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育苗

泥蚶的苗种,根据个体大小分为蚶苗和幼蚶。体长5毫米以下的幼体称蚶苗,其大小和体色均似沙粒,所以俗称蚶沙;蚶沙培育8个月至1年后体长达到8至20毫米,1公斤约有200—500粒,这种小蚶称幼蚶,系放养用的蚶种。目前蚶苗生产的方式有海区半人丁采苗和人工育苗。

1.海区半人工采苗

海区半人工采苗是当前获得泥蚶苗的主要途径,首先需选择好苗场:择定口小“肚”大呈口袋形的内湾作为蚶苗增殖场,面积以3至5亩为宜;苗埕宜建在地势乎坦的低潮区至中潮区下带,以低、中潮区交界处为宜,滩涂底质最好是泥占70%,沙占30%的泥沙底质;在附苗场或其附近海区必须是大蚶养殖区,使繁殖期有一定数量的亲贝;海流以往复流为主,流速在0.2一1.0节,且有回漩流,利于蚶苗附着和生活;海水的相对密度在1.013—1.021,以1.015—1.018最适宜。

其次。围筑苗埕:围埕必须在第一批亲贝产卵前一潮水开始,在埕地周围插树枝或芦苇为标志,每一块埕地的面积依地形而定,二三十亩至七八十亩均可;苗埕四周挖排水沟,并利用挖沟的泥土在水沟外围筑起高、宽各30至40厘米的土堤,再清除埕面的石块、贝壳及其他杂物,用茶饼或芦藤除灭埕地敌害生物;然后用铁钉耙将埕泥耙碎耘平,低洼地方还必须用泥填乎,以免积水而影响附苗,耙平后的埕面要求松软平坦,表土湿润;一般在蚶苗进埕附着的前一二天平整埕面,为此必须较准确地进行苗情预报,掌握蚶苗进埕附着时间。

其三,适时采苗:采苗工具用50目聚乙烯胶丝织成刮苗袋,用木板制成刮苗板将埕面表土连泥带苗刮人袋内,而后连袋放在水中漂洗,待泥冲净后即得夹杂苗。为延长采苗时间,粤东等地区采取三潮作业法:即退潮后用刮苗袋刮苗;半潮时用推苗网推苗;满潮时用船带着拖苗网拉苗。蚶苗采收季节较长,一般从当年9月至翌年1月。秋分前后采收的称秋仔,霜降前后采收的称降仔,立冬前后采收的为冬仔,翌年1、2月采收的为春仔。其中降仔及冬仔质量好于秋仔和春仔。

2.人工育苗

人工育苗分室内人工育苗和土池人工育苗两种。无论哪一种方法,都要有相应的育苗场和设备:催产池、孵化池、育苗池、循环池、饵料培育池和贮水池、过滤池、进出水管及其相应的附属设施。目前泥蚶苗人工培育虽已成功,但难度较大,成本高,产量小。

(二)幼蚶培育

从海区采捕的蚶沙经过约1个月的暂养后,必须从高潮区移至中潮区进行培育。在此期间主要掌握以下技术关键:

(1)选择适宜的埕地

幼蚶培育埕地应选择在内湾中潮区,海水相对密度1.015—1.020且潮流畅通、地势平坦的软泥滩涂。

(2)平整围埕

埕地选定后,划分成宽5米左右的长条形畦,每畦面积一般为0.5至l亩,畦与畦之间挖0.5米宽的隔离沟,埕地外围插上树枝或围筑高0.5米的土堤。在播苗前10天要对埕地进行消毒,常用的消毒方法有:

①茶饼每亩5公斤,捣碎均撒在埕内,或者用50公斤水浸泡24小时后,连同饼渣向埕内均匀泼洒;

②鱼藤每亩2.5公斤,捣烂后加50公斤水搅匀泼洒在埕面。消毒好的埕地在播苗前一二天用小钉耙耙松,然后用压板推平。

(3)播苗

每亩约需播苗1000万粒左右。播苗的方法分干潮播苗和浅水播苗两种,前者是在埕地潮水退干时进行,播苗者顺畦边水沟前进,把蚶苗均匀地撒在埕面上;浅水播苗是把蚶苗置于小船上,运到埕地后待平潮时撒播。播苗时要注意按顺序做好标志,以免重播或漏播。干潮播苗要避免蚶苗被日光曝晒。

