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小承办
北京市课程建设优秀成果展示
暨“落实核心素养,融合智创未来”
主题研讨会
5月30日,北京市课程建设优秀成果展示暨“落实核心素养,融合智创未来”主题研讨会(上半场),在北京亦庄实验小学举行。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向“素养为纲、综合育人、实践育人”,从原来的“学科三维目标”走向了“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核心素养”。为高质量落实2022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及课程标准,探讨指向学生素养培育、符合新课程方案及标准要求的学校课程建设规划与实施样态,而开展本次研讨会。
研讨会分为五项内容:
首先,开放10节课堂,进行课堂任务展示。北京亦庄实验小学从8:30到10:00,共有来自各年段的10位教师开放了包括语文、数学、英语、心理、劳动、科学、美术、综合等各学科在内的10节课,集中展现了亦小师生“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的具体路径;同时,开放两个工作坊,以“故宫少年行”和“我是小学生啦”两个项目化学习,使与会专家共同进行沉浸式体验真实学习任务的设计过程,借助学习工具和学习产品,为其实现学习目标搭建脚手架。
其次,学校课程报告。北京亦庄实验小学课程与教学研究中心主任张鑫,代表学校213位课程人,以《学习任务,点亮多元智能》为题,分享了学校如何从学生出发,以项目式活动为载体,设计丰富、多样、可选择的课程,发现学生天赋,成就优势,助推学生“四有两能”成长,从而创造出适合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教育,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北京亦庄实验中学课程与教学研究院院长赵宇菲,以《学校课程的一体化建构与实施》为题,从“对教育核心要义的思考”切入,对亦中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保障层层深入解读,为“创造适合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教育,让每一位学生拥有自己跑道”不断探索和攻坚。
第三,经开区科研与课程工作负责人张彤老师以《优化顶层设计,聚焦核心素养,创新校本课程》为题,北京教科院义教项目负责人李群老师以《寻找内内涵式发展的课程,基于优秀成果的梳理与表达》为题,分别进行了区级、市级课程建设层面的专项汇报。通过两项报告,让大家更加坚信:坚持以落实核心素养为导向,市、区、校三级联动,创新课程结构,优化课程一体化设计,优秀的课程成果可以撬动学校发展,助力学生培养。
第四,进行授书仪式。
近年来,在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的大力推动下,优秀课程成果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诸多成熟的、典型的优秀案例被收录于《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优秀成果选辑》中。在研讨会现场,由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杨德军,向优秀课程成果一等奖、先进单位获得学校——北京亦庄实验小学和北京亦庄实验中学,分别进行授书。以鼓励更多学校在吸收、借鉴各区各校优秀案例的基础上,勇于实践,善于总结,呈现出更多、更优秀的课程成果。
最后,专家点评。
在义教项目负责人李群研究员的主持下,与会专家畅谈感触。
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鲁小凡老师,以“方向”(市级层面的教育教学改革的走向)、“设计”(区域课程培训和引导)、“系统”(学校层面的课程方案和老师的课程实践)三个关键词,谈了参会感受;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王荣珍副主任,以“市级引导、区域布局、学校落地”谈了总体感受,并以“学生主体、素养导向、综合性和实践性”三个方面,对北京亦庄实验小学的课程工作进行了高度评价。
中科院未来学校实验室、华东师大心理发展研究中心特聘教授李佩宁研究员,关于跨学科主题学习、STAM课程和工作坊研究,谈了三个方面的感受:
1是看到了十一学校一体化办学和联盟式办校的价值,亦小为大家提供了宝贵的成功经验。2是一些技术在课堂上的有效利用和赋能,为教师和学生的成长提供了脚手架。3,不管是学校培养目标的设立,还是对于课程的设计、学生认知发展、社会情感学习、关注内驱力的发展等等,都能看得出,亦小是真正让学生站在了学校的正中央。
