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地理优越,环境多样,适于多种鱼类的生长繁殖。它们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不但是重要的食品美味佳肴,还是休闲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吃鱼找健康,观赏鱼找和谐,已经成为当今人们生活中的一种时尚。在我国悠久的文明历史长河中,鱼类在人们生活中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鱼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颗灿烂明珠。本文从下列六方面介绍。

一、悠久的鱼文化

在我国几十万年前的原始人类社会,人们就已经以鱼类为食,并开始把鱼类作为猎取的对象,捕鱼或用于捕捉,最先是鱼鳔、弓箭,后发明使用网具。古代传统中,中华民族的先祖伏羲教先民捕鱼,使我国渔业有了快速发展。

利用鱼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而又最广泛的国家之一。早在商代(公元前1395——公元前1123年)殷墟出土文物的甲骨文中,就有“鱼”形文字的出现,在青铜铭文中有更多鱼形文字再现,可以说这是我国鱼文化的萌芽期。春秋战国时期的《诗经》(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0年),是我国人民识别记载物种最早的一部古籍,书中记载了鲂等20种鱼类。从南朝梁陶弘景著《神农本草经》到清末吴仪洛的《本草从新》,众多的《本草》更为详尽地记载了鱼类的形态、生态、分布、食用和药用等方面的知识。

二、最早的“养鱼经”

我国是世界上池塘养鱼最早的国家,殷商出土的甲骨文“贞其鱼,在圃渔”、“在圃渔,十一月”。这里的在圃渔,即指园圃之内的鱼,它证明我国殷商时代已开始池塘养鱼了,至周朝,池塘养鱼业更为流行昌盛。

公元前460年左右,范蠡的《养鱼经》详细地介绍了池塘养鲤的建池、选种、确定交配数目、制作鱼巢等方法,它是世界上第一部养鱼的专著,为世界所关注。汉代养鲤已形成规模生产,稻田养鱼始于东汉,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养殖始于唐代,鲻鱼养殖始于明代。明朝黄省曾的《鱼经》、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及清朝屈大均的《广东新语》等古籍,对养鱼的论述更为详细。

我国不但养鱼历史最早,而且还有许多优良品种,现已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优良养殖种类,如鲤鱼原产于我国东部,移植到国外,现已成为世界最广泛的一种淡水养殖鱼类,1986年世界总产量50.7万吨,其中原苏联23.2万吨、日本2.56万吨。

在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中,中国劳动人民光辉的淡水养鱼历史,不仅促进了中国的养鱼事业,而且还推动了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的养鱼业。我国是渔业大国,2008年我国水产品生产总量达4896万吨,其中养殖产量占1/2以上,连续20年居世界首位,水产品人均占有量37.0公斤,超过世界人均占有量1.6倍。

三、丰富的食鱼文化

我国古代人们就把鱼类作为一种肉食,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孟子说:“鱼我欲也,熊掌亦为我所欲,二者不可兼得”,把鱼和熊掌并列为珍品,特别是鱼中之珍品。古籍中赞扬鱼味美的实例很多,如隋炀帝称松江鲈“金齑玉脍,东南佳味”;洛鲤伊鲂贵于牛羊;宁去屡世宅,不去鯯(斑鱭)鱼额;宁可弃我三亩稻,不可弃我鰵鱼脑;鲥鱼味美在鳞;鲢之美在腹,鳙之美在头;河豚水族之奇味等。近代人赞鱼美味的谚语也不少,如飞禽强于走兽,鱼鳖可比山珍;吃鱼的女士更漂亮,吃鱼的男士更健康,吃鱼的孩子更聪明等等。这些谚语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从鱼生活环境污染相对较小,营养价值较高等方面看还是很有科学道理的。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富庶、繁荣的象征,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喜欢吃鱼,逢年过节、喜庆筵席及亲朋好友团聚,总少不了一道鱼肴,透着喜庆气,传达着人们“年年有余”、“富贵有余”的美好愿望。

我国烹制鱼类的方法很多,历史也很悠久。在人们普遍喜爱的川、鲁、粤及江浙四大菜系中,有不少的鱼类名菜。我国烹饪大师张恕玉(2010)著的《鱼典》,介绍了人们常吃的39种鱼(含类)的营养成分及204种鱼类菜肴的功效及烹制方法。

近些年,我国各地举办的以鱼为主的美食也不少,如今年6月北京怀柔区举办的虹鳟鱼类美食节。虹鳟鱼原产于美国,为一种营养价值高的冷水鱼类,我国于1959年引进,上世纪80年代,北京房山、门头沟、延庆、怀柔等地开始养殖,发展很快,养殖游钓场600余家,产量200万公斤以上,其中怀柔产量占北京市的95%以上,2002年虹鳟鱼养殖实现苗种覆盖面、产量、销售量三个全国第一,因此在怀柔举办虹鳟鱼美食节是当之无愧的首选之地。

四、多姿多彩的观赏鱼

观赏鱼以它的艳丽体色、奇特体态、多样习性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它们多生活在温带、亚热带及热带,我国有观赏鱼250多种(张世义、李连仲1994),其中有被誉为“国鱼”的金鱼,有近些年获得观赏鱼大赛的长薄鳅、胭脂鱼,有引进的锦鲤、热带鱼等。

