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随便相信什么“致富经”,稻田养鱼没有多大的经济效益,而且还要面临人工成本的增加和不可控的风险,大规模推广“稻田养鱼”本身就是一个骗局。
什么是“稻田养鱼”?
所谓的“稻田养鱼”就是在稻田里进行养鱼(以草鱼、鲤鱼为主),在稻谷收获的同时获得鱼产品,这丰富了人们的“菜篮子”,最终达到水稻增产鱼丰收的目的。
鱼在生长的过程中不仅会吃掉部分害虫和杂草,而且鱼排放的粪便还能增加土壤养分,能为水稻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有利于水稻产量的增加,对农民收入的增长有促进作用。
表面上看“稻田养鱼”既能增粮又增鱼,又能增加农民的收入,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稻田养鱼”没有农民愿意干了,这是为什么?
为什么现在很少有人“稻田养鱼”了?
一、稻田养鱼对水质的要求很高
稻田养鱼需要充足的水源,并且要求水无污染、水质条件好。如果经常会出现断水,那么鱼很容易因缺水而死亡;如果稻田里的水质差,鱼就容易生病,鱼同样容易死亡。
在以前的年代,水体几乎没有污染,人们都用清澈的溪流灌溉稻田,而如今随着环境的破坏,小溪里都很少有鱼了,一般的水质鱼根本无法存活。
此外,水渠里的水都是家家共用的,如果其中一家喷洒农药时不小心污染了水源,受污染的水一旦流到养鱼的稻田,那么鱼就会遭受灭顶之灾。
二、鱼对化学农药敏感,不喷农药稻谷很难增产
水稻是一种容易患病害和虫害的作物,对病虫害的防治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喷洒化学农药。而鱼对化学农药比较敏感,多数农药对鱼都有毒,因此“稻田养鱼”可以提高稻谷的产量是不切实际的,可以说水稻减产在所难免。
其次,化学药剂会影响鱼的生存,化肥的使用同样会影响鱼的生存。化肥会提高水体的浓度,对鱼的安全有威胁,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同一块稻田分两次施肥,一次施一半稻田,两次施肥期间隔2天,这样可以让鱼规避危害。
三、天灾不可控
农民靠天吃饭,因此农民都希望风调雨顺。“稻田养鱼”比单独的水稻种植对环境的要求更加高。
“稻田养鱼”要控制好水的深度(水过浅会影响稻谷的生长,遇到高温天气鱼会被蒸熟),一定不能出现缺水的现象,如果遇到严重的干旱就需要人工抽水来供应给鱼儿生长。其次,在雨季一定要防止洪水冲垮田埂,田埂被冲垮那就前功尽弃了。
此外,很多动物(蛇、老鼠、白鹭)都会捕食鱼,如果敌害过多,鱼的存活率会很低。
除了天灾外,还有人祸。每个地方都有小人,有的村民见不得别人好,可能会做出不友好的事。
四、“稻田养鱼“控制不好会出现鱼采食秧苗的现象
秧苗刚插入稻田时比较嫩弱,一些比较大的草鱼会取食秧苗,会影响秧苗的正常生长。
放养在稻田的鱼苗不宜过大,放养的时间一般要在插秧的7~10天后,当水稻的叶子远离水面时,鱼类就比较少会采食秧苗。
此外,稻田里的食物本身有限,当稻田里的鱼食物匮乏时(杂草未长出)鱼也会出现取食秧苗的现象。为了增加鱼的食物,也为了提高鱼的产量,插秧一个月后需要进行人工投喂,这势必会增加生产成本。
五、会大大增加人工成本
“稻田养鱼”要求经常巡田,要控制好水的深度,秧苗“分蘖期”水体要保持3~6厘米深,随着鱼的长大,水层需保持8~15厘米深;此外,如果发现影响鱼生长的天敌,如水鼠、黄鳝,要及时消灭,严防田埂破损。
稻田的排水口要经常查看,拦鱼设施要坚固,确保鱼不外逃。由此可见,“稻田养鱼”大大增加了人工成本,投入和产出往往不成正比。
六、稻田鱼的产量低,且很难维持在高价
所谓的“稻田鱼”拿到市场上去售卖,消费者根本分不清是否是稻田鱼,给的价格不会太高。其次,稻田鱼有很明显的土腥味,在肉质和口感上和普通的鱼并没有多大差别,稻田鱼很难维持在高价。
一亩稻田鱼的产量也就在20~30公斤,除了鱼苗的钱、喂养的饲料钱,再减掉人工成本,如果再算上稻谷的减产量,农民可能还要倒贴钱,这也是很少有农民愿意“稻田养鱼”的根本原因。
当然在我国很多地方依然存在“稻田养鱼”,但是这部分人不会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鱼苗放进去能存活多少是多少,不靠稻田养鱼致富,仅仅为了满足味蕾的需求
总结,稻田养鱼根本不赚钱,如果想靠“稻田养鱼”发家致富那肯定是做白日梦,如果是养了玩玩,为了吃上原生态的食品,不考虑赚钱,那么稻田养鱼是一个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