北京教育学院余新教授,对郝琳老师的《烙饼》一课进行了点评。他说:郝老师的课体现出了三个特点:1是情景化与去情景化;2是从未知到已知再到运用转化,迁移过程特别顺畅;3是以学为中心和教师善于引导这两方面的结合,使此节课的效果特别明显。余教授通过对工作坊组织者的观察,发现亦小老师既会组织又会设计还会培训,是优秀老师所具备的特质。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杨德军研究员,介绍了北京课程建设的推进以及市区联动方面的工作情况。
他首先感谢亦小对于2022年新公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中提出的诸多创新做法,提供了大量课程依据和真实探索,其中包括长短课、大小课、课程的综合化、跨学科学习、项目化学习等,以及“课程育人”核心词的提出等;
其次,在“双减”政策公布之后,全国很多地区的教育受到了影响,但是,亦小不仅在继续深化跨学科建设,并且各年级各学科间的任务单已呈结构化构建,对此,他给予了高度评价:“亦小敢于做这样前瞻性的探索和尝试,给大家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值得特别认可。”
最后,杨主任围绕课程建设的不同阶段,所出现的不同重点、难点和关键点问题,对优秀成果和先进单位的评选标准、数量、质量等进行了解读;同时,简要介绍了十二个一体化。
此次研讨会,围绕核心素养的落实,探讨了学校如何创新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如何体现办学目标和育人目标,探索了学科融合实施路径等当前课程改革中的一些重点和难点问题。既是一次总结、交流的立足当下的会议,更是一场探索、展望的面向未来的会议。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杨德军研究员,课程一室主任黄晓玲研究员,义教项目负责人李群研究员,中科院未来学校实验室、华东师大心理发展研究中心特聘教授李佩宁研究员,青湖教育科学研究院吴亚滨院长,北京教育学院余新教授,经开区科研和课程工作负责人张彤老师,北京亦庄实验小学的部分领导,以及线上、线下外省市和北京市17个区县的专家领导老师共同参与了研讨。
研讨会由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主办,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社会事业局、北京亦庄实验小学(上半场)、北京亦庄实验中学(下半场)共同承办;由刘婷老师主持。
附 亦小开放课堂及工作坊掠影
1.吴懿纯 《草船借箭》
吴懿纯,北京亦庄实验小学语文学科主任,经开区小学语文首席兼职教研员,区语文学科带头人。201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获硕士学位,同年入职北京亦庄实验小学。参与过多项国家级与市、区级课题研究,参与编写多部校本教材、儿童课外读物等,语文教学及科研能力突出。曾获北京市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先进个人”、区“学生喜爱的班主任”等荣誉称号,多次在市、区级教学比赛与科研成果评比中荣获一、二等奖。
本课通过使用拼图阅读的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实现学生语言上从现代文阅读到古白话文阅读,内容上从改写片段阅读到原著故事阅读,思维上从表层信息输入到深度理解后创造性输出的转变,点燃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热情,为接下来四大名著的学习,特别是《三国演义》整本书的阅读打下基础。
2.崔雅娜 Special Days
崔雅娜,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现任五年级英语教研组长,教学经验丰富,获大兴区首都优质原创课程资源二等奖等多项区、校级荣誉,多次承担区级、校级公开课。
本节课从真实任务“亦小十件实事”出发,引导学生创设有意义的学校节日。学生利用工具单梳理模板海报和展示成功的标准,根据兴趣选择小组,利用支架小组合作创设学校节日,制作海报并汇报。以画廊漫步的形式全班分享,利用TAG同伴评价,利用Mentimeter现场投票,将课堂和选择交给学生,实现“从教走向学”。
3.马蓉他们那时多有趣啊
马蓉,北京亦庄实验小学语文学科组副主任、校级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北京市经开区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北京市大兴区骨干教师,多次承担大兴区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师训工作。曾全面参与“全课程”主题读本的开发、教育教学实践,以及实验校教师培训;教材解读、教学设计、教育教学论文、班主任基本功等,在各类市、区级比赛中获一等奖;在《小学语文教学》、《语文建设》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多次发表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人工智能时代,教师和学校会不会被取代,未来学习的意义是什么,我们应该“拥抱变化”还是“拒之门外”?“科学精神”单元,用略读课文《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撬动单元核心任务:从学生真实、具体、个性化的学情出发,以挑战性任务和“成功标准”驱动自主、协同、探究学习,在真实的语文实践中运用单元阅读要素和多种阅读策略,为口语交际“辩论”和习作“科幻故事”两项子任务充分蓄力,使课程发挥1+1>2的育人价值,学生在解决感兴趣的社会热点话题中,创造着长大。
