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向何处去?是一道令人困惑的选择题,也是新时代的一道必答之题。
从世界各国现代化历史看,有的国家没有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农业发展跟不上,农村发展跟不上,农产品供应不足,不能有效吸纳农村劳动力,大量失业农民涌向城市贫民窟,乡村和乡村经济走向凋敝,工业化和城镇化走入困境,甚至造成社会动荡,最终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苏州作为农村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历来肩负着为全省乃至全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率先探路的重要使命。站在新的时代起点和历史关口,苏州正以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为关键
抓手,努力走出一条具有苏州特点、体现标杆水平、城乡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道路。但这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如何在巩固既有成
果的基础上,处理好点和面、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对照更高的发展标杆,不断推陈出新、超越自我,依然是苏州需要去面对的重要课题。围绕着“苏州乡村向何处去”这一时代命题,我们专访了苏州科技
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委员、全国城乡规划专业大学生乡村规划竞赛评审专家范凌云。
范凌云教授是乡村发展的研究者和思考者,专注乡村规划设计与理论、城镇化等研究领域,不断为乡村发展提出独到的观点和理论。
同时,她也是乡村发展的参与者和实践者,2017年参与了苏州市首批省级特色田园乡村的规划建设,并在全市率先编制片区化特色田园规划——《环长漾特色田园乡村统筹规划》,提出“中国•江村”作为片区乡村发展具有唯一性与世界辨识度的理念定位。今天,“中国•江村”已成为吴江乃至苏州乡村振兴的示范区和新名片。环长漾特色田园乡村带在该规划的指导下,目前已建设成为引领苏州市乃至江苏省的特色田园乡村精品示范区。
我们希望通过范教授的独特视角和观点,来为苏州特色田园乡村建
设和特色田园乡村精品示范区打造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
苏州经验
2017年6月,江苏开启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大幕,率先展开乡村振兴实践。通过发挥乡村独特禀赋,破解乡村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实现田园生产、田园生活、田园生态的有机结合,促进乡村经济社会的整体进步,为全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探路。
“特色田园乡村是江苏省的一个亮点,省里对特色田园乡村的内涵和目标,已经有着非常清晰、准确的定位:‘特色’就是特色产业、特色生态、特色文化;‘田园’就是田园风光、田园建筑、田园生活;‘乡村’就是美丽乡村、宜居乡村、活力乡村。”范凌云说。
她认为,特色田园乡村不是对过去乡村建设的摒弃,而是在既有乡建基础上的延续和提升。但与以往工作又存在差异,特色田园乡村在对村庄风貌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的同时,强调田园与村庄之间的关系,更加注重产业、生态、文化等多维度的“特色”挖掘和营造,能够赋予村庄独特的灵魂和特质,也在更大程度上改善村民的人居生活品质。
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下,苏州市精心组织规划设计,快速展开特色田园乡村的布局与建设。
截至目前,苏州已先后开展四批共75个试点建设,40个村庄被命名为“苏州特色精品乡村”,26个村庄被命名为“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数量全省领先,同时质量也走在全省前列。
在苏州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过程中,范凌云觉得有几个方面是做得比较出色,也是值得推广的:
一是统筹片区发展。在全省率先提出打造特色田园乡村精品示范区,启动了吴江区环长漾带、苏州北太湖片区等9个特色田园示范区建设,以特色精品乡村为核心,整合区域内的村庄资源,统筹联动、整体推进、抱团发展,助推特色产业与人才的集聚效应,增强村庄活力和可持续发展,进而打造苏州市特色田园乡村群的样板区域,创新乡村振兴的“苏州模式”;
二是构筑乡建体系。以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为统领全市乡村建设的主要抓手,整合已有各类各条线的乡村建设项目,打通“农口”和“建设口”的联结通道,积极构建由特色精品乡村、特色康居乡村、特色宜居乡村三类建设标准组成的新苏州市特色田园乡村创建体系,推动特色精品乡村精益求精,特色康居乡村、特色宜居乡村提档升级;
三是首创驻村制度。为高标准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工作,解决当前基层建设专业人才短缺、技术力量薄弱等问题,我市在全省率先出台了《苏州市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设计师驻村服务制度》,有效支持苏州各区县的试点村庄设计,并取得了较好的服务效果。当下该制度的执行范围正逐步扩大,并将进一步探索制定乡村建设总包制度,推动村庄规划建设水平再上新台阶。
