当看到一排排的标准化鱼塘改造如火如荼进行时,他仿佛也看到了全县水产养殖的美好前景和希望。(刘位婷,李超)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