4.郝琳 烙饼问题
郝琳,首席教师,经开区兼职数学教研员,经开区数学学科带头人。曾获经开区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优秀成果特等奖,北京市首都优质原创课程资源一等奖,北京市基础教育科学研究优秀论文一等奖,多篇论文发表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参与北京市重点课题研究,主持区课题。参加工作以来,一直站在小学数学教学的一线,在“教书育人”这个平凡而神圣的工作岗位上默默的挥洒汗水。在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通过大单元、从教走向学的相关研究,深耕课堂,助力学生更好地成长与发展。
本节课通过烙饼问题,引发学生在整节课里体会优化的思想。在课堂开始时发布学习任务:设计35张饼的烙饼方案。学生面对复杂问题,先解决较简单的烙两张饼、三张饼的问题,体会充分利用资源才能优化;在四张饼、五张饼的学习中,体会将未知转化为已知;最后,利用学生体检的情境迁移烙饼问题中的优化思想。
5.赵秀秀 调查与记录
赵秀秀,北京师范大学硕士毕业,经开区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大兴区骨干教师。曾获大兴区说教材比赛一等奖,大兴区教学技能比赛一等奖,核心期刊发表文章多篇。致力于研究适合儿童发展的数学课堂,让数学成为学生的热爱。
本节课由学生的真实任务出发,基于真实任务的研究,聚焦学生的专家思维的发展,让学生经历完整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认识数据:一是理解数据,能够深刻认识到数据中蕴含的信息;二是可以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调查数据的方法获得数据;三是能够根据数据做出判断,给出合理的建议。
6.韩森 毕业展门票设计
韩森,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现任北京亦庄实验小学美术教师。
在学科教学方面,积极探索单元教学、项目式学习、跨学科学习,助力学生在真实任务探究中收获多方位能力,重点培养跨学科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社会担当等综合品质。多次承担市区校级公开课,发表相关教育教学论文,参与校级学科教学项目。带领学生参与市区级比赛,多次获得市一、二、三 等奖。
本课属于《毕业展项目大单元》,此单元将重点放在“设计”,基于六年级即将毕业的大背景,用毕业展这个真实任务驱动学生展开学习探究。在本课中,学生尝试自己总结设计的成功标准,并运用该标准,小组合作选择合适的设计方案展开设计,在有限时间内表达小组的设计方案并对他人作品提出合理的修改建议。在探究中,学生的交流、协作和资讯科技能力、设计创新和宣传能力以及社交和情感能力得以不断增强。
扫码可查看孩子们的作品
7.张金菊 玩笑这件小事
张金菊,目前负责学校五年级心理健康课程及融合教育工作,曾获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生涯故事一等奖,“京教杯”融合教育作业设计基本功展示三等奖,承担一项区级课题。作为一名新手教师,在工作中踏实肯干,温和而坚定,努力求索,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本节课聚焦于同伴交往中的开玩笑行为,通过心理剧的方式,让学生随机体验玩笑事件中的不同角色。并借助课堂探究单,从被开玩笑的人、开玩笑的人和旁观的人的角度,对玩笑事件进行深度分析,帮助学生化解同伴交往困境,促进同伴关系的稳定发展。
8.高畅 建筑工程师交流会
高畅,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科学与技术教育专业研究生,校级科技骨干教师,2021-2022年担任经开区小学科学兼职教研员,2022年作为北京市小学科学新教材培训团队教师,为北京市科学教师进行新教材培训工作。致力于STEAM项目式课程的研发,领导团队撰写的跨学科主题课程案例《影子戏剧》入选北京市优秀案例集。多次指导学生参加科技类竞赛获奖,指导学生在2022世界机器人大赛总决赛元宇宙三维编程挑战赛中获全国一等奖。