创新举措
2020年,苏州创新性地提出,在精品示范“点”的基础上,探索建立区域“面”上协同推进机制,由点及线,连线成片,抱团发展,着力形成特色田园乡村的精品示范片区。
在范凌云看来,这是一个特别好的创新举措,也是特色田园发展的必然趋势。她从时空两个维度进行了诠释:
空间维度上,由点及面,把点上的经验推广为面上的做法,从“一花独放”转变为“满园春色”,从“盆景式发展”进化为“片区化联动”,可以避免区域乡村“特色”同质化问题,改变过去散点式、无序化的特色营造,通过挖掘和营造片区整体特色来进行高点站位、统筹建设,实现联动发展,形成1+1>2的示范区规划建设效果。
时间维度上,从量到质,形成不同时间阶段持续性的螺旋阶梯式提升。由最初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点量的积累,到当下整体片区发展质的提升,示范区可比单个点发挥更大的示范作用和影响力,示范区内特色精品村带动其他村,村村联动,互相促进,进而带动整个片区的乡村振兴,走出乡村振兴的“苏州模式”。
“另外,特色田园乡村精品示范区的打造、规划具有引领作用,非常重要。一方面,为开展片区内单个村庄‘点’的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提供有效指引,另一方面为实现片区‘面’上功能分区、要素互补,并建立区域联动机制提供强有力支撑。”范凌云说。
她表示,精品示范区规划和单个特色田园乡村规划是不一样的,十分具有挑战性,对规划师的素质要求非常高,站位要高,视角要广,需具备对城乡空间的宏观把控能力,而不局限于乡村自身的规划建设,能够深刻理解并高度凝练地域特色,又要充分考虑统筹维度及其中涉及的公共利益。
2017年,范凌云带领团队编制了《长漾特色田园乡村带统筹规划》,提出以“一环两轴六片区”的空间布局,统筹产业、空间、设施、生态、文化5个维度,建设“中国江村”品牌名片,利用镇镇联动、镇村联动、村村联动,来整合资源,打造发展高地、生态高地、文化高地。
“当时,我们通过资源的挖掘,与吴中等其他地区特色的比选,提出‘中国•江村’发展定位,为长漾片区塑造了一个具有可识别性、全球闻名的特色品牌,利用‘江村’的人气流量,燃爆整个片区发展。规划进行了‘江村’标识系统设计,树立片区的形象品牌;以‘稻米+’为基,以‘研学’为核,整合片区资源,形成一二三产联动发展;还从区域视角规划了‘稻米香径’‘御水长堤’,在解决村与村交
通问题的同时,打造能够完整体验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新江南水乡旅游风景线。”范凌云说。
如今,长漾特色田园乡村带总体建设已完成70%,预计到2021年底基本建成,将成为吴江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但同时,范凌云也指出,精品示范区的建设还存在很多亟需破题的难点,比如示范区范围如何来划定;区域特色怎样来挖掘和营造;统筹规划包括哪些要素,如何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建设标准等等。
发展思考
看到自己做的环长漾统筹规划图纸被绘在谢家路村的墙上、规划落实到路上时,范凌云感到非常开心。
但更让她感到欣慰的是,听到了村里老人说的“建设特色田园乡村后,村子比之前好,比之前美,坐在这里老惬意了”。
“无论是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还是特色田园精品示范区建设,归根结底还是要让村民受益。”范凌云说。
她认为,在乡村的发展建设中,引进社会资本是一条有效的路,但政府在其中肯定不能缺位,必须有所作为,要做好指导、引导、调控工作,不能让资本的逐利性,影响村民自身的发展和村庄的整体利益,要建立一个利益平衡机制,让村民和村集体参与、融入到建设当中,让他们能够真正享受到乡村振兴的红利,使他们成为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受益者而不是旁观者。
在谈到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中如何处理城乡关系时,范凌云表示,无论是点还是面的建设,一定要站在城乡关系的维度来考虑。以前乡村为城市发展腾出了很多建设用地、输出了很多资源;现在,特别是在苏州这种高度发达的地区,完全有能力、有实力、也有责任来反哺乡村,实现乡村振兴,重现我们历史上多姿多彩的江南水乡。
她说,城乡之间,镇是非常重要的单元,承接城,辐射乡,特别是苏南的小城镇已经不是简单的镇的概念,很多镇是朝着小城市发展的,因此,在乡村振兴中应积极发挥镇的作用,
实现资源的镇镇协同,镇村协同,村村协同十分关键。此外,乡村在突如其来的疫情下,正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
范凌云认为,由于人口密集度较城市低,这次苏州的乡村并没有受到特别大的冲击,但接下来,从总体层面看,村庄均需强化疫情防控,需要提升医疗卫生设施等软硬件,来增强抗疫防疫能力,同时需要制定应急方案措施。从个体层面看,这次疫情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使村庄发展进行分化,发展比较好的乡村要在这个过程中抓住契机,对产业布局要有进一步的创新思考,弱化国际疫情对乡村二产带来的影响。
强化自身特色,在疫情常态化下小范围出行旅游中抢占份额。
最后,范凌云说:“特色田园乡村也好,特色田园精品示范区也好,即使已经通过验收,或者达到了标准,但依然不是‘终点’而是‘中点’,其获得的政策红利和平台,是推动乡村继续往前发展的动力。”