金鱼(古名:金鲫鱼、盆鱼、三尾鱼、朱砂鱼、赤鳞鱼等)为我国观赏鱼中的“国鱼”,是从野生金鲫鱼培育而成。金鱼起源我国南方,二千多年前在安徽发现金鲫鱼,南朝梁任昉撰《述异记》“晋桓公游庐山,见湖中有赤鳞鱼,即此也”。自宋始有畜者,今则处处人家玩矣。上至皇宫,下至平民百姓都有养金鱼的。老北京四合院中的金鱼缸,专供皇宫和平民百姓的金鱼池(古名:鱼藻池),大街小巷叫卖小金鱼儿的小贩,都显现着老北京的风情味。历史上,不论是著名诗人的诗词赋,还是国画大师的佳作都有许多金鱼的描绘。经过多年的培育,现已有今鲫鱼(草金鱼)、龙种、文种、蛋种四大类三百多个品种(王鸿媛等2000)。现金鱼已移植到世界上许多国家,成为观赏鱼家族的重要成员,锦鲤、热带鱼、海水鱼的养殖,都为人们增添了新的兴趣。公园景点、水族馆、海洋馆、千家万户饲养的形形色色的观赏鱼,不但美化了环境,改善了水质,也加深了人们对鱼类的热爱。

在广泛的饲养观赏鱼的基础上,观赏鱼的品质也在不断提高,各地观赏鱼的评比、竞赛活动也不少。每年台湾锦鲤协会培育的大量优质品种为世界所赞赏,举办的锦鲤品评盛况也很壮观。2010年9月30日北京朝阳公园首次举办了观赏鱼大赛,福州金鱼协会的“兰寿”与北京红运锦鲤养殖中心的“白写”分别摘取了本次大赛金鱼组、锦鲤组的冠军。在随后举行的首次全国性观赏鱼拍卖会上,这尾体长78厘米、体重5公斤多的锦鲤“白写”拍出了全场最高价120万元的天价!(《北京日报》2010.10.01)

近些年,世界观赏鱼产业迅猛发展,全球观赏鱼贸易总额不断攀升,2000年的2.5亿美元,2002年的7亿美元,到2003年的15亿美元,增幅分别达到80%和114%。现今我国观赏鱼质量还不高,在世界观赏鱼产业所占贸易额也不大,因此今后还将有更大的发展前景。

五、人们喜爱的钓鱼

钓鱼娱乐,钓鱼健康,钓鱼是历代人们喜爱的一种运动。我国古代第一个有名气的钓鱼人是古帝舜。舜出巡时为了获得食物经常钓鱼,这种最初以果腹为目的的垂钓,与后世的娱乐性垂钓完全不同;驾八骏出巡的穆天子周穆王姖满,是继舜后第二个有名的钓鱼人,他在黄河边垂钓,可谓是消遣娱乐;姜太公是第三个有名的钓鱼人,姜太公名尚,字子牙,吕是他的封姓,《史记·齐太公世家》记:“吕盖常穷困,年老矣,以鱼钓虷(地名)”;此外春秋时代的屈原、范蠡,唐代的李白等都为著名的钓鱼人。钓鱼是古代名人和画家泼文洒墨的又一爱好,留下许多著名诗词和画面,如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灰。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又如唐代诗人张致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钓鱼是观光休闲渔业的一部分,从中可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如日本、西欧和美国,休闲渔业对本国经济的影响可谓举足轻重。以美国为例,根据最新研究资料表明,该国每年有约3520万成年人(16岁以上)钓客,在休闲渔业(英文名Leisure Fishing)上花费达378亿美元,若把休闲渔业当成一个企业来说,其创造的收入足以在美国《财富》杂志500强企业排名第十三位(王有基等2006)。我国的江苏太湖、杭州西湖、哈尔滨长岭湖渔坊、北京怀柔等著名钓鱼区,以及各地随着双休日、旅游事业的发展,纷纷推出旅游观光型渔业这一新事物,吸引了众多海内外游客,经济效益看好,已成为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六、吉祥鱼类

致富经养鱼一年多赚1000万_养鱼致富经_致富经养鱼视频大全集

鱼类是一种吉祥物,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人有“鱼素”之称,俗传是用绢帛写信装在鱼腹中传递信息;汉代蔡邕《饮马长城窟行》诗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隋唐时期朝廷颁发给百姓“鱼符”(又叫鱼契),是用雕木或铸铜成鱼形,刻字其上,以此为凭证;三国、南宋时的“鱼灯”,佛寺中僧徒诵经时击打器物的“鱼鼓”(又叫木鱼)等,还有用鱼类种种异常寓言灾异祸福,这些都给鱼类附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说到鱼类吉祥物,大多是从语言的谐音而来,少数是根据鱼形状、习性而来。例如:“连年有余”的吉祥图案,寓意生活美好;结婚用品上的“双鱼吉庆”,寓意婚后美满;店铺上的“渔翁得利”出自古代谚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寓意生意发达;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五福娃之首“福娃贝贝”象征繁荣,也有依据鱼体形态、习性寓意吉祥;如体形似龙的龙鱼,寓意“风水鱼”、“招财进宝”、“逢凶化吉”;胭脂鱼背鳍高大似帆,寓意“一帆风顺”等;鲤鱼产卵多,因而有“富贵有余”吉祥之意。在我国三千多种鱼类中,吉祥语大多泛指某一类,特别指定某个种或某些种的不多,估计有40多种(张世义、伍玉明2006)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