(4)加强苗埕管理

将蚶沙培育成蚶豆一般需要8—9个月,甚至1年。在此期间的管理工作主要有防洪防淡、耙埕、疏苗、驱除敌害、检查苗体生长情况等。埕面每月需推耙1—2次,以便及时驱除敌害、杂藻,疏松埕土,有利于苗体活动,促进蚶苗生长。同时在雨季还必须注意加固埕地围堤,以防淡水进入埕地或受洪涝灾害。但在小满、芒种二个节气时,由于气候变化无常,容易引起蚶苗死亡,这时对蚶苗埕地不宜进行疏苗或耙埕等作业。

为了加速蚶苗生长,当播下的蚶沙长到每公斤500—750粒时,将苗收捕起来,扩大放养面积,减少单位面积内的放养量,即由原来每亩放养的1000万粒减为100—150万粒。

(三)成蚶养殖

成蚶养殖即将每斤300—500粒的幼蚶养成每公斤30个左右的成蚶。养成时间随地区而异,一般为2年,也有的是1年或3年。

(1)择定具有良好条件的养殖场地

成蚶养殖场地应选在内湾两侧潮流畅通,无污染,有一定淡水注入的平坦滩涂上,最好是含泥90%、含沙10%的软泥底质。如采取修整蚶田的方法养殖,可在中、低潮区建田;如挖塘养蚶则须在高潮区修筑蚶塘。适于养成蚶的海水温度是5—3012,最适水温为15—28'E;海水相对密度为1.008—1.022,最适相对密度是1.010—1.015。

(2)修筑养殖场地

养殖成蚶的场地有田式和塘式两种,以蚶田养殖较普遍。蚶田又称蚶埕,是不蓄水的养殖蚶场,其面积依地势而定,大小均可,沿埕地四周挖掘一条排水沟,以便于排水及操作。挖出的泥土筑成围堤,在堤上可插树枝或竹片做标志;蚶塘是蓄水的养殖蚶场,蚶塘结构由埕面、环塘沟、土堤及溢水口组成,埕面大小视实际需要而定,埕面外围挖一道宽1—1.5米、深0.8一l米的环塘沟,沟外筑1.5—2米高的土堤。

蚶塘内蓄水深度:埕面1米,水沟1.8—2米,土堤的外侧须用木桩固基,以防止崩塌。另外,为稳定蚶塘内的水位,还须在蚶塘靠海边的堤上修筑宽2—5米、比堤面低20—30厘米的溢水口。

(3)播种

蚶田或蚶塘建成后,先行消毒,再耙松、压平,便可播种幼蚶。播种的数量应根据幼蚶规格、海区环境条件及苗源丰欠等状况而定,一般浙江省沿海每公斤250—300粒的幼蚶每亩播种量为12.5—18万粒;山东沿海每公斤200—250粒的幼蚶每亩播种需50万粒;广东沿海每公斤113粒的幼蚶每亩播种需28.1万粒。播种季节及方法:每年的4月至8月都可播种幼蚶,一般在大潮水早、晚干露时下涂播种。具体操作法是把幼蚶放在小船上或装在箩筐里置于泥马上,驾小船或泥马下涂边推进边向两侧埕地撤播。整个埕地播完后,耙平船、泥马推进时留下的痕迹及人的脚印,然后补上蚶豆。

(4)养成管理

泥蚶养成期间的管理工作主要有查埕巡塘、清除敌害、防范自然灾害等。在雨季主要注意防止过多的淡水注入蚶埕,每天须检测海水相对密度,当相对密度下降到1.004以下的持续时间超过3天便需采取补救措施,否则会引起蚶苗大量死亡。简易的抢救办法是在干潮时,每亩匀撒食盐25—50公斤,以提高埕内的水体相对密度。

在夏季的小潮期间,埕地易积水的低洼处,温度增高也会造成蚶苗死亡,因而要及时填平水坑,排除积水。蚶塘养殖要经常检查围塘土堤是否漏水,做到有漏洞及时修补,每月放水一次,以便不断清除水沟中的敌害威胁。

泥蚶养殖2年后一般体长可达3厘米,每公斤30个左右,达到商品规格,可以开始收捕上市。采捕季节从11月至翌年4月,春节前后是旺季。收捕方法简便,只要用蚶耙将蚶刮入网袋中,洗去涂泥即可。泥蚶的加工方法较简单,鲜食为多,也可制成千晶。蚶壳洗净,晒干,药用。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