本节课属于我校教师基于教科版科学六年级技术工程单元构建的《亦城新地标》项目式课程的最后一课,项目以“为亦庄新城建造地标性建筑”为任务目标,学生承担起工程师和设计师的角色,以团队合作的形式亲历工程建设的系统过程:明确任务—设计图纸—建造模型—测试评估—改进图纸—再次测试—方案竞标。而本节课作为项目的最后环节,是对学生整个项目成果的展示与评价,也是学生亲历工程后对设计方法的归纳与提炼。学生在体验实践的成功和乐趣时,不仅能初步理解工程复杂性(如工程包括多种制约因素、验收标准且各因素间相互影响等)和闭环性(设计具有循环往复性等)等特点,同时使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如模型建构思维、推理论证思维和创新思维等)也得到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迁移能力和学习生活中的合作沟通能力。
9.高元昌 运动场上
高元昌,2009-2016年就读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2013年获学士学位,2016年获硕士学位。北京市优秀毕业生,清华大学优秀毕业生,清华大学优秀辅导员。2019年作品获第三届全国美展进京作品奖(全国20名)。
本节课是人美版教材(2013北京)四年级下册造型表现里的一课。本节课,结合夏季运动会,构建真实任务情境,把美术课变成运动会中的一个趣味运动项目,让孩子们在运动竞技情境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本节课的重难点则被设计成闯关项目,评价量规作为闯关成功的标准。让同学们在游戏竞技中发挥出学习的自主能动性。
10.张毅鑫 立体纸模—旗袍
张毅鑫,北京理工大学硕士毕业。数学教师,四年级劳动教研组长。曾获北京市启航杯二等奖,大兴区首都优质原创资源一等奖,开发区“新星杯”二等奖,多节录像课获大兴区二三等奖,多篇论文在北京市比赛中获奖。竭尽所能,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发光。
本节课是四年级下次纸工单元的最后一节课,属于传统工艺制作任务群。如何让学生在看懂示意图的基础上掌握立体纸模的制作方法,落实劳动技能和素养?是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本节课的设计从学生出发,不同与以往老师演示、学生模仿,而是把课堂交给学生,在简单思考之后初次尝试,等制作遇到问题后停下来进行讨论交流,更加聚焦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真实问题和困难。并将教学目标前置给学生,让学生知道做什么,怎么做,同时这样的目标还可以指导学生的学习。以学习任务驱动学生自主学习,关注学生学习的真实困难,给学生充足的劳动体验,对培养学生的劳动兴趣、文化熏陶给予支持。
11.高丽君 “我是小学生啦”学习任务设计体验 工作坊
高丽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中国教师整版报道的“非常教师”,《小学教学参考》和《小学教学研究》专栏作者,区“十三五”规划优秀课题负责人,荣获北京市综合素质评价教师典型案例一等奖、北京市教育教学研究成果一等奖、首都优质原创课程资源评审活动一等奖等三十余次,在《运筹与管理》、《教学与管理》、《基础教育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本工作坊和部分参会老师就“如何以真实的学习任务激活一年级”为讨论话题,在工作坊学习目标的指引下,从“我们将遇到怎样的学生”这一问题出发,层层递进,让老师们感受到设计真实的学习任务的必要性,以设计一个能够支持学生自主学习的“六一”真实学习任务为载体,带领老师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沉浸式体验真实学习任务的设计全过程,各小组的任务设计有目标、有方向、有方法,且创意满满,在各小组的分享过程中,逐步提炼出设计真实学习任务的出发点、设计路径、表现性特征、动力系统等重要元素。
12.蒲乐洋 “故宫少年行”学习任务设计体验 工作坊
蒲乐洋,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就职于十一学校北京亦庄实验小学。一线教师,学校课程与教学中心项目式学习协调专员,一级教师,经开区语文学科骨干教师。曾在新星杯 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中获得协作区一等奖,在儿童阅读课程研究中心举办的全国“整本书阅读指导微课”征集活动中,获特等奖。入职以来,有多篇文章在国家级(非核心)杂志和期刊上发表,指导的学生屡次获得市区级比赛的朗读、硬笔书法、软笔书法奖项。
本节课,工作坊邀请与会老师以实践的形式,认识以《故宫少年行》为代表的跨学科项目学习任务,了解学习任务设计的驱动系统。GRASPS这一学习任务设计工具并学以致用,并有意愿将工具应用到日常教学中;让我们设计的学习任务富有趣味且能驱动学生自主探究。教师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在学习者和学习引领者之间切换思维,与同伴结为学习共同体,体会学习、合作、实践、思索的乐趣。
文字:边淑清
摄影:顾春春
排版:郭晓蓉
审核:行政宣传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